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为姜科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喜温暖而阴凉的生长环境,不耐寒、不耐热,忌渍水、曝晒、连作。所以生姜要在旱坡地从下而上种植,种后要用芒箕覆盖,可以防生草、防曝晒,又可以保湿、保持地面松土,有利于生姜适宜生长。
生姜的用途广泛,可以用作调味品,加工成多种食品,也可以作药用,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种植生姜易管理,产量高,一般亩产在2500-4000公斤,高产的达5000公斤以上。是一种较好的农业经济作物。
1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1 温度。生姜原产于我国热带及东印度,性喜温暖,根茎(姜块)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在16~18℃以上才能发芽,在20~27℃时姜块发育迅速,月均温为24~29℃最适宜根茎分生,在15℃以下停止生长,达40℃时发芽仍无妨碍。但低于10℃以下,姜块容易腐烂。
1.2 光照。生姜耐阴而不耐强日照,对日照长短要求不严格。姜属于中光性作物, 在中等强度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 苗期若遇高温强光, 常表现出植株矮小, 叶片发黄, 生长不旺, 叶片中的叶绿素减少, 光合作用下降。若连阴多雨, 光照不足, 亦对姜苗生长不利。姜不同生长时期对光强的要求不同, 发芽期要求黑暗, 幼苗期要求中等强度光照, 旺盛生长期生长量大, 较强的光照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制造和积累。故栽培时应搭荫棚或利用间作物适当遮荫,避免强烈阳光的照射。
1.3 水份。生姜的根系不发达,耐旱抗涝性能差,故对于水分的要求格外讲究。在生长期间土壤过干或过湿对姜块的生长膨大均不利,都容易引起发病腐烂。
1.4 土壤营养。生姜适宜地势较高、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有机质丰富、通气而排灌方便的半荫蔽壤土或沙壤土,在粘重潮湿的低洼地栽种生长不良,在瘠薄保水性差的土地上生长也不好。生姜对钾肥的需要最多(特别对硫酸钾复合肥吸收最有效),氮肥次之,磷肥最少。
2 栽培技术
2.1 种生姜处理
2.1.1 选种消毒:在上年的留种地选择健壮植株的姜块采收贮藏,播种前选形状扁平、颜色好、节间短而肥大且无病虫害的姜块,用草木灰溶液浸泡15~20分钟进行消毒,防止腐败病(姜瘟)的传播危害。在选种消毒时,凡发现姜块有水渍状肉质变色,表皮容易脱落的,说明已经受病害感染,必须淘汰。
2.1.2 晒种催芽:为了出芽快而整齐,在播种前一星期左右,选择晴天,将种块翻晒数天,使姜皮变干发白,放入垫有稻草的箩筐内,使其头朝内、脚朝外,一层层放好后,再盖草帘或稻草,用绳子扎紧,放于灶的上部,利用柴草的热烟加温,保持筐内湿润和20~30℃的温度,经过20余天幼芽长1厘米左右取出。也可放于温室或塑料大棚内,维持20℃以上的温度进行催芽。催芽后把种姜切成小块,每块有1~2个芽子,沾上草木灰即可播种。
2.2 整地施肥
生姜喜欢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肥土,由于生姜的根系少,分布范围小,因此用来栽姜的土地还须实行深翻曝晒,使其风化疏松,以利根系生长发育。姜的产量高,生长期长,故需肥量多,每亩应施放腐熟牛、猪圈肥2000~2500公斤,或浓人畜粪水70~80担作为底肥,有条件还可增加20公斤的复合肥效果更为理想。姜不宜连作,应与其它蔬菜进行3年以上的轮换栽培,防止姜瘟发生危害。
3 播种栽培技术
3.1 播种
3.1.1 播种期: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低热河谷地区以3月上、中旬为宜。经过催芽或用地膜栽培的可适当提早。
3.1.2 播种量:种块的大小与产量关系甚大,使用较大的姜块作种不但出苗早,加快发育生长提早成熟,而且产量高,因此每块种姜应以50~100克为宜。若以50×15厘米的田间栽培行株距计算,每亩可用姜种150~250公斤。
3.1.3 培育壮芽:培育壮芽是获得姜丰产的首要环节, 一般好的姜种成球肥胖, 色泽鲜亮, 壮芽芽身粗短, 顶部钝圆弱芽芽身细长, 顶端尖。去除弱芽, 一瓣姜留1~2个壮芽。
3.2 栽培方法
为了避免在生长期间根茎露出土面,降低品质,在栽培时必须适当进行深播,其栽培方法如下。
3.2.1 高厢栽培法:将土地平整开沟,做成厢宽1.2米,沟宽30厘米的高窄厢,每厢均匀纵开种植沟3条,施入底肥与土壤混合后,按15~18厘米的株距进行播种栽培,每亩可栽8000~9000株。这种方法在地势平坦,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带(如坡地),可以用稻草覆盖,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土温,防止干旱。
3.2.2 条垄栽培法:将土地深翻耙平,不做厢,按50厘米的行距开种植沟施放底肥,与土壤混合后,按15~20厘米的株距进行播栽,以后培土做成垄。此法每亩可植8000株左右,适宜在地下水位低,通风透气性较好的梯地或斜坡地栽培。在播种时,若是经过催芽的种块,应将芽子朝上放,未经催芽的种块平放斜放均可。播种后覆盖5~6厘米厚的细泥土,使其尽快出苗。
4 田间管理
4.1 搭棚遮荫
生姜害怕烈日照射,但散射光对生长又有好处。因此在播种出苗,秧苗高达15厘米以后,应搭成高1米左右的平架,架上铺盖稀疏芒箕,挡住部分阳光,降低照射强度,以利植株生长。到了秋天光照强度减弱,这时由于地下部的根茎膨大,需要较多的光照,再撤去荫棚,增加光合作用,提高产量。或者因地制宜在阴山坡栽培,效果均好。
4.2 中耕培土
姜的地下部有向上生长的习性,且喜欢土壤疏松通气,故在生长期间应进行中耕培土。一般中耕2~3次,结合培土进行。生长前期中耕适当深些,到了中后期植株较大,且地下部已开始膨大,应实行浅中耕。培土可增厚土层,防治姜块露出土面降低质量。通过培土,将原来的栽植平行逐渐变成垄行,使土壤滤水和透气,有利于生长,提高产量品质。
4.3 中耕除草及施肥
4.3.1 中耕除草:姜根茎长于地下, 要求土壤疏松通气, 应勤中耕, 但由于其根系较浅, 不宜深耕。姜幼苗期长, 生长速度较慢, 又处于高温多雨季节, 杂草萌生极盛, 可用除草醚、除草通、氟乐灵、胺草麟、扑草净等农药除草。
4.3.2 地膜筱盖:使用地膜覆盖不仅可提早播种, 延长生长期, 提高产量, 还可增强保温,抑制杂草生长, 减少中耕次数, 是目前在姜生产中推广使用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之一。
4.4 追肥
生姜在生长期间,应根据植株的长势确定追肥,一般共追2~4次,结合中耕除草进行,掌握先淡后浓的原则施用。在生长的前期由于植株不大,需肥较少,一般应少施,到生长中后期植株长大,且地下部开始结姜块,需肥较多,应多施勤施,可在人畜粪水中加进0.5%左右的复合肥,在晴天进行施用,既作肥又作水,效果良好。
5 采收与留种
5.1 采收
生姜的采收与其它蔬菜不同,可分嫩姜采收、老姜采收及种姜采收三种方法。
5.1.1 采收嫩姜,可作为鲜菜提早供应市场。一般在8月初即开始采收。早采的姜块肉质鲜嫩,辣味轻,含水量多,不耐贮藏,宜作为腌泡菜或制作糟辣椒调料,食味鲜美,极受市场欢迎,经济效益好。
5.1.2 老姜采收,一般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份进行。待姜的地上部植株开始枯黄,根茎充分膨大老熟时采收。这时采收的姜块产量高,辣味重,且耐贮藏运输,作为调味或加工干姜片品质好。但采收必须在霜冻前完成,防止受冻腐烂。采收应选晴天完成,齐地割断植株,再挖取姜块,尽量减少损伤。
5.1.3 种生姜的采收,一般掌握在地上植株具有4~5片叶片时,大约在6月中下旬进行。采收时小心将植株根际的土壤拨开,取出种姜后再覆土掩盖根部。若采收过迟伤根重影响植株生长。
5.2 留种
留种用的姜块,最好另设留种田进行栽培,在生长期间多施钾肥(草木灰等),少施氮肥(如尿素等)。采收时晾晒数天,降低种块水分进行贮藏。也可在大田生产中选择植株健壮、姜块充实、无病虫害感染、不受损伤的姜块,进行晾晒后,贮藏作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