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创建新优质学校经验介绍

民小编说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重要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基础教育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全国教育大会以来,中央印发的关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等重要文件精神,进一步探索深化综合改革,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教育部印发通知,设立了12个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实验区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包含哪些内容?实验区怎样启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今天,我们一起来看江苏省常州市的实施方案。

江苏省常州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发展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明确改革目标

通过3-5年时间,全市基础教育阶段优质学校占比达90%以上,就读学生占比达92%以上;各辖市(区)成为省级及以上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办学活力全面激发,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发展生态全面优化。彰显“常有优学”教育品牌,基础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质量水平、创新力和影响力走在全省前列。

二、梳理主要任务

常州市从坚持五育并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五个方面梳理主要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共同努力达成改革目标。

(一)全面坚持五育并举

一是注重德育效度。深化大中小幼一体化“七彩德育”德育体系,渗透生活德育理念;落实思政课程关键地位,推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推进实施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出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二是提升智育水平。创新学科实践活动,探索学生个性化定制学习;研制实施实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实施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加强数字学习资源建设及常态化应用。三是深化体育改革。推行“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推广中华体育传统项目,创新实践教体融合,改进完善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四是增强美育熏陶。推行实施“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扎实推进书法教育“百千万工程”和戏曲进校园项目。五是创新劳动教育。推进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清单和家庭劳动清单制度,推进劳动实践基地课程群建设,创新基地星级评估激励体系。

(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全面构建中小学学生发展指导体系,推行中小学全员导师制;出台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意见;推进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系统实施生涯规划指导。二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式,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不断彰显“常州的老师·常州的课”教学品牌。三是改进教研工作机制。实行教研员年度调研和学科研究成果年度报告制度,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联系点制度,建立专职教研员定期到中小学任教制度,创新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四是强化教学管理改革。探索建立基于课程标准和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一致性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统筹推进“手机、睡眠、作业、读物、体质”五项管理落实,严格考试管理,改进考试方式,科学设定考试压力、难度和频次。五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系统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六是建设综合改革实验田。遴选确立一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实验校,建设一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项目。

(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加大师资配备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深化教师“局管校用”“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建立编制统筹“周转池”,盘活事业编制存量,缓解结构性缺编矛盾。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专项行动,选树“龙城十佳”、师德模范、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先进典型,建设100个左右“四有”好教师团队,推行师德失范负面清单制度。三是完善师训干训体系。健全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发展机构、学校、教研组、年级组“五位一体”的教师教育网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师培训的支撑效能,健全教育干部培训体系,加大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培训力度。四是深化专业提升项目。深入实施“三名一好”(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好书记)工程,大力推进高校访学、博导工作站、名师工作室、乡村骨干培育站、优秀教师城乡牵手等教育专业成长项目,大力推进教师交流轮岗,优化区域联动、城乡结对、校际联盟、集团互派等方式,优化校(园)长职级制实施办法。

(四)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一是明晰学校发展自主权。充分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深入实施学校主动发展工程,逐步建立基于学校发展规划的学校领导班子及成员任期目标考评制度。二是保障教学实施自主权。支持学校科学构建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课程体系,鼓励教师探索精准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三是扩大人事工作自主权。支持学校自主设置内设机构,自主择优选聘中层管理人员,合理制定教师招聘岗位条件;支持学校完善岗位竞聘机制,推动教师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四是落实经费使用自主权。支持学校自主执行批准后的年度预算,加大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和特色发展需要。五是完善学校治理机制。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分布式领导、项目式管理、学术性团队及非行政性组织建设,制定中小学(幼儿园)依法治校建设标准,深化集团化办学。六是深化学校区域评价改革。深入实施“优质学校”建设工程,加强质量评估和监测结果运用;改革区域评价,推进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加快“AI+大数据”智慧评价体系建设与研究,采用大数据、云平台以及5G技术等信息化手段为学生、教师、学校和区域建立“数字画像”。

(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优化资源供给机制。编制新一轮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严格管控,落实学校用地指标和辖市、区政府学校建设主体责任。二是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建立生均公用经费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制定校园维修改造、教学设施设备更新、学生校园用餐、课后服务等财政补贴措施,全面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要求。三是创新人事管理机制。畅通高层次教育人才、紧缺学科教师、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特需教师引进渠道,建立教师准入前心理健康、职业倾向性评估机制。研制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引育办法,创新岗位管理制度,优化职称考评体系,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随当地公务员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全面推动绩效工资“1+X”改革,完善绩效考核分配管理制度。四是改革校长教师考评机制。用好用活“奖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机制,完善绩效考核、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评优评先等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健全学生、家长评议学校和教师制度。五是探索协同育人路径机制。举办“常州公开课”,深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常态化实施教师“大家访”活动;打造“父母学堂”“真爱护航”品牌,建立线上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平台,开展“科学家教进万家”活动。六是健全民办教育发展机制。理顺“公参民”义务教育学校体制机制,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依法依规加强对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监管,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民办学校建设与发展项目。七是构建校外培训长效管理机制。运用信息化、网格化等手段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日常办学行为的动态监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调动社会教育机构参与学校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三、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各地党委和政府把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深入研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党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教育观、正确政绩观,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

(二)精心组织实施。建立市级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落实工作。各辖市、区成立相应领导小组,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完善措施,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学校把综合改革作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力争有所突破,取得实效。各级教科研机构加强基础教育政策、实践研究,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提供意见建议。

(三)保障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加大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经费投入,提高保障水平,促进综合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坚持以改革促公平,以改革提质量,鼓励学校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对积极参与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学校,在资源配置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四)强化督导考核。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将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情况纳入对辖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评体系,纳入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和学校素质教育综合督导内容,加大督导力度。市政府将落实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任务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各地教育部门将落实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任务纳入学校考核体系,加强考核力度。

(五)营造良好氛围。组织召开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研讨会、现场会和推进会,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宣传推广改革成果,营造支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