以下为“水穿石人大法学考研笔记”团队中一位师姐的经验帖,这篇经验帖干货满满,关于是否要二战、专业选择、参考资料、具体时间安排等问题都进行了细致周到的分析,希望能助力各位师弟师妹的备考,圆梦人大!

《与梦想的距离是心态加努力 ——人大法学考研逆袭》

2019年4月4日,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网站上公布了19年考研准录取名单。望着名单上自己的名字,一切尘埃落定,意料之中又难以置信。时至今日,回想考研的一路,仿若一场清晰又恍惚的梦。很多师弟师妹问我,人大法学研究生难不难考,我想负责任的回答大家,真的并不简单。作为全国排名第一的法学院(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排名),人大在人才的选拔上自然十分严格,对于考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可谓优中择优。备考人大的过程也是个自我历练、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努力、心态与科学的学习方法缺一不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曾像大家一样经历过迷茫、彷徨、焦虑甚至自我怀疑,但坚持到今日,最终有志者事竟成。在此将我的经验写下,希望能以自己作为过来人的一些感悟与积累为读者的追梦之路照亮一点微光。

一、情况简介

我将自己定位为后来居上的“逆袭派”。本人毕业于北京市某211大学,本科成绩中等,为19年二战考生,报考专业为法理学。18年一战,总分297分,其中理论法77分,应用法90分,政治58分,英语72分,总分未过当年国家线。19年二战,总分373分,其中理论法128分,应用法105分,政治71分,英语69分,较18年总分共提升76分,考入人大法理学专业。1

1.一战落败

一战落败是情理之中。总结起来,一战的我在主观上没有正确认识人大法学考研的难度,客观上没有付出应有的努力——我实际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备考,并且没有系统、科学的学习方法,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因此,一战经验并不具备借鉴意义。但此番失败给了我深刻的教训,在此友情提示各位读者:不打无准备的仗,人大考研更是如此,切莫掉以轻心。

2.决定二战

决定二战并不是头脑一热的冲动决定,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很多人好奇,一战297分的我是如何有勇气决定二战的(当年人大法学院线350分)。我认为,对于考虑要不要二战的考生来说,总结失败原因与自我实力认识十分重要。在决定是否二战时,我考虑了以下三方面因素:其一,我的公共课具有一定基础,不会拉后腿,甚至可以通过努力成为加分项;其二,一战虽准备仓促,但胜在没有消耗过多的精力,投入二战我仍斗志满满;其三,对于人大的题型及内容已颇为熟悉,准备起来较为顺手些。此外,我详细计算了专业课各科目分值,经过审慎的自我评估,为自己定下了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最低目标分与最高目标分——是能够考入人大的。目标分数的确定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与斗志,也让我对备考二战的学习任务有了更深刻、清晰的规划和理解。

3.专业选择

两次考试中,我始终坚定不移地选报法理学专业,主要出于两方面原因的考量。其一,兴趣导向。法理学确实是我的兴趣所在,相比于应用法学,我更乐于研读理论法的经典名著,法理思辨的过程是快乐的。其二,法理学的“性价比”较高,招生人数多且淘汰率相对较低,适合我这种求稳选手。对于专业的选择,我的建议是在兴趣与报考技巧间寻求平衡点,正视自己能力水平的同时,谨慎选报热门专业。

4.法考与考研

一战时我同时准备了法考与考研,但由于基础不牢且态度不端,双双落败。其中,法考以一分之差惜败。二战为了求稳,我仅准备了考研,没有备战法考。现在想来,如若一战时多努力哪怕一点,通过法考是没有问题的,属实可惜。我认为,对于基础较好且自认为学习能力较强的考生,二者同时准备是没有问题的,并且能够起到互相辅助的作用(尤其适用于应用法)。但不可否认,二者同时备考面临的学习压力巨大,法考结束后要迅速投入考研,备考战线较长,很容易使人疲倦。保险起见,也可全力准备考研,待读研后再行法考也为时不晚。

二、书目推荐

教材的选择在考研这段行程中至关重要,读错书就像上错了车,无法到达目的地,甚至会偏离到未知的地方。而辅导资料就像一对翅膀,好的辅导材料能让我们“如虎添翼”,备考更加得心应手。

1.参考教材

(1)专业课

人大法学硕士考研的参考教材均为人大出版社的蓝皮教材,内容较为基础,侧重理论讲解,思路清晰,有助于构建学科框架体系,是必读教材。此外,我还补充阅读了几本教材:韩大元老师主编的法律出版社版《中国宪法》、赵晓耕老师主编的人大出版社版《中国法制史原理与案例教程》以及李琛老师主编的法律出版社版《知识产权法关键词》。前两本书侧重思维拓展,内含大量案例,可以在掌握基础知识后做延伸阅读;李琛老师的《知识产权法关键词》强烈推荐,脉络清晰,语言精炼,涵盖基本全部知识产权法的重点知识,我后期背诵基本一直在翻这本书。

(2)政治

政治推荐两位老师:肖秀荣和徐涛。市面上还有很多考研政治老师,试听比较后,我选择了肖秀荣的书和练习册,搭配徐涛的课程。我认为肖秀荣的书从专业程度以及知识点覆盖率上来讲,是无人可比的;而徐涛的课轻松幽默,浅显易懂,有助于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最后的主观题冲刺押题,我也分别买了肖秀荣四套卷和徐涛小黄书。肖四的押题内容相对较少,但近几年愈发压不准了……背的答案基本都是题目材料。徐涛的押题内容虽多,但押的角度全且较精准。如何选择,大家自行定夺。

(3)英语

我的英语基础还算可以,准备起考研英语没有很吃力,也就没有花费过多时间精力在英语上。大致思路是以真题为主,张剑的黄皮真题可以反复做,每次都有新收获。作文选的是王江涛,模板较为灵活、好记。此外我还买了人大出版社《郭庆民考研英语阅读200篇》,是人大英语老师主编,内容偏难。我基本做完了全本,复试时碰到了里面的原题,并且将原文改编的简单了很多。个人认为靠这本书押题如同大海捞针,学有余力可以买来练手,但切莫忘记真题才是根本。

2.辅导资料

现在市场上有数家辅导资料机构,一战时,我购买了其中一家机构的全程,总价格7000元,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二战时发现该资料涨价到了8000元,迫于财力压力我没有再次购买,而是将每本教材通读、背诵了十几遍,并总结了一套自己的笔记及学科体系。再回头看这套辅导资料,想给尚在选择辅导资料的师弟师妹客观地谈几个观点。(1) 辅导资料的作用人大的考试题其实很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表面看起来灵活、花哨的考题,只要能够精准识别背后蕴藏的考点,便可一举击破。而考点的识别需要牢固的基础知识支撑,基础知识的根本来源便是教材。教材是最权威、最专业的资料,备考之中务必要以教材为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辅导资料要起辅助作用,切不可喧宾夺主。包括一战时的我在内的很多考生,自认为花费重金购买的辅导资料就是万能宝典,甚至不看教材,这种行为是十分危险且错误的。辅导资料的辅助作用主要为两方面:其一,把教材读薄,提炼重点;其二,把教材读深,挖掘热点与难点。这才是其意义所在。(2) 辅导资料的选择 鉴于辅导资料的辅助作用,在进行资料选择时,我建议从两个方面考虑。a、内容:尽量选择一些重点清晰、语言精炼、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学科知识体系、梳理知识脉络的辅导资料,切忌冗长。就这点而言,我认为现在市面上的很多资料都是对于教材的再复述,缺少系统整理与重点提炼,并未发挥出辅导资料的应有价值。b 、价格:辅导资料毕竟只是辅助产品,起根本作用的还是考生自身的努力以及对于教材的全面把握。对于现在市面上的高价辅导资料,不能说他们没有用,但我认为如此高价就没有必要了。人大考研本就是个艰难的过程,其实哪怕多一点点助力也是好的。很多师弟师妹来问我推荐参考用书,我在推荐完基本教材后,都在思考是否要向他们推荐辅导资料。一次推荐并报了价后,师妹感慨:“考研已经不只要比拼体力智力心力,还要比拼财力了。”我听后怅然很久,并萌生了出版考研辅导资料的念头。与要好的同学商量后,成立了水穿石团队,因为我们一路走来知道这追梦过程的坎坷与不易,才更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不会增加经济负担的优质辅导。

三、整体规划

英语、政治的成绩较为一般,这里就不做专门的详细介绍了,大家可以多借鉴更有代表性的高分经验。下面说说对于专业课备考的一点心得。二战时我是从6月份开始着手准备,8月份全面进入备考状态的。由于没有法考,专注考研,时间较为充足,我给自己制定了详细、周密的复习计划。

1.理解性复习

理解性复习共分三轮,从6月份开始。第一轮,平均每科3-4天的时间通读教材,以理解为主,进行知识点梳理及“扫盲”,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明白”。第二轮,体系化阅读教材,边读边做知识框架整理,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第三轮,记忆性阅读教材,有意识的在阅读过程中对基本概念、构成要件等进行背诵记忆,形成法言法语。其实经过三遍细致的通读理解,基本已经没有知识点死角了,也许我们不能规范化表达,但知识点的含义我们基本都是理解的。

2.背诵性复习

充分理解后便进入背诵阶段。背诵阶段不意味着死记硬背,也不是一字不落的通篇全背。经过上述阶段的理解,我基本已经能够识别哪些是“得分点”,是一个概念中的精华所在,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背诵这些“关键词”。背诵方法就各有偏好了,我更偏爱落实在笔头上的背诵:做模拟题、论述题默写、列学科知识框架等等,一方面可以加深印象,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模拟考试的效果。具体的时间安排可以随着复习进度进行调整,但无论如何要保证考前进行至少一遍全面的仿真考研模拟,到了考场上你会发现这一环节是多么重要。

四、时间规划

具体的时间规划因人而异。我的建议是按照自己的作息习惯制定时间表,保证有效学习时间。考研期间我的时间表如下:

7:30起床,梳洗吃饭

8:30到达图书馆

8:30-12:00专业课

12:00-13:30吃饭、午睡

13:30-17:30专业课

17:30-19:00晚饭、散步

19:00-21:30英语

21:30-22:00娱乐

22:00-24:00政治

在考研大军中,我属于晚起晚睡选手。但这样的作息是我最适应的安排,能够保证自己在学习时间的每一份每一秒都精神饱满,同时总时长也保证了12个小时,我认为是比较有效的。到后期冲刺阶段,有时会根据情况加班,但无论如何不宜超过14个小时,否则超负荷学习不能达到好的记忆效果,还会适得其反。此外,各科目的时间段安排也是一门学问,可以把注意力最集中、记忆力最佳的时段用来学习最艰深的科目。

五、结语

考研是一场智力、心力、体力的综合比拼,三者缺一不可。考研是一场孤独的战争,有研友相伴固然妙哉,孤身奋战却也不必黯然。回顾考研这一路,考入人大只是一个具象化的结果。而在这过程中,我学会了坚持、思考、乐观、细致、耐心、谦逊、独处、自律……无数品格的历练才是我真正的宝贵财富。人大真的很不错,这样一个梦想值得我们追逐。我想,只要真的付出了努力,即便最后没有圆梦,我们起码收获了更好的自己——成长又何尝不是成功呢?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