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郑亚楠

半截河村,绥棱县四海店镇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山村,却因为一个人而名声在外,他便是养蛙人李红星。

今年35岁的李红星是四海店人,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2014年,李红星成立了佳霖林蛙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集体致富。2015年,他又注册成立了黑龙江百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集养殖、繁育、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省大型林蛙养殖基地,年创产值150万元。

2007年,李红星考到大连机电学院,学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随后他被分配到太平洋电子有限公司做线路板,实习期1年。那时他工资最多只有1500元,勉强够维持生活。因为在工厂吃住,过日子节省,肯吃苦的他竟然也存下一笔积蓄。在那干了一年以后,李红星遇到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邓安艳。邓安艳在浙江好兄弟鞋业有限公司负责销售工作,因为俄语专业毕业的关系,公司将她外派俄罗斯。2011年,李红星从工厂辞职与邓安艳共同远赴俄罗斯,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段旅程。在莫斯科的3年,李红星与邓安艳一起挣了近200万元人民币,这是他们的第一桶金。

提起最初创业时的经历,李红星说,只想去外面闯几年,赚够钱回来给家里人买个好房子。可是有一次回家探亲,父亲向李红星提议创业养林蛙,这开启了李红星人生中的第二段旅程。在决定创业后,李红星便回乡筹备创业所需的一切。半截河村生态环境好,鱼虾、林蛙资源也很丰富。这几年人们对林蛙药用价值的认识逐渐提高,林蛙也成为市场的紧俏商品。几年前,半截河村就有人尝试过养林蛙,但大多失败了。因为那时养殖林蛙都用黄粉虫做饵料,黄粉虫养殖成本高且生长周期缓慢,无法充足供应,这成了当时大部分人养殖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当时养殖林蛙的技术并不成熟,很多养殖方面的难题无法解决,比如20平方米到30平方米的蛙池会有近一万只林蛙,难免滋生细菌,容易导致林蛙皮肤溃烂,死亡率高。那时的李红星心里并不托底,他四处向人请教,学习养殖林蛙的知识及技巧。

2014年,李红星正式养殖林蛙,第一年他在吉林购进30对蛙种。大蛙繁殖能力强,当年李红星便拥有了10多万只林蛙。为解决黄粉虫喂食的弊端,李红星购进生长迅速、高蛋白易消化的美国蝇种作为主料,再以黄粉虫作为辅料,克服了黄粉虫喂食单一、高成本低回报的难题。李红星还与农户合作,将蛙投放到山上,让小蛙在山上自然生长。到10月份天气转冷时,林蛙下山冬眠,再用早已准备好的蛙道,将在越冬池休息的林蛙收集起来。

创业过程中,李红星也遇到了许多头疼的事,让他记忆深刻的便是2014年绥棱的一场大水。那场大水将李红星辛苦建立的蛙棚冲得一干二净。种蛙没了,林蛙“全军覆没”。从白手起家到一无所有,李红星深感灰心,开始打退堂鼓。但父亲对他说:“今年能遇到大水,难道年年都会遇到大水吗?做人要付得起责任,承担得起风险。”重新振作起来的李红星决定再拼一次,重新购进70对蛙种。截至目前,李红星共有种蛙1000对,能繁殖80-90万只蛙。2015年,四海店镇及绥棱县领导了解了李红星的情况后,为其协调了一处占地面积6公顷的农田地,供其养殖。他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林蛙养殖之路也逐渐顺畅起来。林蛙油素有软黄金之称,国际市场价格每公斤近万元,是不可多得的营养保健食品。看准这个市场后,李红星一方面靠卖幼蛙赚取利润,另一方面又将重点放在加工林蛙油上。林蛙油是雌蛙的输卵管,一只蛙也就能有三克五克,数量稀少。因为孵化的时候难以看出雌蛙的比率,林蛙油的产量很难保障。那几年,李红星四处出差考察。吉林辽宁两省养殖林蛙的较多,李红星就去那里想尽方法向人学习,别人不教,他就软磨硬泡,直到把“本事”学到手里。后来,他了解到温度在林蛙变性期的决定性作用,在不断总结实践后,李红星将雌蛙培育的成功率提高到70%。

李红星的成功使很多乡亲都产生了养殖林蛙的想法,为了带领乡亲们致富,李红星免费向社员提供养殖技术,帮其购置蛙苗,大家联合起来共同发展,形成了“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

未来,李红星一方面准备做林蛙油的即食食品,另一方面打算制作林蛙含片,含片方便易携带,充分满足现代人对保健的需求。如果能够发展好这两处商机,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当地经济来说都有很大益处,并且还能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增收致富。

李红星说,种地也好,养殖也好,只要“吃得苦中苦”,再加上持之以恒的耐心与细心,成功便是必然。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