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常洪:

虾稻共作闯出新天地

致富经2018全集稻田养甲鱼_致富经稻田养鱼纪录片_cctv7致富经稻鳖虾共作

赵常洪向记者介绍赵脑村虾稻共作模式。

“回”字形、40亩见方的虾池中央,近1米高的水稻茁壮成长,4米宽的虾沟里不时涌上气泡,暴露出小龙虾的行踪……9月中旬,在湖北省潜江市熊口镇赵脑村,记者见到了这样一幅妙趣横生的景象。从田间登上瞭望台,260个这样的虾池形成1.2万亩虾稻共作基地,一眼望不到边。

“以前我们只种水稻的时候,每亩有1500元的收入,现在我们通过虾稻共作,每亩综合收入能达到6000元左右,翻了4倍。”赵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常洪在一旁介绍道。今年61岁的他每每回想起村里这些年翻天覆地变化时,总是感叹“想不到”。

赵脑村位于熊口镇最南端,交通不便,地势低洼,10年前有“虫洼子”“水袋子”之称。赵常洪上任伊始,村民普遍耕种传统作物,收入不高,以致农户私下低价转让耕地较为普遍,甚至抛荒撂荒也不同程度存在。

面对这种情况,赵常洪经常开着车到周边县市“偷师学艺”。经过反复对比测算,和村“两委”班子、种养能手反复沟通协商,赵常洪最终将虾稻共作这一模式作为村里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虾稻共作前期投入比较大,群众难以负担,这又成了他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2013年,在得知熊口镇龙头企业华山公司有意向建设稳定、标准化、规模化小龙虾生产基地后,赵常洪立刻上门与华山公司协商沟通,双方一拍即合。经过反复协商,在兼顾企业标准和保障农民土地收益的前提下,双方设计了以“反租倒包”和“三权分离”为核心的“华山模式”,即将全村1.2万亩土地整体流转并将其规划整治成260个虾稻共作养殖单元,然后再把40亩左右的养殖单元等价倒包给赵脑村种养能手,稻田种养和土地流转收入全部归农民所有。

通过村“两委”不断地上门做工作,群众对这一模式也逐渐有了信心。经过规模化、标准化整治后,赵脑村净增耕地面积2605亩,昔日散乱的村庄变身万亩基地,呈现出了“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田园风光。

随着赵脑村虾稻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前来学习取经的外省市人员也逐步多了起来,对此赵常洪迅速组织本村养殖能手、种养大户10多人到湖北襄阳、四川成都等地开展养殖技术指导,当起了“土专家”。此外,他还带领20余名骨干到湖北天门市等地“拓展市场”,运用自己手里的技术和资金流转了5000余亩田地发展虾稻产业。为让农户更加安心地养虾,在赵常洪带领下,村里建立了“服农”“绿途”两个合作社,为所有入社的养殖户提供全程机械化耕种服务和农资供给、技术培训,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种养风险,保证了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虾稻共作不仅大幅提升种粮收益和粮食产品品质,还保证了生态安全、食品安全,释放出良好的生态效益。”潜江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传银告诉记者,“近年来,赵脑村在赵常洪的带领下,通过土地流转,建成了全市首个万亩虾稻共作示范基地,并不断探索优化虾稻共作模式,为潜江市龙虾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