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分享_优秀村庄规划案例_村庄规划经验做法

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下,新一轮村庄规划正在全国展开。但是,在当前的村庄规划中,规划师多简单套用城市规划的方法,更为重视村庄要素而忽视村域资源,专注于重视物质空间忽视产业经济,导致村庄规划沦为简单程式化项目。当前,随着多规合一的实质推进,空间规划应运而生。与传统规划相比,空间规划强调全覆盖,关注“山水林田湖草”所有空间资源,而不局限于建设区,更适用于乡村规划。基于问题剖析与经验借鉴,利用空间规划的理论与思想,在北京市北部山区某村庄的规划中,首先在空间上强调“山水林田村”协调共生,保护村庄赖以存在的整体环境,保障生态安全;在产业方面强化农商游旅居统筹发展,实现村庄产业振兴;挖掘地域建筑风格,强调建筑与山水环境融合,提升村庄风貌,积极探索面向空间规划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研究背景

(一)政策背景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深入落实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这一规划的提出,使村庄规划在社会各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新的一轮村庄规划也正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

(二)存在问题

村庄规划的管理与编制一直滞后于城市规划。1993年,国务院发布《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村庄规划建设开始有条可依,比《城市规划条例》(1984年发布) 晚了9年。1989年全国人大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将城市规划纳入国家正式法律,直到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发布,才明确将村庄规划纳入法定规划体系。

村庄规划覆盖度不足。村庄规划多由专项规划驱动或项目驱动,例如历史文化名村规划、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美丽乡村规划,或者因为重大项目引进需重新安排村庄建设用地而进行的村庄规划。上述因素将直接导致村庄规划难以像城市规划一样得到全面开展,并且每次村庄规划的侧重点与内容也不尽相同。

村庄规划套用城市规划模式。由于村庄规划的实践频次与业界重视程度的不足,村庄规划编制的技术方法缺乏有效积累与创新,长期以来直接套用城市规划的规范与技术模式。当前村庄规划基本上是城市规划体系的浓缩,先划定村庄建设范围,然后进行用地布局优化调整与建筑风貌引导。在这种模式下,存在两种倾向:第一个倾向是重村庄,轻村域,规划主要关注建设空间,而忽略村域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空间;第二个倾向是重风貌,轻产业,村庄规划重点在于安排用地布局与建设引导,忽略或者不重视村庄产业发展引导,村庄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二、已有研究基础

(一)国内外经验总结

1、日本农村规划建设经验

在世界范围内,日本与中国空间相邻,文化相近,农村形态类似,其农村规划建设经验对于中国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日本村庄规划建设经历过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生产恢复阶段,70年代的综合发展阶段,以及近年来的整体建设阶段。经过约半个世纪的努力,日本的农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周静敏,2011):

1)农业保持稳健发展。农民收入与物质生活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而能留住农业就业人员。

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农村建设中注重对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的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3)建筑风貌优良。注重地域建筑风格的传承与地方文化的保护,同时融入现代节能环保理念,从而在保持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保证了居住的舒适度。

2、台湾富丽农渔村更新建设

1970年代起,台湾也逐渐呈现出城乡发展水平逐渐拉大的问题,1980年代开始,当局通过一系列公共政策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其中,1990年代开始的“富丽农渔村”更新建设成果最为显著,其中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

宏观方面,从乡镇入手,对区域内农村的经济、产业、公共服务设施、生态保护等进行宏观统筹与安排(单玉丽,2006)。进一步,从村庄角度,对农村产业、生态环境、社区文化、村庄建设等行为进行规划。

“富丽新农村”建设很好的保护了台湾农村地区的整体环境,完善了村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了农民生活品质。

3、浙江农村规划建设经验

浙江省通过“万村整治、千村示范”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实现整体村庄振兴,并因此于2018年9月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在我国成为典范。浙江省的农村建设经验可以总结为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

1)实施村庄产业转型升级,淘汰污染企业,加强绿色农产品、手工艺产品、旅游等产业类型,实现富民的同时保护环境。

2)保护生态环境,对生产、生活污染物进行有效处理,恢复矿山等生态空间,改善农村整体生态环境。

3)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通过以礼堂为代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增加群众幸福感与归属感,提升村庄人文环境。

日本、台湾、浙江村庄建设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1)生态环境、农村产业、村庄建设、农村社区多方面协调发展;2)长时间持续努力,保持政策与规划的持久性与连贯性。

(二)新形势与新理论

1、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乡村振兴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该规划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从农业现代化、乡村产业、生态宜居、乡村文化、乡村治理、农村民生、政策体系等多方面共同入手,分类有序实现乡村振兴。

2、空间规划理论

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新组建自然资源部,全面整合八个部委局的规划职能,全新的空间规划体系应运而生。自然资源部是自然资源的管理机构,对各类自然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行使管理职责。在自然资源部的统筹下,空间管理体系将更为彻底地执行“多规合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统筹管理,坚持自然环境空间与建设空间协调管理。

在村庄规划中,生态背景空间往往占比高于建设空间,而且也是农村生态、生产的物质载体,其作用地位不可忽视。因此,在村庄规划中,尤其应及时引入空间规划的相关理念,“山水林田湖”与村庄统筹协调发展,从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出发,有效实现村庄振兴。

村庄规划经验做法_优秀村庄规划案例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分享

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各类空间资源要素关系

三、村庄规划方法与原则探索

本文以A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A村规划思路的提炼,寻求北方山地乡村规划原则与方法。

A村位于北京市北部山区,距离区政府55千米,距离乡政府约5千米。村庄人口约220人,自南向北分为甲乙丙三个自然村,由一条过境公路串联为一体。

村庄位于山谷之中,谷底一条水系沿着公路流过,在村前形成一片池塘。村庄周边为大面积农田与山林,生态环境优越。

对于这次村庄规划,笔者尝试采用空间规划的整体性思维。首先,从全乡的整体发展出发,强调区域一体化;然后,对于村域的全部空间资源要素综合考虑,实现空间一体化;最后,强调生产、生活的协调统一,实现产业一体化。

(一)全乡各村庄整体考虑,实现区域一体化

1、全乡分工统筹

A村所在的X乡整体位于山区,全乡各村庄沿山谷分布,乡政府位于西南部,是人员进出的主要门户通道。X乡整体耕地面积较小,也缺乏成规模的特色工业,在产业发展中只能依靠自然景观资源优势选择旅游产业。

笔者在规划中首先从全乡层面进行了整体分析。乡政府处于门户位置,配套齐全,服务能力强,应作为全乡的旅游集散区;以A村为代表的中部村庄兼具景观条件、交通条件与配套条件,应作为核心旅游接待区;东北部的村庄则应作为拓展区,随着全乡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而逐步进行开发。

通过乡域统筹,既能通过几个村庄的联合实现规模效益,又能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实现多赢的效果。

2、村内细化分工

对于A村的甲乙丙三个自然村,进一步细化分工。乙自然村位于中央位置,村委会等公共服务设施都在该自然村聚集,住户较少,景观上正面向水面。规划将乙村设置为游客中心,面向一日游的游客,提供餐饮休闲服务。

甲自然村位于村庄南部,住户较多,规划为民俗接待区,主要面向中端游客,以农户为单位,提供餐饮住宿体验。

丙自然村位于村庄北部,地形条件丰富、自然景观条件优越,整体规划为高端旅游接待区,以统一经营的方式开展旅游接待服务。

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分享_优秀村庄规划案例_村庄规划经验做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