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答案:今年的鳗鱼苗捕捞季刚刚结束不久,总的来看形势和去年差不多。
在世界各国的文化历程里,佳节似乎总是可以和美食画上联系,仅以中国为例,从除夕夜的饺子,上元节的元宵,端午的粽,中秋的月饼,腊八的八宝粥和小年的糖瓜,依次呈现的节气食物不仅犒劳了我们的五脏庙,也成为许多美好寓意的承载。
对于日本国民来说,本月27号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期待的美味节日。按照日本旧历,秋季来临前的最后18天被称为“夏土用”,在这18天当中的丑(うし)日里,一定要吃点名字里带(う)的食物进补,以增强体质对抗闷热的时节。在江户时代之前,这种节庆美食一般是指梅干(うめぼし)、乌冬面(うどん)和瓜类(うり),但由于著名学者平贺源内(也有人认为故事的主角应当是同时代的文豪大田南畝)的推广,鳗鲡(うなぎ)和土用丑日开始结合,发展到今天,在夏土用丑日吃鳗鲡已经成为日本人的传统,日本也因此成为全球最大的鳗鲡制品消费国,在其巅峰时期以一国之力吃掉了全球鳗鲡年产量的7~8成。由于日本在鳗鲡消费中毋庸置疑的主导地位,以及夏土用丑日在鳗鱼消费中的重要性,在鳗鲡相关产业中甚至有了自己的年份划分方法——自每年丑日结束后的9月至于第二年的8月被称为一个“鳗年度”。
平贺源内
但无论是爱吃鳗鲡的日本食客,还是以鳗鲡为生的养殖户、加工商,自2017年9月至今的2个鳗年度可真是“年关难过”。在2018年初,不少媒体报道了日本鳗鲡鱼苗捕获量断崖式下滑的新闻,虽然最终结果并不像一些标题党所说的那般“只有往年的1%”,但这一年的鳗鲡苗数量也的确少得可怜——在日本鳗鲡的4个主要产区(中日韩三国加中国台湾地区),总共只捕捞到了二十来吨鳗鲡苗,这直接导致了2018年的夏土用丑日鳗鲡制品价格飙升30%。由于高昂的价格不能让消费者满意,许多商家开始改为推销烤五花肉、烤鲶鱼作为蒲烧鳗鱼的替代品。
然而到了今年,这一颓势不仅没有好转,甚至变得愈发严峻起来。在今年6月结束的2019鳗年度鳗苗捕捞季里,所捕获的鳗鲡苗甚至比去年还要低一点点,仅为21.621吨,自上世纪下半叶开展日本鳗鲡养殖以来,仅有2013年的捕捞量低于今年。
不了解鳗鲡的朋友或许会说——无所谓啦,我们现在吃的水产品大多是养殖的,捕捞不到野生的,我们就吃养殖的嘛。这其实可就大错特错了,由于人类至今还没有掌握鳗鲡的大规模人工繁育技术(小规模的日本鳗鲡人工繁育已经被日本攻克,欲了解详情可以看我后文的链接),而野生捕捞的成年鳗鲡资源又早在上世纪末陷入枯竭,所以我们现在所吃的鳗鲡,其实都需要从野外捕捞幼苗再进行养殖。鳗鲡苗的减产,实际上也直接影响到养殖。
日本是鳗鲡第一大消费国,而我国则是鳗鲡第一大养殖国,鳗鲡苗的快速萎缩,对我国的影响其实更为巨大。
福建和广东占据了我国所有鳗鲡养殖总量的近九成,无论是从规模和技术角度来看,福建和广东都难分伯仲,但广东省的鳗鲡养殖业一直以日本鳗鲡为主体,福建却已经逐渐转换到美洲和欧洲鳗鲡等“异种”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其实跟两省的养殖模式有很大关系。福建的模式则是大棚水泥池为主,由于温度等环境更容易调节,在几年之前日本鳗鲡苗刚刚涨价时,一些企业就开始转向了鱼苗更便宜的欧洲鳗鲡和美洲鳗鲡。而广东养鳗鲡的主要方式是土池养殖,这种养殖模式投入较低,方便推广,但几乎只适合养殖日本鳗鲡,大约10年前,广东部分养殖企业也试图养殖花鳗鲡,但4000万尾鱼苗投进去,存活率还不到5%……更何况相比于更受日本市场欢迎的日本鳗鲡,其他鳗鲡的价格很低,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经济角度,当地养殖户都不愿意放弃日本鳗鲡。
土池养殖法
花鳗鲡
但到了今天,日本鳗鲡苗已经萎缩到如此程度,广东的日本鳗鲡养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台山曾经是中国对外出口日本鳗鲡的主要产地,几乎占到了广东省的一半,但进入今年以来,台山原有的6万亩鳗鲡养殖规模已经快速萎缩到了1万亩,原因无他,当然是因为没有鱼苗。虽然焦急的养殖企业已经把鳗鲡苗的收购价格提升到了35元/尾,但市面上根本就没有货源可以出售。许多养殖户不得不转向开始养殖其他水产品,比如对虾。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尽管2019年的日本鳗鲡苗产量更低,但其实比2018年只少了一点点,为什么2018年还能支撑台山6万亩的养殖规模,到了2019年却骤然缩水6倍呢?
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去年的日本鳗鲡苗荒把日本养殖户给整怕了,在今年初,他们四处搜罗日本鳗鲡苗,中国大陆捕捞的鳗鲡苗基本都被日本养殖户高价买走了。由于中国和日本的气候条件不同,日本的日本鳗鲡养殖大概是从1月开始,而中国的普遍要晚一两个月,中国的企业还没开始收购鱼苗的时候,日本企业已经带着大把的票子来抢鱼苗了,捕捞鱼苗的渔民当然更愿意把鱼苗早点高价卖出去。(这块无关什么民族大义,完全是市场规律使然)
日本人对鱼苗的迫切需求不仅通过合法的途径满足,还催生了一系列非法途径的兴起。去年12月,日本从香港进口了1.6吨日本鳗鲡苗,1月又从香港进口了4.4吨,但问题是……香港并没有日本鳗鲡苗捕捞产业,他们自己的产量根本就是0,那这6吨鳗鲡苗哪来的?答案很可能是台湾。然而台湾早在2007年就已经立法禁止日本鳗鲡苗出口,所以毫无疑问,这两笔买卖是有点见不得光的。要知道,日本今年总共才获得了14.99吨日本鳗鲡苗,而光这两笔走私就占了近一半……
日本市场的慌不择路不光体现在这种铤而走险上,他们也早已放下了端了几十年的架子,开始大批的进口其他国家的活鳗鱼和鳗鱼制品。
在很长的时间里,由于日本是鳗鲡的最大消费市场,所以他们在整个市场上占据了很大的话语权。比如日本人钟爱日本鳗鲡,对美洲鳗鲡和欧洲鳗鲡的接受程度不高,所以这两种鳗鲡就很难卖上高价;再比如日本人喜欢吃体型更小的鳗鲡,所以4条一公斤(250g一条,被称为4P)和5条一公斤(200g一条,被称为5P)的鳗鲡价格更高,而更大的鳗鲡反倒不受欢迎,尤其是大于400g一条的鳗鲡,由于其养殖时间更长,脂肪更多,被认为是不适合制作蒲烧和鳗鱼饭等“传统美食”的,所以干脆被打上了一个“菜鳗”的别号,言下之意就是——只能用来做菜,难堪重用;再比如,同样都是日本鳗鲡,也同样都是4p规格,但是日本产的就是比中国空运过去的要贵。
不过这些傲气在连续两年的鳗鲡苗大减产面前已经被击得粉碎。日本鳗鲡苗总共就这么多,即便日本人出更多的钱来抢购或走私,都不可能突破这个事实。而这些鳗鲡苗所能产出的鳗鲡是有限的,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对于欧洲鳗鲡和美洲鳗鲡,日本市场也开始松动了。福建地区开始转产这两种鳗鲡,其实也是看到了这个市场的变化。
再比如日本人原本理都不理的菜鳗,现在也开始被推广给日本消费者。这背后的逻辑非常简单,同样都是一条鳗鲡苗,如果长到5P规格就卖,那就相当于1根苗变成了200g鳗鲡肉,而如果养到400g再卖,那产量不就相当于增加了2倍嘛!既然鱼苗数量已经无法改变,那就尽量养大点吧……当然了,要让消费者买这个账恐怕不太容易,但至少在生产者看来,这是一个必要的趋势。
甚至根植于日本人心中的那种“国货荣誉感”都在悄然改变。2018年,日本本国的鳗鲡产量严重不足,被迫开始大量进口中国产的活日本鳗鲡,到了市场需求旺盛的时候,中国产的鳗鲡甚至都出现了供货不足,于是中国产鳗鲡的价格开始飙升,台山的空运活鳗鲡售价甚至一度达到了27.5万一吨,比日本本土产的都要贵3万。
但是这些改变其实都是治标不治本。在去年的时候,我曾在回答中介绍过日本鳗鲡种苗资源下降的原因,其一是由于上世纪的过度捕捞已经透支了日本鳗鲡的野生资源,东亚地区的经济腾飞又破坏了大量的野生鳗鲡淡水栖息地,这两者的共同结果就是能返回马里亚纳海沟骏河海山区域繁殖的野生日本鳗鲡大为减少。而日渐繁盛的鳗鲡养殖产业又迫切的需要补充新的鳗鲡苗,这再一次减少了可以自然洄游到淡水中生长的野生鳗鲡的数量。只要这个恶性循环不发生改变,日本鳗鲡的种苗资源几乎不可能有大的恢复。
第二,尽管日本相关研究单位已经攻克了日本鳗鲡的全人工繁育难题,但这种技术在商业上依然没有价值,人工繁育日本鳗鲡不仅价格昂贵,成功率也并不高。就在上个月29号,日本农林水产省举办了人工繁育鳗鲡苗的试吃会,由日本国立水产研究教育机构于去年7月无偿提供给两家民间养鳗企业的共300条人工繁育鳗鲡苗经过近一年的养殖终于成功达到了5P标准,这验证了人工繁育鳗鱼苗的品质,但这些人工繁育的鱼苗数量依然严重不足——整个2018年,日本方面总共才繁育了2484尾日本鳗鲡苗,加起来还不到半公斤,这和每年几十吨的鳗鲡苗需求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PS:有些朋友对2484尾鳗鲡苗还不到半公斤感觉不可思议,上几个图感受一些这些鱼苗的尺寸大小吧——
这是日本鳗鲡苗种,规格大概是5000-7500尾一公斤
这是欧洲鳗鲡的鱼苗,规格大概是3000-4500尾一公斤
再者,被视为替代养殖种类的欧洲鳗鲡和美洲鳗鲡的状况也并不比日本鳗鲡乐观,实际上,欧洲鳗鲡早就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而欧洲各国也早在2011年就禁止了欧洲鳗鲡苗的出口,今年我国福建地区养殖的欧洲鳗鲡苗还是从摩洛哥购买的,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也是通过欧洲-香港-大陆的途径走私过来的。和日本鳗鲡一样,它们也面临着栖息地沦丧、种苗过度开发的问题,长久下去也很可能走向枯竭。
实际上,现存的19种鳗鲡里几乎没有任何一种的野生资源总量可以支撑这个市场健康发展,也没用任何一种鳗鲡可以被高效的商业繁育(实际上,也只有日本鳗鲡的繁育在技术上取得了成功,其他的鳗鲡完全就是0),甚至对于许多鳗鲡,我们连它们的野外繁殖地在哪都不知道(日本鳗鲡在骏河海山,欧洲鳗鲡和美洲鳗鲡都在马尾藻海,其他16种就……)。从日本鳗鲡改换成欧洲鳗鲡,或者从欧洲鳗鲡改换成花鳗鲡、莫桑比克鳗鲡,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产业来说,目前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彻底禁捕——又显得很不实际,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无法轻易做出这样的决断,这涉及到一个几百亿元的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条关乎几百万人的生计。这就让鳗鲡的未来陷入到进退两难的境地。可以断言,只要日本方面的人工繁育技术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鳗鲡们的处境就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此后的每一年里,我们或许都不得不一再重温2018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