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原州区河川乡上黄村的香菇大棚,钢架上一袋袋菌棒排列整齐,阵阵菌香扑鼻而来。上黄村村委会主任、香菇产业带头人黄玉孝翻转菌棒,仔细查看香菇生长情况,将成熟的香菇摘下,轻柔地放进篮子里。“香菇营养价值高,吃法多,很受消费者青睐,而且种植周期短,占用土地资源少,经济价值可观。”说起种香菇,黄玉孝满脸欣喜、侃侃而谈。
今年是上黄村香菇种植的第6个年头,占地50余亩、23栋香菇大棚是村里发家致富的主战场。“按一个菌棒采2斤菇算,今年制作10万棒菌棒,预计能收入30余万元。”黄玉孝喜滋滋地说。
从事香菇种植前,黄玉孝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打工。跟随大学生实践采集数据时,与农业种植结缘。“下岗后回家养牛感觉很平淡,也不挣钱。跟农业打了半辈子交道,就想继续‘折腾’。”在教授指点下,黄玉孝利用家乡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的优势,开启香菇种植事业。
2015年,黄玉孝从陕西榆林市靖边县引进菌棒一万棒,由于长途运输中,膜布不散热,只剩8000棒,盈利4万元。“从无到有是个漫长的过程,有收益就有信心。”黄玉孝看得很长远。2016年,他继续摸索,引进7000棒子菌棒,获利5万元。
“黄主任这人有情怀。2017年他当选村主任后,就开始想着发挥优势带动全村。”河川乡党委副书记李雁斌竖起大拇指。黄玉孝和村干部经过研讨,考察市场,综合考虑环境、材料、劳动力等因素,决定将香菇种植作为村集体经济项目引进。
“菌棒嫩得很,长途运输总有毁坏,要从根源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把菌棒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2018年底,黄玉孝四处奔走,挑品种、选设备。最终,引进808号香菇品种,购买锅炉、拌料机、捆扎机等设备,开始带领村子制作菌棒、培植香菇。
2019年,上黄村建起3栋大棚,制作3万棒菌棒,由于技术不够成熟,成活率只有50%。“成活率低,愁得很,但是我相信每失败一次就离成功更近一点。”黄玉孝总是很乐观。他出省观摩全国各地的香菇种植示范地,并把技术人员请回来教。从菌棒选材、配料开始学,一步一个脚印,黄玉孝种植香菇的技术日渐娴熟。
2020年,上黄村又建起2栋大棚,制作7万棒菌棒,成活率达到80%;2021年,扩建18栋大棚,制作15万棒菌棒,成活率达到90%……直到今年,成活率达到99%。“我种菇20年了,很难相信外行人自己学就能达到这么高的成活率,好像有天赋,越种越好。”来自陕西省渭南市的技术指导周长兴对黄玉孝的种植水平赞不绝口。
2023年,上黄村又引进出菇率更高、品相更好的山东“七河八号”和“七河九号”品种,并建成烘干车间,完善配套设施。“香菇产业也能带动就业,去年务工支出就有18万元。”李雁斌说道。如今的上黄村,已发展成集生产、培育、加工于一体的香菇产业基地。
上黄村的香菇,个头匀称、菇肉肥硕,很快便在市场站稳了脚。以鲜菇销售,市场价每斤7元;烘干的干菇销往陕西、福建等地,每斤28元。“我们的菇很抢手,别家的菇捏起来像海绵一样软,我们的菇肉紧实,有弹性。”黄玉孝自豪地说。“整个菇不浪费,平整的菇头烘干,菇腿做香菇酱,一斤8元,菇脚一斤也能卖到2元。”
时值严冬,寒风习习。太阳刚冒头,黄玉孝就开始在棚里“巡逻”,测棚内温度、湿度;菌棒含水量、成熟度……“这比带娃娃还要细心。比如香菇不喜温,阳光晒够马上要盖棚布。菌棒含水量要充足,我们制作的菌棒芯密实度高,注水针都扎不进去,才能出更多菇。”在他悉心照料下,紧实的菌棒上开满了一朵朵厚实饱满的香菇,为上黄村乡村振兴撑起“致富伞”。(来源:固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