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望不到头的大棚内水灵灵的蔬菜、瓜果惹人眼馋;白墙蓝脊的规模化养殖小区里的生猪和健硕的奶牛长势良好;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初冬时节,太行山脚下的辉县市畜禽满圈、瓜菜飘香,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让广大群众增收致富更有信心。

丰收的喜悦折射出辉县市发展特色产业取得的丰硕成果。近年来,该市立足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积极培育高效特色农业。该市通过强基地、壮产业、树品牌,频频打出“组合拳”,特色农业发展风生水起,沃野流金。

菌菇种植为民开启“金钥匙”

在益三村路旁,一辆郑州的货车正在收购刚采下的平菇,种植大户韩九全正在与经纪人结账。据了解,韩九全在村里承包了几个食用菌大棚,效益十分不错。今年,他又承包了几个大棚,现在一共承包了11个大棚。当问起种植食用菌的效益时,韩九全笑着告诉笔者:“每座棚挣2万元钱没问题。”

走进冀屯镇食用菌种植基地,笔者只见一座座高大的标准化食用菌大棚立在田间地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该镇双孢菇园区可以长年生产的恒温式大棚里,一袋袋洁白如玉的海鲜菇在菌架上排列得整整齐齐。工人们正从大棚里把刚刚采摘下来的海鲜菇搬运出来,送到工作车间对它们进行剪根、分级、包装。

“这是我们成功从福建引进的工厂化生产海鲜菇项目,在全省尚属首例。目前,我们镇年产鲜菇1000万吨,产值超亿元,尤其是平菇,占据了河南及周边地区90%以上的市场。我们吃的每5公斤平菇,其中有4.5公斤就产自咱冀屯镇。”谈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冀屯镇党委书记赵化录激动地说。

而这只是辉县市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彰显特色、共同致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已成为该市农民致富的一把“金钥匙”。截至目前,该市食用菌种植面积约2.5万亩,大棚2.3万余座,投料量40万吨,总产量约9万吨。种植食用菌大大提高了全市农民的收入水平。

“一村一品”为民撑起“致富伞”

自7月中旬以来,辉县市吴村镇赵屯村就开始进入一年一度的葡萄收获季节,从田间地头到街头巷尾,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每天天还没亮,来自福建、安徽省及青岛、烟台市等地的葡萄收购车辆就在村内道路上排起了长龙。村民赵智慧高兴地说:“这几年来村里收购葡萄的客商越来越多,咱们的葡萄不出门就能卖个好价钱,收入比种粮食高多了。家里日子越过越好啦。”这正是吴村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的一个缩影。

常村镇仓房村是辉县市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村。搬迁以来,仓房村积极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战略工程,着力打造大棚香菇主导产业。截至2014年年底,全村共建成香菇培养大棚74座,发展香菇培养专业户50多户,年产值1200余万元,利润500万元以上。该村积极地开创出“一村一品”的致富经,成为当地闻名的香菇大棚专业村,辐射带动周边十几个村庄走上了致富之路。

近年来,辉县市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总抓手,紧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展目标,狠抓“一村一品”特色布局,打造“一村一业”农业形态,依据各村不同的特色产业、资源特点、区位优势,一村一策,因地制宜,培育一批有较强区域特色、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专业特色村和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块状经济发展格局。

产业基地为民铺就“黄金路”

侯家坡村,是辉县市常村镇7个移民新村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到该村采访时笔者看到,一排排独栋小楼在阳光下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与之相呼应的是村南头的一家食品厂里一派火热的生产场景。

村民江随霞说,2011年夏天,他们告别南阳老家,来到凤凰山下,农忙时在村边的高效大棚里种植绿色蔬菜,农闲时就在镇里的企业上班,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而更令她高兴的是,去年自己村里的食品厂正式投产。“家门口就是厂,一月能拿1600块钱左右,还能照顾孩子及家里的老人。”40岁的她乐呵呵地说。

在张村乡裴寨社区蔬菜花卉生产基地,一座玻璃温室里密密匝匝摆满了名贵的小盆红掌。花农告诉笔者,从花苗到富含硼、锌、铁和微量元素的腐殖质土壤,都是从荷兰进口,每盆红掌批发价已达四五十元,市场前景广阔。据悉,裴寨社区把老村全部拆除后,复垦土地600余亩,建设玻璃日光温室和钢架地温温室大棚,种植鲜切花和无公害蔬菜,并成立蔬菜花卉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高效农业。从一开始种植蔬菜到现在种植鲜切花,每亩土地的收益由2万元增加到了6万多元。这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实现了增收致富。

田畴织锦绣,沃野好风光。特色农业为辉县市农民群众打开了致富大门,在广袤的原野上绘就了一幅丰收的新画图。笔者相信,不久的将来,特色农业将迎来新的跨越,创造新的奇迹。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