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为您介绍的是《创业史》。
导图介绍:
音频听书:
作品介绍:
贫穷落后的农民,通过农村互助组的建立和发展,走上了几代人期待的创业之路。在大部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成家立业很重要,但相较成家的难度来说,立业要难的多。对于处于战乱时期的平民百姓更是如此,似乎立业这件事儿只能存在于自己的梦呓,或者是偶尔的奢望之中。在民国时期,陕北的普通农民能想到的创业之路,就是从地主那里租地,通过劳作一点一点的积攒金钱,然后再一点一点的买地,最后翻身农奴把歌唱。但是这样的创业之路从来就没有顺利过,因为农民发现来年丰收获取的金钱在付完地主的租金后,几乎是所剩无几。直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因为有了党的领导,这些普通农民才发现了一条不同于以往想法的创业之路。而这条路也在不断的摸索中,渐渐地走向成功。
创业史这本书说的就是普通农民在解放后走上改革之路的经过。他通过描述陕北地区一个名为蛤蟆滩的小村落,建立互助组农业合作社,引导农民逐渐进入公有化时代的全过程,无比具象地向我们展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农村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作为一部著名的红色文学小说,书中概括了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私有制变公有制的革命中,人们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并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是中国农民唯一出路的重大主题。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走的历史道路的典型概括。它既是农业合作的发展史,也是农民创业者的心灵史。
作者介绍:
创业史的作者柳青是当代著名小说家,曾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及原陕西省长安县县委副书记。他的小说大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近几十年、历次重大历史时期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为了更好的完成作品,他深入生活,他的代表作《创业史》就是他在陕西黄埔村落户,历经十四年写出来的作品。《创业史》分为上下两部,但实际上柳青原计划要写四部,但是在第二部上卷出版以后,柳青受到了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长达八年之久。四人帮粉碎以后,重病在身的柳青重新拾笔,但还没有完成第二步下卷的加工、修改工作就离开人世了。不得不说,创业史的全部创作计划未能如愿完成,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内容介绍:
一、几代中国农民租地、种田、买地的创业道路,因为解放变得简单了;
一九二九年的冬天,陕北正经历一场大饥荒,灾民黑压压地涌向了渭河滩夏堡村的祠庙祠堂,莫鹏前辈那些操着外地口音的逃难者,塞满了夏堡村的人,每天早晨出门都能够看到饿死或者是冻死在路上的无名尸首。下堡村蛤蟆滩,刚丧偶不久的梁三,找到了一个领着男孩的外乡女人,两人成了家。在成家的那天,就像现在的男生喜欢向女生许下诺言一样,梁三告诉外乡女人,自己要重新买牛、租地、种庄稼,好好地创立家业。但创业哪里是那么容易的呢?梁三苦苦劳动十年光景依然如旧,十年的辛苦劳作让梁三决定把希望寄托在将来,也就是当初外乡女人带来的那个男孩身上,梁三给这个男孩起名为梁生宝。梁生宝长得浓眉大眼、身体结实,为了分担家庭负担,十三岁的梁生宝就在地主家当长工。一天,梁生宝被地主儿子欺负回来诉苦,家人告诉他,咱穷人家低人一等,要想不受气就得创立家业,喂自家牛种自家地。
没想到梁生宝还真的把这句话听进去了,十六岁时,他就花钱从地主家买回了一头小牛犊。过了三年,小牛犊成了大黄牛,生宝便开始创家立业。他租下地主的十八亩稻地,并且每亩又借下两斗大米来买肥料。到了秋天,庄稼大丰收。但可惜的是交过地租还过肥料欠款,剩下的却被夏堡村大庙里的人装走了。梁生宝的第一次创业就这么失败了,对这一切,梁三既不气愤,也没有哭天喊地,好像这一发展是某种必然,十分的平静。直到一天梁生宝背了一把枪回来,梁三这才知道解放了,梁生宝还成为了民兵队长,而且梁生宝还告诉梁三,接下来村里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夏堡村地主的土地要被分掉。
那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制定和通过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征收富农、牲畜、农具、房屋、粮食等财产的多余部分,将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统一平均分配,从而达到依靠贫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梁三一开始不相信自己能够分到地,但很快村里果真给了梁三十来亩地。这下梁三纳闷儿了,他曾经想着拼命劳动,然后买地,渐渐地创立起自己的家业,可是他没有办到,梁生宝比他精明,也没有办到,但现在人们就告诉他一声,十来亩稻地就姓梁了。
更让梁三纳闷儿的是,梁生宝变了,原先梁生宝是一个能干的庄稼人,但现在他不怎么想着发家了,反而忙着政府的工作了。当村里发了土地证,大家都埋头生产,想着发家,甚至有些村干部也不忙着公家的事儿了。但梁生宝却比初解放的时候更积极了,只要一听说乡政府叫他立马扔下手里的活儿匆忙赶去。后来梁三还听说梁生宝入了党,牵头组建了互助组。互助组是在土地改革后产生的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劳动组织。因为在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农民存在劳力、畜力和农具不足的困难,而建立互助组就是为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困难的一种形式。农民在资源的基础上互换人工或畜力,共同劳动。
一九五三年,夏堡村经历了一场春荒,为了解决春荒问题,村主任郭振山寄希望于富农和中农,希望通过活跃借贷以解燃眉之急。然而余粮户响应者寥寥无几,郭振山见状也没有去推动这件事情,一转头忙着自己发家致富了。在这种形势下,梁生宝自动扛起了互助组的重担,他记得在县里学习的时候,杨副书记说靠多打粮食的革命才能开头。于是梁生宝一人跑到县城为互助组去买百日黄稻种,这种稻种从播撒到收获只需要一百天,比其他的稻种整整少了二十天。虽然梁生宝的这些行为在有些人看来几乎是傻瓜才会去做的事情,甚至他的继父梁三也不理解,他总是喊着你为人民服务,谁为我服务。但梁生宝为贫雇农解决困难的心仍然很坚定,他总是温和地告诉梁三,要想富足就得走大伙富足的道路,现在搞互助组,日后搞合作社,再后用机器种地、用汽车拉粪、拉庄稼,这才是正确的创业路径。而眼下蛤蟆滩庄稼人因为梁生宝从县里带回了百日黄,心底掀起了重重波澜,他们开始从中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人民冲突不断,是因为在私有制变公有制的革命中,有人迷失了方向。
在梁生宝的带领下,互助组组员的生活越来越好,梁生宝也成为了蛤蟆滩互助组和贫雇农的主心骨和带头人。反之,原本被村民认为思想很有高度的村主任郭振山,却思想滑坡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共产党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快速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为了大规模展开经济建设,中共中央学习苏联老大哥的做法,由周恩来、陈云主持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了目标和方向。一九五三年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但却是郭振山创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三年。从一九五一年开始,郭振山就忙着发家致富,他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标是按人口平均土地面积,赶上村里的富裕中农郭世富。而第二个五年计划则是要盖瓦房,为了落实自己的五年计划,郭占山决定给自家当家,不给贫雇农当家了。他消极对待互助合作,处理工作时浮于表面,仅仅是催着交公粮、发农贷,给打官司的人写介绍,给领结婚证的人开证明,其他事物基本一概不管,把心思专注在自己的草棚院、大黄牛和土地上去了。这件事儿辗转被县里的领导知道了,郭振山受到了严厉批评,说他离党的要求越来越远,他和土改时自己所依靠的穷庄稼人感情也越来越淡漠,还让他向梁生宝学习。郭振山心里自然是有些不服,一是梁生宝比自己的岁数小,二是自己还是梁生宝当初入党的推荐人呢!但郭振山明白,自己发家致富的计划破产了,因为上面下了规定,共产党员不能买地,但他不能退党,因为自己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庄稼人,之所以在村里得到了重视,是因为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如果离开了党,他就只剩下一个高大的模样,能扛二百斤的力气和一点儿小聪明罢了。
可是眼看当下梁生宝的工作干得火热,而他因为思想滑坡,导致富农对自己似乎不再有所畏惧,贫农对他也没有多大指望了。郭振山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盼着梁生宝的互助组出些洋相。除了郭振山,最不乐意互助组有好成绩的自然是村里的富农和富裕中农,因为他们拥有较充足劳力、畜力和农具自然不愿意从私有制转为公有制,把自家的东西和他人共享。正巧梁生宝为了解决互助组组员的困难,领着一队人进山砍竹子挣钱。这一去就是近一个月,趁着互助组的头儿不在,富裕中农郭世富就开始行动了,他仗着财大气粗买回了大量的百日黄稻种,还到处宣扬想要拿百日黄的都可以来拿,不论是否加入互助组,他这么做就是要让人觉得加入梁生宝的互助组也没多大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互助组组员珊珊在割竹子的时候受伤上山,他爹知道后便在村里吵吵嚷嚷了一番,然后退了组,见状又有一户人家退了组,互助组里瞬间就变得不太平静了。梁生宝回来后得知,互助组从原先的八户人家变为了六户,倒没有很慌乱。似乎他早就预想过会有这样的一天,生活不断推动改革的车轮向前,在这过程中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必然会出现一些矛盾、冲突。对待矛盾,一部分具有思想觉悟和坚定正确立场的人,比如梁生宝,就会奋不顾身地抗击企图阻碍历史前进的旧势力。
与此同时,还有一大部分人觉悟不够,他们会在不断的观望,就像蛤蟆滩没有加入互助组的贫雇农一样。当然还有少部分人觉悟差,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方向,比如郭振山、郭世富等人,但这就是一九五三年的真实面貌。当年中共中央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决定向农民宣传总路线,让农民懂得只有实行党在过渡时期中对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经过发展互助合作的道路,才能一步一步地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的产量,从而使所有的农民真正脱离贫困的境地而日益富裕起来。所以梁生宝在回来后就耐心细致地将这条总路线和想退组的其他组员细细道来,终于使动摇的人稳住了阵脚。同时他又吸引了两户新组员。
到了秋天,梁生宝互助组种植的稻种获得了大丰收,产量比单干户要高一倍。而且这八户组员里头,有五户是年年要吃借贷粮的穷鬼,现在他们全组向国家出售余粮五十担。即使郭振山、郭师傅等人心里是多么的不服,但梁生宝互助组的成绩也被每个人看在了眼里,这一成功大大促进了蛤蟆滩的统购统销工作,使得总路线的意义在蛤蟆滩成了活生生的事实。
三、我们曾认为落后的大锅饭形式在解放之初,是人民步入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
一九五三年十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三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会议决定全国所有的县普遍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一种形式,您可以把它看成是互助组的2.0版。入社的社员需要将自有土地作股入社统一经营,包括大型农具、耕畜等等都要入社统一使用,农业社会付给社员报酬,劳动成果按劳动进行分配。
梁生宝到县上进行互助合作培训后一回村便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筹建了全区第一个农业合作社灯塔社,并被推举为社主任。一时间,对建设各怀心思的农业社的社员们都把心思全灌注到了建设事情上。连之前不理解梁生宝一门心思扑在互助组上的梁三也开始全力支持生宝的工作,一口一个主任的喊着,梁三想起了他父亲和他这两辈子的创业史,都是经受了劳苦、饥饿和耻辱,而现在自己的继子因为党的领导真真正正的走上了创业之路,他倍感欣慰。梁生宝在灯塔社成立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紧收拾出专门的饲养室,蛤蟆滩贫雇农多,社员都没有现成的大房子,都是住在草棚屋里。想要专门有间饲养室饲养社员,交到社里的牲口并不容易,最后大家只能搭一间小小的草棚当作饲养室,条件十分的艰苦。梁生宝的灯塔社建立起来以后,村主任郭振山不甘落后,办了一个官渠岸大联组任组长,郭振山在联组里养了两头猪,养得肥胖之后进行变卖。把猪拉出来卖掉的那天,围观的群众脸上都露出了惊讶的神情。大家可能想着两头猪钱不少吧,也可能想着郭振山的联组也蛮像模像样的嘛。但不论如何,郭振山的心里倍感自豪,他就是要大伙儿看看联组的经营管理水平比灯塔社高,让大家看一看在蛤蟆滩到底谁的能耐更大。
正月初,梁生宝和郭振山一同进城,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县互助合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巧合的是,和之前梁生宝进山砍竹子互助组发生危机一样,这一回灯塔社也遭遇了危机。梁生宝刚到县里开会不久,大联组的几个中农私下议论灯塔社的草棚饲养室太小,而且臭烘烘的。没过几天,这件事儿成了庄稼人在劳动时的谈资,这个话题以极快的速度在蛤蟆滩传播开来。很快,灯塔社的社员们开始不安,他们担心饲养室条件这么差,自己家的牲口是不是瘦了,于是经常到饲养室实地考察。
但真正引起社员情绪不满的,则是几天后,灯塔社的社员白占奎牵着套着铁轮车的牲口,到街上拉了五百斤黄豆。大家前几天还在担心自家的牲口在灯塔社有没有变瘦,今天就看到了白占奎竟然坐到了牲口拉的车上,自然气不打一处来,白占奎也自知理亏,拼命地向大家道歉。最后在几位灯塔社的核心社员的调停下,这件事才告一段落。
其实灯塔社的矛盾是农业社存在的必然结果,在农业合作化的运动过程当中,劳动的形态产生了急剧的变化,农民须从千百年以来的个体劳动转向集体劳动。这一劳动形态或者是劳动方式的变化,自然引起了乡村社会的激烈反应。即便中共中央针对农业合作化运动出台了很多农业优惠政策,但大部分农民还未从个人发家的传统思想中跳脱出来,对合作化的态度是疑惑中有期待,这时农业社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就很容易倒戈。但是不论是互助组还是农业社,这类大锅饭的形式基本上是符合农民利益和现实需要的。
建国之初,我国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很多农民还吃不饱饭,家里连基本的生产工具都没有,更别说有什么牲畜大车了,对于农民来说,创业难在于没有土地、没有工具,但解放后的土改政策让大部分农民都有了自己的土地,之后的互助组和农业社又让农民有了自己的生产工具。如此一来,农民的创业才真正变得切实可行了。
总之,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大锅饭形式很好地缓解了土地改革后,农村中出现的因规模狭小和贫富悬殊而导致的生产力低下、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是适合当时农村的发展和农村乡民的认识水平的政策措施。
内容总结:
一、梁家父子都有创业梦,梁生宝还按着设想踏踏实实地创了一次业,很可惜失败了,后来解放了,得益于土地改革,梁家分到了土地,而梁生宝成为民兵队长,入了党,组建了互助组,将社会主义革命事业搞得红红火火,带领贫雇农一同走上了正确的创业之路。
二、从私有制一下转为公有制,自然有人不乐意。首当其冲的就是村里的富农和富裕中农,因为他们的畜力和农具较为充足,就不太愿意和贫雇农组成互助组。除此之外,思想滑坡的共产党员也对公家事务不太上心了,这样的思想就会引发一些矛盾。但最终梁生宝互助组用大丰收来证明了互助组的可能性。
三、最后我们讲到了在组建农业合作社后,社员之间依旧是矛盾、冲突不断。实际上这是农民从千百年以来的个体劳动转向集体劳动过程中必然会有的激烈反应。但是不论是互助组还是农业社,这类大锅饭的形式,基本上是符合农民利益和现实需要的。它能够很好地缓解因规模狭小和贫富悬殊而导致的生产力低下等问题,是适合当时农村的发展和农村乡民的认识水平的政策措施。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更详细的内容还需要您亲自去体会、感悟。
关注作者,私信关键词:创业史,即可获得为您精心准备的电子书,希望您也你能够听一听、读一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