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发现】
“双减”背景下,深入实施劳动教育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也是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如何科学地融合多学科、多场域实现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性与家校社综合性的育人综合性功能,如何构建多元的劳动教育实践模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解决方案】
东莞作为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致力于推进品质教育发展。我校作为“东莞市第一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从2020年开始推行全学科的劳动育人项目,目前已有“三园五站”式全学科劳动教育课程的研发与实践和以“乐菜园”为依托开展的劳动教育项目式学习等研究。乘着莞式慕课2.0之风,积极探索“基于PBL项目化学习的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协作实践”有效模式,拓展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路径,推动PBL项目式融创学习,赋能劳动品质教育新发展。
亮点一:构建家校社协作实践模式,形成三位一体多维赋能
构建家校社协作共育链条,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社会为平台,实现家校社合力共长。学校推进项目化劳动课程落实,开展劳动主题式活动;家庭为学生提供亲子体验式的劳动机会;社会各界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广阔的平台。家校社三个“劳动场”呈融合链条式发展,赋能劳动教育新发展。
亮点二:开展PBL项目化融创学习,丰富学生多元融合实践
基于PBL项目化学习视角下的劳动教育,以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为导向,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推进实施劳动教育多元融合课程。在跨学科“劳动+”项目式融创学习活动中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融合下的育人尝试。
【实践过程】
构建基于PBL项目式学习的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协作实践模式,以项目化、课程化落实劳动教育与实践,以“PBL+技能学习”、“PBL+生产劳动”、“PBL+特色劳动”、“PBL+生活劳动”和“PBL+公益性劳动”为课程内容,采用项目式主题教学手段,有效融合联动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劳动实践路径,促使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学校主导——开展劳动教育实践
学校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落实“PBL+技能学习”、“PBL+生产劳动”、“PBL+特色劳动”三大主题课程内容,融合多学科项目式学习,夯实劳动教育基础。
(一)“PBL+技能学习”
“PBL+技能学习”课程以教材为出发点,打造“情境+活动”的多元品质劳动课堂,探索构建“情境导入——激发学趣,主题学习——搭建支架,小组探究——实操体验,淬炼方法——成果展示,交流分享——拓展迁移”的课堂教学模式。五大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实现由“教”向“学”、“学”到“会”的转变,并借助劳动养成手册对学生进行激励和习惯强化,实现劳动教育的本真。
(二)“PBL+生产劳动”
“PBL+生产劳动”课程中,依托“乐菜园”劳动基地,开展“种植劳动”项目化学习活动,“了解种植”,观察并记录植物生长过程及习性;“种植体验”,体验种植、浇水、锄草、收割等种植技能;“蔬菜义卖”,亲自采摘蔬菜,分类整理蔬菜品种,举行蔬菜义卖活动,品味劳动收获的喜悦。开展“最美阳台”项目化活动,学生自主美化、装饰班级阳台,分小组管理阳台植物,人人争做“护花使者”,充分体验劳动的乐趣。
(三)“PBL+特色劳动”
“PBL+特色劳动”以任务群驱动,引领劳动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带领学生探究节日的由来、习俗、美食等传统文化,开展不同主题的项目化主题学习活动,营造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除此之外,开设“技能大讲坛”特色课堂,邀请家长走进校园,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优势,为同学们讲授不同的劳动知识与技能。炫彩缤纷的扎染、神奇精妙的剪纸、美味可口的饭团、创意满满的落叶拼画等等,耳目一新的趣味劳动课堂,让学生感受劳动的魅力。
二、家庭引领——践行劳动教育实践
(一)“PBL+生活劳动”
在家庭劳动教育方面,开设“PBL+生活劳动”劳动专题,围绕“衣、食、住、行”渗透家庭劳动教育,积极开展“舒心家庭,家务劳动我来做”的项目化活动。
借助“学生自评”、“家长参评”、“教师点评”的多元评价方式, 让学生乐于劳动,善于劳动,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与劳动习惯。
三、社会延伸——拓展劳动教育实践
(一)“PBL+公益性劳动”
联合社会广泛性、丰富性资源,开设“PBL+公益性劳动”校外劳动专题,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劳动实践平台,结合社区资源,开展清理社区志愿活动、独居老人送温暖活动、少先队缅怀祭扫活动等系列 项目式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结及反思】
基于PBL项目化学习的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协作实践模式是实施全方位、多场域的立体化多元劳动教育的新尝试。开发项目化学习视角下的“PBL+”多维劳动课程体系,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劳动教育有效衔接、深度互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功能,让劳动教育充满活力。
【幕后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