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是省农业农村厅挂钩帮扶贫困村,全村主要由佤族、拉祜族组成,是一个典型的边疆、山区、直过民族村寨。脱贫攻坚战打响前,班母村贫困发生面大、贫困程度深、产业支撑薄弱、发展资金匮乏、村内基础设施落后、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全村数百套竹笆屋、木板房透着风、漏着雨;村内道路晴天满村灰、雨天全寨泥……

2016年以来,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省农业农村厅共选派36名政治素质强、业务能力高的干部到西盟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其中4名同志先后担任班母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8名同志担任班母村驻村工作队员。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省农业农村厅历任驻村工作队员始终秉承为人民服务理念,积极扛起肩上的责任,充分发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风雨无阻、夜以继日,只争朝夕,走遍了每一个村民小组,遍访了每一户贫困户,精准施策、精准帮扶,为西盟县打赢精准脱贫战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先锋强志唤新貌

面对乡村治理缺乏有效抓手、农村组织化程度较低、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班母村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由驻村工作队和挂包单位选派先进党员,到各村民小组基层党支部担任指导员,负责指导基层支部开展党建活动;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通过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宣传政策、提升村组人居环境、维护村组社会治安,建立了“先进党员+先进干部+先进入党积极分子+贫困群众”的脱贫攻坚党建模式,有效打通了农村基层党建最后一公里,发挥了党支部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为班母村留下了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

班母村富母乃组全组46户175人全部为建档立卡户,是班母村贫困面最大的寨子,通过党员与未脱贫户签订帮带责任书,召开贫情分析会找准致贫原因,拟定脱贫方案,带领未脱贫户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最终顺利脱贫出列。通过开展党员“一带一”帮带活动,形成“帮带党员带动、驻村队员推动、帮扶干部引动、邻里群众联动、市场主体撬动”的模式,脱贫成效显著。班母村党总支书记岩上与富母乃组爱喝酒、不会发展生产的扎莫组长签订帮扶协议后,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充分发挥扎莫热爱小动物的特点,鼓励他到蜂场工作,通过劳动获得有尊严的收入。扎莫长了志气,也有了一定养蜂经验后,他又带着组里的二妹来到养蜂场工作,扶起二妹的生活志气,让她对村庄有了归属感。二妹又主动请缨帮带同组的娜哈,她是一个因为丈夫去世、儿子呆傻、女儿外嫁又被骗、还要照顾外孙,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常常饮酒度日,被寨子里的人瞧不起,经常叫她“日乌妈”(拉祜族语即“女酒鬼”的意思)的悲惨妇女。二妹带着娜哈到蜂场一起劳动学习本领,教她打扫厕所卫生履行好保洁员职责,约她一起唱歌、跳舞感恩生活,陪她一起吃饭让她能感受到亲情,渐渐地她们的关系变得像母女、姐妹般亲切。最终娜哈不仅成功戒掉酒瘾,还通过劳动增加了收入,改善了自身精神面貌,最终找到了可以和她分担生活、共度余生的伴侣。

产业富民奔小康

为有效解决生产资料匮乏、劳动技能落后的瓶颈,班母村党总支从实际出发,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探索“扶贫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在驻村工作队的组织下,班母村依托红太阳劳务合作社的运输队、农机队、建筑队、水电工队、宣传队、村务服务队等建立“扶贫车间”。驻村工作队员和村“两委”通过逐户分析贫困户,将没有就业渠道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户纳入扶贫车间统筹管理,成为车间工人。由红太阳劳务合作社出面与本地的各类龙头企业达成劳务合作协议,输出劳动力,合作社根据具体情况将收益的2.5%-5%作为组织化服务成本费用,其余95%-97.5%由用工方支付到村集体经济,再由合作社依照报酬标准支付劳务人员所得。如:班母村富母乃组二妹,一个家里三代都靠种地维生,受过贫,饿过饭,住过木板房,穿过补疤衣裳的95后拉祜族姑娘,在城里打工遭人白眼看不起。2015年,二妹的爸爸得了重病,妈妈也精神失常,她带着几年积攒下来的三千多块钱回到家,一边干农活,一边照顾爸妈。生活的窘迫,她只能白天在地里拼命地干活,晚上自己喝点酒躲着哭。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省农业农村厅协调引入了一家养蜂企业并拨款52.28万元用于购买616箱蜜蜂,由村民提供土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经驻村工作队员多次走村入户动员二妹加入“扶贫车间”成为“车间工人”来到蜂场打工。第一个月二妹顺利领到2600元工资后第一件事就是给爸妈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尝到养蜂的甜头后,二妹开始动员村寨里的其他姐妹一起到养蜂基地打工,10户贫困户成为基地的“车间工人”,每人每年可稳定实现三万多元的收入。现在的二妹,白天与姐妹们在养蜂基地一起劳动,掌握了生产技能,有了稳定的收入;晚上与她们在村寨里一起唱歌、跳舞,生活和蜂蜜一样甜。如今的二妹,当选为脱贫工作委员会的宣传委员,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自力更生拔穷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促进班母村产业发展,带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班母村驻村工作队积极与省农业农村厅和县农科局协调,发挥省农业农村厅二十个技术体系专家优势,根据全村自然条件和产业优势邀请省草地动物科学院院长黄必志、泰国前副总理梅塔教授、云南省茶叶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梁名志等一批知名专家以及云南省农科院甘科所等一批科研院所,围绕班母村肉牛、茶叶、甘蔗等优势产业出谋划策,建立产业示范基地,组织开展科技种养、专业技能技术等技能技术培训278人次,有效提升群众种养殖技能水平,带动农户脱贫增收。例如:班母村十一组蒋小强,曾经穷得“叮当响”,人均年收入仅有900元,是靠着低保过日子的贫困户。2015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动员、协调下,政府扶持蒋小强开展肉牛养殖项目,他积极参加养牛技术培训,时常找驻村工作队员赵刚老师请教学习养牛知识,并喊出“要第一个摘掉贫困户的帽子”,现如今他的肉牛养殖规模不断壮大,也成为了班母村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

现在的班母村,一条条通达的村组路,一盏盏明亮的照路灯,一亩亩增收的产业田,一箱箱脱贫的生态蜂......这一切,极大改善了贫困百姓的生活,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经历了一道道考题、一个个难关,驱走贫困、换来美丽,脱贫只是第一步,省农业农村厅驻村工作队员将继续坚守岗位、坚持标准、扎实工作,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云南网记者 王淑娟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