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种香菇赚钱吗_农村种植香菇致富带头人_农村香菇种植赚钱

安顺市紫云县猫营镇普卡桥村食用菌种植大棚 受访者供图

七月初,在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紫云县)猫营镇普卡桥村食用菌种植大棚里,几位村民正在采收和选装香菇,管理员胡昌秀拿起几朵香菇高兴地说:“瞧,这朵香菇采摘及时,颜色好,大小适中,算得上是标准的1级香菇了。普卡桥村40个食用菌大棚,60%的香菇是一级香菇,一级香菇的价格每斤4.5元。”

今年上半年,紫云县完成大棚香菇生产2000万棒,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村民因香菇而致富,这得益于远在两千公里之外的青岛农业大学田雪梅博士团队。

作为山东省青年“蘑菇专家”,山东省科技特派员,田雪梅去年主动申请主持了青岛市对口支援安顺的脱贫攻坚项目。一年来,由她主持的“大棚栽培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与应用”项目在安顺市紫云县顺利实施,应用大棚栽培食用菌技术500亩以上,培育致富带头人100余人,还指导当地建设成了100亩的核心示范区。她被紫云县苗族人民亲切的称为“蘑菇科特派”。

“借助青岛和安顺东西部扶贫协作这条‘红线’,能够带领这支蘑菇科特派队伍走进安顺,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加强科技指导,开展蘑菇扶贫,服务脱贫攻坚,我感到无比自豪。”田雪梅欣慰地说。

为当地“量身定制”产业发展方案

“作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紫云县贫困程度和产业基础都比我原来预想的困难得多,脱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第一次走进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的紫云县,让一直在大海边工作生活的田雪梅感触颇深。

田雪梅介绍,当地长期以水稻、玉米等粮食生产为主,食用菌生产基础几乎为零。近两年开始在政府推动、扶贫资金带动下,紫云县有些乡村开始探索发展食用菌产业,但由于基础太薄弱,加之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产业发展的困难确实不小。

“虽然有困难,但决不退缩。”在田雪梅看来,产业扶贫是基础。

田雪梅发现,紫云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湿度大,气候条件十分适宜食用菌生产。而且,如果充分发挥当地气候优势,在自然棚中开展夏季食用菌生产的话,收益会更加客观。同时,紫云县森林覆盖率达68%以上,发展林下经济的条件非常好。

为此,田雪梅和项目组为紫云县“量身定制”了一个“大棚栽培以香菇为主、林下栽培以大球盖菇为主”的方案,因地制宜确定了主栽品种。

让种植户尽快成为食用菌专家

和紫云县农民深入交流之后,田雪梅发现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农民知识水平整体不高,普遍缺乏农业生产专业技术。为此,田雪梅带领“蘑菇特派员”团队在当地连续开展3期食用菌栽培管理技术培训,累计培训技术从业人员346人次、培育致富带头人100人,辐射带动11个贫困村、5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让种植户尽快成为“食用菌专家”,田雪梅还对紫云县里已建成基地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并积极联系在当地龙头企业建立示范园区和示范大棚的事儿。

工作过程中,田雪梅见到了紫云县最穷最苦的农民。她主动联系紫云县政府,确定了重点帮扶50个贫困户。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先后投入25万元帮助贫困户建设大棚、采购菌棒。新规划的扶贫大棚建设基地选定在紫云县猫营镇普卡桥村,已开始菌棒上架。

“帮扶的是科技,付出的是真情。百姓对食用菌培育技术一点点熟悉,对依靠种食用菌脱贫致富的信心越来越足。”田雪梅说。

努力让小蘑菇变成大产业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为跟进项目进展、提供关键技术指导,她和团队建立了多个服务当地生产的微信群、QQ群,通过网络和电话等形式,一边回答各种技术问题,一边继续对当地农户和技术推广人员开展培训。

疫情防控与科技扶贫两不误,田雪梅带领团队结合紫云县当地生产实际,编写了《紫云县大棚栽培香菇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南》,成了当地人手一份的“香菇生产一本通”。

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后,5月初,田雪梅第一时间带着团队再次踏上紫云县这片山地,进行蘑菇扶贫科技指导。目前,基地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大幅提升,基本掌握了香菇不同出菇阶段和养菌阶段技术要点,目前正在运用自己掌握的出菇技术,独立管理808菌棒的第三茬出菇。

田雪梅介绍,做好紫云县大棚栽培香菇技术指导和科技扶贫仍是他们团队工作的重点。同时,林下大球盖菇品种筛选、配方试验及栽培技术示范,以及长根菇适应性栽培等工作均已陆续开展,这些技术相继推广应用,能够带动周边6个乡镇超过300名农民致富,有力助推当地脱贫致富。

“我现在的小目标,就是尽最大努力帮助当地形成规模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食用菌特色产业,让‘小蘑菇’变成‘大产业’,把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田雪梅说。

本报记者 王健高 通讯员 曲天泽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