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坝心镇黑泥村委会大黑坎村民小组,村口一个容积近万立方米的小坝塘碧波荡漾,二十多幢造型各异的小楼遍布村中,密林深处,这个有着30余户村民的彝家小山村洋溢着幸福。

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李乔红多年来以“吃螃蟹”的闯劲带领乡亲们甩掉穷帽子事例,一直被大伙儿津津乐道。

1987年,李乔红带着一个三等功和三个嘉奖的荣誉从部队退役,回到了大黑坎村。虽然离家3年,但乡亲们的日子并无明显改变:全村依然是清一色的土坯房;包括李乔红家在内,绝大部分村民的生活条件只能维持温饱。

大黑坎村地处高海拔山区,土地耕作条件一般,生产生活用水十分缺乏,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产业甚少。李乔红回乡这年,当地烟草部门几次到村里宣传烤烟种植政策,然而却无人响应,“大家都穷怕了,生怕出现闪失。”李乔红说,并非是政策宣传没有做到位,而是持续了数代人的贫困几乎磨灭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念想。

3年的军旅生涯虽然短暂,但却磨砺了李乔红的意志,越是面对困难,越能激发斗志。1988年,李乔红率先在村里种起了烤烟。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第二年,在李乔红的示范带动下,大黑坎村绝大多数村民成为了烤烟种植户,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慢慢走进了这个小山村。

大黑坎村虽然发展起了烤烟种植产业,但配套设施却没能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全村种了20多年烤烟,老旧的土烤房依然占多数,居高不下的烘烤损失率让乡亲们的辛勤付出浪费不少。

十余年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地烟草部门到村里推广先进的卧式烤房,方式为补贴建盖烤房的大部分资金,村民自筹少部分即可,但推广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原因是大部分村民不愿接受新事物,认为与其“折腾”,不如维持现状。

正当当地烟草部门工作人员为此事犯愁的时候,李乔红站了出来,约着哥哥和弟弟建起了5座烤房。此后时间里,在卧式烤房与土烤房真金白银的对比下,村民们对这项新技术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不少有条件人家也跟着建起了卧式烤房,不具备条件的村民也积极改造老式烤房,乡亲们的收入得到进一步稳固。

大黑坎村村口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凹塘,一到雨季,从四周山体淌下的地表径流水大多汇聚于此,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个小坝塘。李玉平说,这个小坝塘虽然蓄水方便,但由于塘底有裂缝,上一年雨季存满的水到次年1月前后便所剩无几。2012年,时任大黑坎村小组长的李乔红向当地烟草部门提出了申请,加固了小坝塘,从根本上解决了全村30余户村民生活生产用水难的问题。

虽然年近六旬,但李乔红的精气神依然十足,一顶迷彩帽,一身迷彩服,写在脸上的军人气质一如当年。“我也没做啥,只是带了个头。大家把日子过好了,比什么都重要。”(邓楚瑜)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