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海外汉语教学有其特殊性,其中教学对象的多样性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在上一期“海外汉语教学”系列文章中,我们主要介绍了应对学生群体多样性的方法。这一期将重点介绍海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儿童。
根据乔姆斯基“先天语言机制”理论,儿童处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他们会表现出极强的语言学习优势。此外,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未来使者”,培养孩子“多元思维”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大部分的孔院都开设了“少儿汉语兴趣班”,很多儿童学习者都是孔院的忠实“粉丝”。但不得不提的是,海外汉语教师大多为汉语国际教育或者语言学专业(中文、英文、小语种)出身,很少有专业幼教背景。因此,如何应对儿童在语言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掌控儿童汉语课堂,从而利用好学习者的优势,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
针对儿童教学,我们来给大家梳理几点小知识!
兴趣及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需要制定适度的汉语学习目标,把培养学习兴趣作为重点。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课程,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爱上汉语学习甚至是自己的汉语老师。
游戏与竞争
大部分儿童生性活泼好动,因此在课堂中争取运用“游戏”,一方面可以吸引注意力,让学生在玩儿中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利用游戏的竞争性,满足孩子们的好胜心理,使其更好的参与、融入课堂中。
规则与权威
为了避免教师浪费大量的时间在纪律管理上,在第一节课,要建立简单且好操作的课堂规则,明确奖惩办法,并在之后的几节课里不断的强化,且要为这些规则树立“权威”,使之内化为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儿童的“从众心理”,多做积极的正向反馈。
注意力
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且以无意识的注意为主,因此对感兴趣的事情可能会有更强的关注度。当学习变得无趣甚至痛苦时,就会被抵制。针对这一特点,一堂课可以划分为几个“小节”,每个阶段都给学生制定一个小目标或者布置一个小任务,不断把分散开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回来。
记忆
儿童记忆发展较快,但主要表现为机械性、无意识。多数时候,一个新的知识点,很快会被记住,但随之又被遗忘。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并不断重复。但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具象化和趣味性。
多元与适度
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以形象思维为主导,感知和模仿能力强,并且倾向于通过亲身实践来理解新的概念。因此不少教师会选择使用“活动”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利用他们的“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课堂,动静结合,即不能一味的带着孩子做游戏,或整堂课使用“全身反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