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春节越来越近,市民的餐桌上有什么新蔬菜品种可以尝尝鲜吗?种植业农户在节前的生产情况怎么样?通过新技术指导生产的效果如何?……1 月 14 日,为了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泰安市农业科学院派出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王庆武,蔬菜学博士谷端银、焦娟等 3 位专家,深入生产一线,现场指导种植户先进技术,把增收 " 秘籍 " 送到了群众手中。

平菇个头小,大棚收益大

9 时 15 分,在徂汶新区徂徕镇小埠前村,和时利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刚正指导着工人,制作用于网格化生产的金属丝网。" 等这些金属丝网用起来,我大棚里的有效栽种面积能扩大好几倍,管理也更方便了,生产效益就更高了。" 刘刚说。

△刘刚大棚里正在茁壮生长的小平菇。

在加工现场旁边的大拱棚里,目前还是常规的栽种技术。20000 个菌棒,在面积 800 平方米的大拱棚里整齐排列着,自西往东,一共 80 排,每排摞起 5 层。记者仔细观察,看到每个菌棒长约 45 厘米,两头各有一个小口,小平菇有的才冒出头来,有的已经可以采摘了。

△刘刚展示刚摘下来的小平菇。

" 这是目前比较主流的小孔定点出菇,从去年 8 月份到今年 5 月份,每个菌棒能出 5 到 7 茬。" 王庆武说着,摘下一朵小平菇," 你看,根部非常小,叶片厚实,颜色深,朵型也不大,每朵长到大约 8 两的时候就要采摘,好看又好吃。"

王庆武所在的食用菌研究所已经与刘刚合作了超过 20 年,现在依然保持着频繁的电话和微信联系。" 从育种到技术服务,从栽培技术建议到精细化管理,再到菌棒循环利用,我们一直为食用菌种植户提供全套的‘一条龙’式服务。"

刘刚说,他现在共有 16 个大拱棚,其中 6 个用于正常出菇,6 个发菌,另外 4 个轮作。在泰安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诸多专家的帮助下,刘刚的蘑菇质量和产量越来越高。" 一年生产蘑菇 60000 斤,按照均价 2.5 元计算,年产值大概在 15 万元,其中利润在 5 万元左右,较 2020 年的利润翻了一番还多。"

△王庆武(左)查看已经采摘的小平菇的情况。

△王庆武(右)与刘刚交流小平菇的长势和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从 2009 年合作社成立,到现在 15 家会员 80 多个大拱棚生产蘑菇,刘刚一直注意着市场对于蘑菇品种、口感、朵型的信息收集,也及时与食用菌研究所专家共同研究,共同推进当地的蘑菇种植产业发展。下一步,他将加大品种优化力度,推进栽培模式向网格化、立体化改进,实现管理精细化,让小平菇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甘薯地里长出 " 黄玫瑰 "

房村镇鑫腾家庭农场,是泰安市农科院甘薯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专家们赶到的时候,一座崭新的冷库正在建设之中。

" 去年地瓜丰收,有 5 万多斤没处放。今年有了新的冷库,又能扩大种植面积了。" 鑫腾家庭农场 " 场长 " 董金平说。" 这个冷库建成之后,农场的储存能力可从以前的 400 吨长到 800 吨。"2021 年,他种了 100 亩左右的甘薯,今年要扩种到 160 亩,力争达到 200 亩。

△董金平种植的白菜新品种 " 黄玫瑰 "。

董金平从 2019 年开始与泰安市农科院合作,从茄子新组合的试种到甘薯育种,从小麦品种改良到白菜新品种试验,双方的合作内容越来越多,关系也越来越融洽。当天蔬菜学专家谷端银和焦娟要看的,就是之前农科院为董金平的农场引进来的白菜新品种 " 黄玫瑰 "。

" 长势很好了,这个品种本身就是耐寒性特别强,可以抵抗近零下 10 摄氏度的低温。" 谷端银说," 去年秋季雨水较多,10 月底 11 月初才有合适的种植条件,传统大白菜已经晚了,且在大棚易抽薹开花,不种的话地又闲置,因此我们帮农场引进了‘黄玫瑰’进行试种。"

谷端银介绍说," 黄玫瑰 " 与一般的小白菜不同,整株形似玫瑰,具有耐低温、维 C 含量高、颜色呈金黄色等特点,维 C 含量是一般小白菜的 3 倍多,而且气温越低维 C 含量越高、颜色越黄。" 大一点的到春节期间就能上市了,我准备先在抖音和微信朋友圈销售一部分,到时候移植到盆里,既可以欣赏又可以食用。" 董金平说," 到时候各位给点个赞。"

△谷端银(右)与董金平(中)交流 " 黄玫瑰 " 的生长情况。

从甘薯到白菜,董金平并不是要转行,而是要充分利用蔬菜研究的新技术,更好地生产,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白菜,从以往的用来果腹,到现在的追求营养健康,反映了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谷端银说," 白菜生产发展的方向和设施建设水平都在变化,市场的需求也要求我们加大科研力度。引进这种小株型、稀缺性的品种,主打差异化,既能改良当地的白菜品种,又能提高农民收益,还为市民饮食提供了更多选择,可谓一举三得。"

正月十五前后,董金平大拱棚里的 " 黄玫瑰 " 就要批量上市了,他不仅等着看销售情况,还等着有什么更好更合适的品种,农科院的蔬菜专家能够再推荐给他。

农业技术在田地里才能生根发芽

天气预报显示,14 日当天的最低温为零下 6 摄氏度,尽管两站地都是大拱棚,但棚内外温差并不很大。站不到一会儿,人就不由自主地想缩起来。

" 对于农业技术研究人员来说,这样的状态并不罕见。" 焦娟说," 农业技术只有在田地里才能生根发芽,这么多年来,我们一代代农科院工作者都是把更多时间花在了田间地头,花在了和种植户一起下地的实践中。"

以蘑菇种植废弃的菌棒循环利用为例,早前很多人都曾在公路上、道路两侧见过被随意丢弃的菌棒,它们或被来往车辆碾压散碎,或层层垒在田边,不仅带来了环境污染,更是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菌渣经处理后应用于无土栽培,不仅能够防治土传病害,而且可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焦娟说,2016 年,她主持的 " 基于设施番茄优质高效生产的新型栽培基质研究 ",内容就是菌棒的循环利用。通过与同事两年多的研究,她集成出了一套既能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又能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的番茄标准化基质栽培生产技术体系。

" 我们的研究始终面向生产一线,面向人民群众。" 王庆武说,要把这些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有效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今后,他和同事还将继续抓好产学研的衔接,推进科技创新,突出品牌打造,选育一批突破性食用菌新品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泰安日报社 ·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高杨 编辑 陈茂荣 审核 王婷婷】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