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全(右)为薛春生作技术指导
川渝两个素昧平生的农民,因一次登门造访,喜结师徒关系,进而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发展生姜产业,书写了一段川渝农民合作的佳话——□李小明 肖良本报记者 周金泉 文/图
2月12日,天空飘着小雨。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梨园村的陈正全,再次来到安岳县两板桥镇军民村薛春生的生姜基地进行技术指导。
薛春生掀开地上的薄膜,拿起一块正在催芽的种姜,问陈正全催芽是否催到了 “火候”。陈正全仔细一看,忙说:“芽子结多了,芽子个头也小。这说明姜棚的温度高了,必须马上采取降温措施。”
这让薛春生又一次领略了陈正全的技高一筹。
一年多前,薛春生还是当地一家猪场的“猪倌”,对种姜是一窍不通。2012年9月,薛春生在网上看到央视《致富经》有关重庆生姜大王陈正全的报道,这个90后农民种姜致富的故事让他羡慕。薛春生心想:“人家90后都整得那么大,我这个80后还是要整点事情哦!”
薛春生的想法得到了他幺爸的支持。当年10月,他们专程赶赴石壕镇,通过镇农业服务中心打听到陈正全的电话。
“第二天,小陈就带我们去看他一个200亩的生姜基地。”薛春生说,“他通过半机械化、钢架大棚等方式,实现了生姜的反季节生产,经济价值较高。我感觉是搞现代农业的农民。”
薛春生当即表示了合作的意愿。陈正全却犹豫了。毕竟,薛春生是一个外行,也没有熟人介绍,是自己找上门的。
回到安岳后,薛春生多次打电话邀请陈正全赴安岳考察。陈正全为薛春生的真诚打动,专程赴安岳考察,发现这里的土质和气候都符合种姜条件。于是,他们达成了合作种姜的意向,陈正全为薛春生选定的基地在安岳县顶新乡猫坝村二组。
师徒合作共赢谱新章
2012年11月底,薛春生的幺爸注入了资金,薛春生流转土地并成立了安岳县顶新生姜专业合作社。陈正全则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来帮助薛春生发展生姜种植。
“协议签了以后,小陈马上派了一名技术人员过来蹲点指导我们一年。”薛春生说,“如何搭棚、掏沟、喷水、土壤改良,以至引种、种植、催芽、管理和成熟期的销售,都是技术员手把手地教会我们。”而且每到生产关键环节,陈正全总是亲自到基地指导薛春生严格按技术规程操作。同时,陈正全还为薛春生推荐可靠的种子供应商。
在种姜的实践中,薛春生认为“仅靠人家输血完全不行,还必须想办法造血”,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到四川生姜主产地一一考察,综合陈正全的技术长处,形成了锅炉姜、大棚姜、传统姜互补,使当地生姜由传统的一年一季发展为一年三季。从这一点上,薛春生已青出于蓝,超过了师父陈正全。
仅仅掌握了生产管理,远远不够,还需要足够多销售渠道。刚刚上路的薛春生还欠缺这方面的资源。因此,陈正全一旦手上有了订单,就电话告知薛春生。陈正全说:“我把单子报给他,他就从基地发货到成都、重庆、宜宾。去年,我为他销售了20多吨生姜,占他全部产量的1/3。”当然,陈正全介绍过来的订单,同样也有回报——70%的销售利润归他。
到去年11月,在陈正全的指导下,薛春生的生姜基地已由最初的30多亩扩大到100余亩,带动3个大户和10余家散户,薛春生赢利20多万元。陈正全也如愿以偿领到了他技术入股的7万元犒劳。
“目前,我们体现了各自的优势,技术基本成熟,合作非常愉快。”陈正全说。
薛春生说:“从不懂到懂,从外行步入内行,再到做精做好,都是小陈领我进了门。现在,他又在搞生姜加工,8月份就出产品。到时,我也要过去学习。今后,我们还可以在生姜加工方面进一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