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杂草丛生的田埂修出一条7米宽的遮浪路,村口的水塘里种上了太空莲供观赏采摘,农会旧址、赤卫队旧址修缮成为教育基地和红色景点,红色展馆、红色文化广场、农产品展销中心、农家乐、婚纱摄影基地……正一步步从规划蓝图变成实景图。走进汕尾市红海湾开发区遮浪街道东尾村,映入游客眼帘的是村容整洁、景观错落有致的南粤古村,富有人文气息和生活品位的新农村。

4年前,深圳市委宣传部开始对口帮扶省定贫困村东尾村。依托东尾村的红色文化底蕴,毗邻红海湾遮浪4A景区的地理优势,驻村扶贫工作队将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多维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东尾村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着力点,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000多万元、省新农村建设资金1500万元,推动东尾村实现全体贫困户稳定脱贫和贫困村摘帽,并一跃成为乡村旅游的新标杆。

就业帮扶 从借房住到建房住

陈响草家是东尾村少有的无房户,以前借住在亲戚家的老宅里。家里多年只有他一个劳动力,母亲看病、妹妹上学,负担很重。去年,家里终于盖起来了两层小楼。记者看到,楼房外立面装修同其他村民的新家一样漂亮,不过室内基本还是毛坯。

“等攒多些钱,要好好装修,不着急。”陈响草说,他去年参加了“南粤厨师”帮扶培训,现在汕尾一家酒楼当帮厨,月收入4500元,比培训前多了近2000元。村党支部书记陈德松介绍,工作队进驻后,教育帮扶、就业帮扶、购买医疗保险等惠民政策为这个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才能攒下钱起新楼,“党的政策好,咱们奋斗的精气神也不能丢。”

4年来,工作队组织东尾村贫困户参加培训达300人次,6次参加深圳、汕尾的招聘会。

目前东尾村贫困户在珠三角就业人数达30人,占全村贫困户有劳动力人口总数的45%,34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均有在外就业人员,实现每户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基本目标。

产业帮扶 从老字号到乡村旅游新景点

东尾村有一家百年老字号,手工制作海鲜味的沙琪玛,当地人称之为“遮浪玛仔”。

“‘遮浪玛仔’现有10多名工人、其中2名贫困户,正面临着升级换代的瓶颈期,我们帮扶一把,对扩大就业、拉动经济是有帮助的。”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张志锐表示,比如,传统的包装比较简单,分量比较大,如果改成精美的小包装,更契合休闲食品的发展趋势。工作队与“遮浪玛仔”第四代传人庄纪成沟通后,2019年投入15万元帮扶资金,今年计划再追加45万元,支持兴建新厂房,添置新的生产线、包装线,每年可为贫困户和村委创造6万元以上分红。

“工作队不但带来了扶贫资金,更重要的是引入先进的营销理念。”庄纪成说,新厂房专门开辟了体验区,重点吸引亲子游客户,现场体验“遮浪玛仔”的生产,这是打造东尾乡村旅游的重要一环。

工作队还统筹东尾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以人均1万元的额度,投资参股红海湾国营旅游公司,资金年收益率为8%。目前,该项目为贫困户发放收益分红累计约25万元。

立体帮扶 从修一条致富路到办十大民生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

东尾村距离汕尾市区27公里,距离遮浪4A景区约3公里,红海湾大道是连接市区景区的交通大动脉。长期以来,村民们想走红海湾大道并不顺畅。

“以前我去市场赶集卖鸡,要绕道X141县道,途经拥堵的东洲街道中心区,晚上回来县道又没有路灯,非常不方便。”贫困户吴湖说,工作队走访调查时,大伙提出如果能修一条路从村里直达红海湾大道就好了。

张志锐表示,为东尾村修一条“四好农村路”是市委宣传部重点推进的民生帮扶项目之一。工作队对原来的田埂进行了裁弯取直,投入200多万元,修建了长1.1公里、宽7米的水泥路直达红海湾大道,不但节约了村民的出行时间、方便游客进出,也是长沟、宫前等村通往外界的主干道,成为整个“遮湖老区”的一条致富路,被命名为“遮湖路”。

遮湖路的修建是深圳市委宣传部精准扶贫、为民解忧的一个缩影。

4年来,深圳市委宣传部共投入帮扶资金1000万元,推动实施了村文化活动广场、遮湖小学办学环境升级改造等10个民生帮扶重点项目,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为提升环境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有力带动了贫困户脱贫增收。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