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2013年5月24日(记者 党朝晖 郭晓斌)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作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担当起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社会服务的责任和义务。从2005年起,学校把“产学研紧密结合”落实到办学理念中,相继在全省结合地方特色,建立起苹果、猕猴桃、甜瓜、核桃、淡水养殖等多个校外试验站,这些扎根当地的试验站,真正让科技在最需要的地方扎下了根。苹果红了 百姓富了——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外试验示范基地白水苹果试验站

适合于渭南种植的药材_渭南高山种植致富_渭南市种植业的主导产业有哪些

白水苹果试验站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第一个校外产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也是全国第一个专业的苹果试验基地。通过它的实践,推广了一批先进技术,推动了一个产业发展,富裕了一方百姓,为我国高校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探索出了一种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

一个景象映射一个市场

2012年夏末初秋,地处渭北的富平梅家坪。210国道两边,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天南地北,商贾云集,一派繁忙景象。

在这里,车里装的是苹果,房前屋后堆放的是苹果,大家谈论的是苹果,手里拿的是苹果,纸上记的还是苹果,这是一个苹果的世界,这是一个苹果的季节。

富平地处苹果优生区的边缘,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边缘地带,苹果带给这里的经济效益却丝毫不逊色于一些主产区。富平苹果产业的迅猛崛起,大家经常谈到的一个人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赵政阳。

赵政阳就是富平梅家坪人,上世纪80年代初,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上学的赵政阳有感于家乡的贫困,根据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动员其表哥周小明种植苹果。周小明当时的家境并不好,全家10口人居住在三间土房里,入不敷出。听到赵政阳的建议,周小明决定放弃祖祖辈辈粮食种植微薄的收入,尝试种植苹果。1983年,周小明承包的15亩老果园初见效益,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第一个吃螃蟹的总是让人心有余悸。虽然当时的品种无法和今天相提并论,但是头一年亩收入也有千元,一年就是一个万元户。

富平梅家坪炸了锅。每一个有关苹果的讯息刹那间都成为这里致富的秘籍。

随着苹果在当地的普及,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富平地少人稠,人均土地面积有限,而且在陕西苹果优生区的规划中,这里只处在这一区域的南缘。根据中国苹果发展自东向西、由南朝北的趋势,富平刚有起色的苹果产业,就有被淘汰出局的可能。那时,已经在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工作的赵政阳敏锐觉察出这一动向,怎么办?

尊重市场才能得到市场的垂青。打时间差,错位发展,避开苹果集中采摘的时令,向早熟苹果要效益。1992年,一些刚刚种上苹果的梅家坪人面临着一个痛苦的选择——“人家专家说了,要换品种,要砍树!”

高接换头是实现品种更新换代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原来的秦冠放在市场上已经没有优势,时令集中的晚熟富士苹果在富平也没有优势,赵政阳引导梅家坪人改种早熟苹果嘎拉。

砍树就像砍头,农民无法接受,那么还是用事实说话。赵政阳首先在自己亲戚家的果园高接换头改良品种。早熟的嘎拉每年7月底到8月初就成熟了,不仅避开了富士苹果集中上市的风头,而且物以稀为贵,价格远远优于富士。

1992——1994年,梅家坪的果业改革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小富即安并非一个科学工作者的精神诉求,不断地创新才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在梅家坪“风平浪静”的几年后,赵政阳又让这里的百姓“闹心”了。

“赵政阳把一个新品种带来了,据说这是世界上最贵的苹果,人家按个卖不论斤。”群众的消息是灵通的,赵政阳带到这里的品种就是大名鼎鼎的粉红女士。头一个试验园就选择在其表哥周小明的果园进行。

屡屡成为科学家的试验田,周小明也习以为常了。说实话,试验有成功也会有失败,这样的风险意识是闯市场必须具备的。1997年,一场艰苦的试验在梅家坪宣告成功。在中国的土地上,在优质的苹果产区,粉红女士安家落户。梅家坪的果业革命又吹皱了一池春水。

梅家坪镇党委书记乔力说,全镇现有3万亩耕地,2.49万人,种植苹果面积达到2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6492元。据富平县果业局局长何宝全介绍,现在富平已经发展早熟苹果近10万亩、晚熟苹果8万亩,成为全国面积少有的中早熟苹果之乡和果品集散地。早熟果嘎拉、秦阳发价都在3.5元左右。晚熟果品粉红女士商品率高,一亩地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

作为富平果业发展的引导者,赵政阳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多年以来,仅赵政阳在富平引进的苹果品种就有50-60个,形成规模的达到了十余个。回首富平苹果开拓的市场格局,赵政阳深深地留下一句话:“20年前到10年前,不断的试验奠定并影响到了今天富平乃至陕西的果业格局。”

一个人才引领一个方向

从富平向西100公里,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坐落在这里。可以这样说,没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技术支撑,就没有富平苹果的辉煌,也不会有陕西果业的今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如何体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充分发挥大学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多年以来一直萦绕在校领导的心头。

2003年时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的孙武学提出建立校外试验站,进行技术推广模式的探索。他的设想是这样的: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建立试验站,探索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新路子。孙武学概括为“四个一”的西农模式:定位一个区域,瞅准一个产业,建立一个试验站,培育一支技术队伍。有了产业化才能有农业的现代化,而苹果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破题的首选。

此后,赵政阳作为开路者身先士卒,遍寻陕西苹果适生区,最终在2004年,学校和白水县正式签订建站协议。200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正式启动建设,这是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第一个试验田,是学校建设的首个校外产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也是全国第一个专业的苹果实验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一个梦想,依托这种模式,创建中国科研的“百年老站”。在建站仪式上,孙校长真诚地寄语试验站的科学家:“我不要文章,我就要苹果。在黑板上种不出苹果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试验站选址在号称苹果之乡的白水县,占地面积160余亩,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是学校自主建立的拥有土地产权的国内首个专业性苹果试验站。规划建设有苹果种质资源圃、品种选育区、栽培试验展示区、苗木繁育示范展示区、新品种与新技术示范展示区等8个试验示范功能区。

试验站谁来挂帅?答案就是——赵政阳。

赵政阳的个人成长伴随着陕西苹果发展的步伐,在陕西苹果产业大发展的初期,赵政阳是一个成功的引进者,先后把多个苹果品种引进陕西,带动了一个产业的进步。同时他又是一个创造者,他培育的“秦阳”苹果,如今已经是我国早熟苹果品种的代表作,成为陕西卖价最高的苹果品种。赵政阳是陕西苹果优果科技示范工程首席专家、农业部果树专家组成员、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

在赵政阳和他的团队进驻白水的时候,原本应是秋天采摘苹果的丰收景象,然而白水的苹果仍然挂在树上,叶子已经掉光了。枯黄的果园里,折射出白水的果业正是秋风萧瑟。

困难重重,考验着先行者的智慧和毅力。如何在一片空白中破题,赵政阳殚精竭虑。创业从一穷二白入手,平地、引水、拉电、筑墙……那一段初创的日子,赵政阳在渭北旱原,既是教授,又是“农民工”,什么他都事必躬亲,因为自己经手了,心里才踏实。他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他知道学校对他的厚望,他知道白水百姓的期盼。

经过调研,白水苹果严重的是两种病害——早期落叶病和腐烂病,在双重病症的打压下,白水的果业苦苦挣扎。比果树病害更让人心寒的是,受多年来苹果产业萧条的影响,许多农民对苹果失去了信心,挖树成为那时白水的“时尚”。如何让农民重拾信心,赵政阳和他的团队必须给农民吃颗“定心丸”。

200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白水县校县合作的“白水苹果产业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在白水正式启动,针对白水的实际情况,试验站从“1+4+4”到“1+3+5”,赵政阳先后拿出两种技术推广模式,为老果园提质增效。他对症下药,挥起三板斧:一是以间伐为主的改形修剪技术。然而技术推广的难度之大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要砍我的树”,农民的阻力相当的大。赵政阳发动技术人员一人包抓两个乡镇,吃住在农民家,为他们反复演示修剪技术;二是针对白水严重的早期落叶病,加强推广以有机肥为主的肥水管理技术。他和科技人员苦口婆心地给农户讲道理——之所以出现落叶严重,就在于地下投入不足,管理没有跟上;三是推广以生物物理措施为重点的病虫害防治,农户不认可,他们就率先在收水乡打造有机苹果示范园建设,搞出个样子农户自然就信了。三大技术的推广,让白水苹果迅速走出低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让白水老百姓重拾了依靠苹果能致富的信心。

有了试验站的支撑,白水县上下认识统一,发展苹果的信心满满。全县提出了果园亩收入过万、果农人均收入过万的苹果产业发展“双万工程”。至今,很多当地领导和群众对西农试验站都有这样一种感恩的情结,如果没有试验站,白水的苹果早就完了。

一种模式激活一方经济

2010年11月,中共陕西省委中心组学习,作为主讲人的正是赵政阳,他是被时任陕西省委书记的赵乐际特邀,为省委领导班子主讲陕西苹果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那还是当年11月初,赵乐际专程来到白水苹果试验站考察,在详细地了解了试验站的工作、模式、方向和目标之后,赵乐际高兴地拉着赵政阳的手,亲自点将赵政阳来给省委中心组讲讲陕西苹果。

从建站到2010年的5年间,赵政阳带领他的团队,通过认真实践,明确回答了一个迫切的问题——陕西的老果园如何管理。

在试验站和白水县果业局、园艺站联合建立的白水县收水有机苹果示范园、林皋镇可仙示范园、雷牙乡东方城示范园、杜康镇冯家塬示范园等示范效果,示范户的亩产值由2005年的3300元增长到2010年的10000元。收水乡赵更子示范园,面积6.1亩,技术改造前全园产量只有5000公斤,质量差、收入少。2006年开始实施以间伐为主的改形修剪、肥水一体化技术和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到2009年总产量达到1.5万公斤,优果率81%,亩产值10528元。林皋镇可仙示范园,1993年栽植,面积126亩,涉及26户。经过试验站5年的技术改造,产量、品质和效益大幅度提高,亩产量由原来的1000公斤提到2500公斤左右,亩均产值8000元,中心示范户曹谢虎果园连年产值在1万元以上。杜康镇冯家塬示范园,通过实施提质增效关键技术,亩收入从2005年到2010年翻了两番,中心示范户冯发财亩收入增加到11030元。

据白水县果业局局长王杨军介绍,随着试验站的落户白水,全县苹果总产值由2005年的5.25亿元增长到15.5亿元。目前,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以上都来自苹果。2011年,白水县实现苹果总产量52万吨,总产值25.6亿元,2012年,全县苹果总面积已发展到55万亩。

为了确保试验站出效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抽调精兵强将,试验站聚集了园艺学院、植保学院、资环学院等相关学院在苹果遗传育种、栽培、植保、土肥、品质、贮藏、加工等领域的20余名技术力量,围绕整个产业链,形成了一支多学科力量相结合的研究、推广团队。并先后有46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驻站开展试验研究,从而确保了试验站在白水的技术支撑。

随着白水苹果的振兴,从2010年开始,赵政阳又为白水苹果开启了第二次革命——“白水要成为陕西苹果的领头县,必须建立现代果园栽培模式”。什么是现代果园,那就是要在3-5年时间里,建立10万亩旱地矮化集约高效栽培果园。

现代化的果园是什么样的?试验站以示范园建设为突破口,累计建立核心示范园40个,示范基地面积2.4万亩,试验站累计培训果农近15万人次,示范推广了间伐改形、病虫防治、肥水调控等关键技术措施,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果农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量增加、品质提高。白水县副县长刘建成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不仅为白水果农传授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更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永久性的高质量人才。

白水8年,用赵政阳的话来讲,前5年主要的任务是面对老果园,后3年主要的目标是建设新果园。试验站明确为陕西苹果的发展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现有果园如何管理,二是未来的果园如何建设。在新的果园里面,荟萃着中国苹果的技术源泉,真正是一部中国苹果的实景展示画卷。由于试验站的存在,白水的苹果销售也具有了品牌效应,海内外客商云集,今天的白水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苹果重镇,苹果摘完,叶子还绿油油的挂在树上。试验站的存在改变了白水人的观念,树立了一批样板,培养了一支队伍。截至2012年底,白水已经建成现代化果园7万亩,2013年将达到10万亩的目标。

经过8年建设,试验站自身也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具备了开展科学研究、技术示范、技术培训和学生教学和生产实习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目前建有资源收集保存、品种选育、新品种展示、栽培技术研究、老果园改造等田间试验示范功能区,装备了植保、育种、栽培等3个实验室及试验冷库。

苹果试验站以丰硕的科研成果,显著的科技推广成效,在陕西树立科研、示范推广、人才培养、技术交流四位一体的典范,探索了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瞄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苹果专业试验场站的发展目标,先后在白水举行了多次国际苹果学术研讨会,有200多位世界的知名专家来到偏僻的西北一隅,在这里他们领略到了具有世界水准的苹果试验站,都大为震惊地感叹——“原来都是在国外探讨中国的苹果问题,现在通过白水试验站实现了在中国探讨中国的苹果。”白水试验站,让人看到了中国苹果的未来。如今,国内山西、河北、甘肃等地的大量技术人员朝圣一样来到白水苹果试验站学习取经。西农大也把本科生的实践教育纳入到白水试验站,从而对本科生的教学工作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彻底改变了坐而论道的农业教育模式。

经过8年的努力,试验站对白水及周边苹果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辐射作用,先后对我省30个苹果基地县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果农技术骨干进行了培训。在富平、澄城、合阳、蒲城、洛川、旬邑、印台等基地县区建立示范基地12个,基地面积18万亩。形成了以白水县为中心,辐射带动整个渭北苹果主产区的技术推广网络。

在全国果树界,仅有的两名院士束怀瑞和邓秀新,都曾经来到白水苹果试验站,对这里的创新模式和效果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两任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赵乐际都先后视察白水苹果试验站,赵乐际还高兴地对孙武学说:“这里做得很好,看来你们的路子是对的。”曾经主管我省农业的副省长王寿森肯定地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真的弄了个实活。”

一个品种带动一个产业

创益于白水、服务于陕西、辐射于全国,如今的白水苹果试验站,已经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站最早、规模最大、队伍最稳定、产业规模最大的一个技术推广样板,形成了集科研、示范推广、人才培养、技术交流四位一体的平台。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赵政阳的实践,摸索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育种技术体系。

从科研长远角度来讲,推广需要研究的支撑,研究需要推广的检验。而如何培育出新一代的对陕西乃至黄土高原地区都具有影响的苹果品种,一直是赵政阳和他的团队致力的核心目标,这是体现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核心价值。

从1997年开始,赵政阳就一直执著于苹果新品种的培育。在他的努力下,先后为陕西引进了嘎拉、粉红女士等早熟品种,丰富了陕西苹果的品系。同时也培育出了秦阳,这一对陕西苹果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的品种。但是,如何培育出能对陕西乃至全国苹果产业产生主导作用的晚熟大品种,这个品种应该有秦冠一样的丰产性,应该有红富士一样的品质,具备这样特质的苹果新品种才是最令赵政阳魂牵梦绕、心急如焚的目标。

农业科研的核心就是品种,这是物化的技术。赵政阳和他的团队有一个梦想,一定要培育出一个能够取代日本红富士的品种。用他的话来讲,中国这么大的种植面积,这么庞大的市场,让一个日本品种占据80%的面积和市场,是中国科学家的耻辱。

赵政阳这样说,除了其强烈的爱国情怀之外,还基于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未雨绸缪。富士苹果目前在中国已经种植了2000多万亩,过于娇贵的种植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现代耕作的条件。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劳动力的减少,5-10年之后,恐怕连给苹果套袋的人都找不见了。因此培育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能够降低种植强度的新苹果品种,也是现实的迫切呼唤。

科学有时也会和人开玩笑,除了技术实力之外,也的确需要一些运气的成分。苹果的育种就像摸彩票,苹果有2万多个基因,要想培育出一个各方性能都很出色的品种,其几率大概只有不到千分之三,要想把这样的比率碰到,难上加难。日本的富士是上世纪30年代杂交的苹果品种,已经数十年过去了,依然岿然不动。其实,富士被誉为上帝给日本的恩赐,就源于它的培育过程就像是一场机缘巧合的妙手天成,没试验几次就成了。而上世纪80年代在陕西风靡一时的秦冠,就先后经过三代科学家数十年的培育。目前,在我国自主培育的200多个品种中,得到大面积推广的也只有少数几种。

既然选择了艰涩的科学之路,又何惧风霜雨雪。白水苹果试验站聚集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遗传育种、栽培、植保、资环、品质、贮藏等学科领域的20余名专家,建立了多学科、多层次交叉融合、分工协作的研究与推广团队。通过试验站的建立,为苹果育种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平台,赵政阳的研究也实现了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大大缩短了培育周期。

试验站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9项,围绕中国苹果的发展壮大,已累计发表研究论文174篇,其中被SCI等收录的有6篇。出版著作6本。形成了4个主要研究方向:苹果新品种引进、选育研究;苹果优异砧木资源评价与利用;苹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苹果品质改良及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制定了黄土高原苹果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审定苹果品种5个,包括自主选育品种2个:秦阳、秦红;引进选育品种3个:华夏(美国8号)、金世纪、纳春。共获得6项实用新型专利。“苹果绿色果品生产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以富士、嘎拉、秦冠、粉红女士等为骨干亲本,选配组合,试验站获得杂交实生苗8万余株,而中国新一代的苹果品种也就将在这些苗子中诞生。从万到千,从千到百,从百到十,从十到个,一棵棵地育,一棵棵地选,需要经验、需要技术、需要资金、需要坚持、需要运气。在白水苹果试验站,矗立着一块巨大的牌子,上面有这样的一段话:“一个良种可以造就产业的辉煌”。赵政阳和他的团队每天都在这句话的激励下,忽略辛酸苦辣,董道直行。如今,赵政阳欣喜地告诉我们,新品种培育已经初见曙光,替代红富士的优良新品种有望在不久走向市场。培育出这样的大品种,赵政阳认为是他搞苹果一辈子对社会的一个交代。

(信息采集:孙永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