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为何走红】
知识共享“3.0时代”来了
——新发展理念下知识付费发展现状和趋势
光明网记者吴晋娜
编者按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随着得到、值乎、分答等不同模式的知识付费类产品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知识付费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与之相关的内容创业成为风口。知识付费是新发展理念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体现,对于引领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和全民学习的社会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版今天聚焦“知识付费”,让我们来探究它走红背后的故事。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在共享经济时代,小到充电宝,大到房屋,都可以实现共享,知识也不例外。从免费到付费,从一次性消费到形成长期消费习惯,知识共享也从“1.0时代”来到了“3.0时代”。
知识付费是当前互联网领域的热门话题,其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为何会走红?背后蕴藏着怎样的社会心理和文化需求?如何才能引领它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这些问题值得思考和探索。
1、知识付费风口来袭
提问者对感兴趣的问题付费提问;回答者自定义每条回答的收费标准,并语音回答;围观者花一元钱,听到问答内容,问答者均分收益。这就是2016年蹿红的语音问答应用分答的商业逻辑。上线42天,累计访问用户超过1000万人次,让知识付费一夜之间成为互联网热门话题。
2016年是名副其实的“知识付费元年”。4月,问咖、值乎出现;5月,分答、知乎Live面市;6月,得到“李翔商业内参”、喜马拉雅FM“好好说话”推出……几乎每月都有知识付费产品走红。
今年2月,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知识分享市场已初具规模。初步估算,2016年知识领域市场交易额约为610亿元,同比增长205%,使用人数约3亿人。
2016年8月,企业智库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近八成人经常或有时会有对想获取的知识资源无从入手的情况;超过五成网民有过为知识付费的行为;渗透率最高的是订阅付费咨询和付费下载资料。
“在写分析报告的时候,有时我也会花一块钱去‘偷听’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易观互联网娱乐高级分析师黄国锋说,“付费阅读解决了互联网产生以来的一大痛点。在某些特定的消费场景下,催生了对内容的付费阅读需求。”他认为,一方面,网上免费信息泛滥且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受众迫切需要快速获取对自己有价值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易观发布的《2016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白皮书》分析了知识付费兴起的原因:一是居民消费结构悄然改变,发展型消费提高;二是移动支付普及,对内容和知识的付费意愿和消费观发生转变;三是用户信息获取方式发生变化,从漫无目的接受变为主动获取,信息选择行为更为成熟。
2、知识共享经历了三个阶段
去年2月,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就已对国内知识分享所经历的阶段进行过归纳:第一阶段被称为萌芽阶段,主要从2001年到2004年。其标志是在2001年之后,BBS具备的互动式问答功能逐渐分离出来,催生了威客、博客、Wiki等应用;第二阶段是形成阶段,从2005年到2010年。2005年7月,威客网成立后,全国涌现了一大批威客网站,到2010年超过100家,威客数量超过2000万,整体交易金额超过3亿元;第三阶段是发展阶段。2011年后,知识技能分享在商业模式、业务范围、资本运作、产业链合等领域不断创新拓展,逐渐向多种线下业务拓展。
黄国锋认为,知识共享经历了“1.0”到“3.0”三个阶段。“‘1.0’是基于互联网百科搜索的静态知识获取;‘2.0’是指‘新浪爱问’‘知乎’等知识交换社区;当前的知识共享已经到了‘3.0’,是一个以实时互动和知识变现为特征的知识共享时期。”黄国锋说。
“付费模式让很多优质内容加入进来,这个市场越来越繁荣。”喜马拉雅FM联合创始人、联席CEO余建军认为,在分众化时代,除了精准广告和以打赏、会员、粉丝圈为代表的粉丝经济以及硬件市场,内容付费是比广告更好的商业模式。
在“3.0时代”,知识付费的种类繁多,模式多样。除了分答、值乎这样的付费问答社区,还有像喜马拉雅FM、得到这种招揽原创知识生产者入驻的平台方,还有推出付费资讯产品的钛媒体、虎嗅、36氪等网络新媒体,甚至还有像“年糕妈妈公众号”“一小时爸爸”这种先通过微信知识免费分享,再走向有偿知识分享,以及产品推荐和网络销售的自媒体。
3、知识付费红火背后问题频现
资深媒体观察家魏武挥曾把信息与知识分成短期功利型知识、中期理念型知识、长期修养型知识三类。其中,中期理念型知识乍看感觉观点犀利,头头是道,但仔细琢磨却发现并没有太多用处。他认为,知识付费产品主要是中期理念型知识,夹杂着一些短期功利型干货和长期修养型洞见。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认为,当前知识技能分享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内容泛娱乐化。少数知识付费平台发挥明星效应,通过满足用户的猎奇心理提升平台活跃度,背离了知识分享的初衷,对众多拥有知识盈余的专业人士产生了挤出效应,甚至出现高质量用户逃离现象。
在各类知识传播新载体大量涌现的同时,对于版权的界定相对模糊,保护力度还比较薄弱。如何做到最大限度防止原创知识被抄袭成为知识付费发展的瓶颈。对此,喜马拉雅FM在版权保护领域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专门建了个庞大的内容审核基地。
《报告》还认为,知识付费领域监管审查的问题也亟须创新。当前知识技能分享以语音问答、直播、短视频等为主要形式,强调互动性、即时性,与之相适应的审核技术不成熟,带来了监管风险。为了促使行业良性发展,2016年一整年,随着对一些网络直播平台违规行为的查处,以及一系列互联网直播、互联网视听节目、互联网应用程序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出台,关于知识付费的政策监管也随之不断完善和收紧。
4、知识付费产品将成终身学习渠道
目前,很多内容付费平台依靠名人效应实现了突破。魏武挥认为微信大号的文章很多人打赏,主要是因为其让读者产生共鸣,并非因此学会了有价值的东西,反而是很多能成体系地对知识进行输出的人,才可能在付费内容上有发展机会。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对未来知识分享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知识分享要更加广泛地覆盖长尾用户,未来的发展潜力在于扶持更多的草根和扎根在各个行业但不太起眼的行家里手,让拥有一技之长的普通人加快能量释放。
《报告》提出,未来知识分享内容将大幅拓展,平台企业也将从为个体提供单一领域的知识向为企业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转变。《创业邦》执行总裁方军就曾表示,好内容和好知识产品一定是朝着解决方案去的。未来,不仅要将知识消费所对应的融合与定制纳入进来,还要将知识使用阶段的解决问题部分纳入进来,知识消费演进会指向购买知识产品或服务结果。
对知识付费产品发展趋势,《报告》还认为,这些产品将成为跨界学习、终身学习渠道。知名自媒体人“大华嘻游”也有相同看法,他认为,总有一部分人的知识付费是没办法满足的,再往下沉淀,只有依靠线下培训和教育,知识付费才能成为线下教育转化的入口。当前,知识付费正处在收费知识产品服务的超早期阶段,可能带来新一波知识创造、分享和教育学习浪潮,带来围绕知识变现的商业机遇。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18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