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龙乡距宁化县城28公里,是宁化平均海拔最高的乡,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河龙贡米声名远播。张声堂就出生在贡米之乡,4年前他落下残疾,这些年靠种贡米、林下养土鸡脱贫致富,在当地被传为美谈。近日,记者来到深山里的养鸡场,拜访这位养鸡高手。
残疾人办起养鸡场
张声堂今年41岁,河龙乡河龙村人,初中毕业后一直从事装潢、油漆等行业,收入可观。2015年初,他突发脑梗塞,虽经治疗恢复,仍落下三级伤残,左手和左脚严重瘫痪。医生建议他少做繁重的活,加强运动,多从事轻体力活。
不能干老本行,没了经济来源,一家4口生活越来越艰难。2016年春节,张声堂在电视上看到一名肢残青年养鸡创业的报道,深受启发,也想养鸡创业。当年2月,他拿出积蓄,在亲戚朋友帮扶下,办起土鸡养殖场,鸡粪成为种植贡米的优质肥料。
张声堂从江西赣州购进400只鸡雏,分4个点养殖,尽量减少疾病传染的风险。妻子夏凤保成了他的好帮手。“养鸡属轻体力活,既可多运动,有利于身体康复,也能增加收入。”张声堂笑着说。
夫妻俩自学养鸡技术
养鸡场地处河龙村滚轮排,离家约2公里,位于平缓的山谷中。周围是茂密的杉树林,鸡漫山遍野跑,在矮树上栖息,在草丛里做窝。张声堂和妻子每天轮流管理养鸡场,每天清晨5时许起床,给鸡喂料,傍晚还要进场查看鸡进窝情况,防止被山上的野兽祸害。
防病、防疫是养鸡的关键。张声堂除了买书读、看电视钻研,每天认真观察鸡的饮食、习性,察看鸡的神态和粪便,发现病鸡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遇到难题,还请来乡兽医站技术员来诊治,讨教防病治病技术和饲料配制方法。
用心揣摩,张声堂夫妇很快总结出一套成熟的土鸡养殖经验——抓好“五关”,即引种关、饲料关、喂养关、防疫关、消毒关。
2016年试养400只鸡雏,成活320只。除去投资,收支基本持平,尽管没有赚钱,但张声堂学到了技术。他决定扩大养殖规模,第二年从江西赣州购进800只鸡雏,上市后又不断购进鸡雏进行补充。
公鸡好斗,有时打得两败俱伤,张声堂就给它们戴上“眼镜”,让公鸡不能正常平视,只能斜视和向下看,这样一般看不到其它公鸡的“挑衅”,即便是斜视看到其它公鸡,扑过去也很难啄准。戴上“眼镜”后,公鸡不再打斗,一心只找吃的,长身体,大得快。
为了养出绿色生态鸡,张声堂从不喂饲料,让鸡吃玉米、稻谷、米糠及山上的虫草。山上常年流淌着清澈的泉水,成了养鸡场的优质水源,这让他节省了一笔开支。
“鸡整天在山上跑来跑去,吃青草和虫子,早晚各喂一次玉米或者谷子即可,省工省成本。”张声堂坦言,鸡场四面环山,环境非常好,养出的土鸡营养价值高,但要注意蛇和黄鼠狼的偷袭。
年销土鸡2000多只
张声堂属河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以来,河龙乡连续3年每年拨付给他8000元创业扶贫资金。2017年,县残联为他提供了5000元的创业资金,安排他参加残疾人技术培训学习。
2017年,张声堂对养殖场进行重新规划和整治,全年养殖土鸡2000多只、鸭子和白鹅上百只,当年成功脱贫。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新的打击接踵而至。一场暴雨过后,张声堂发现鸡群全成了落汤鸡,在鸡舍中挤搡在一起取暖,60多只鸡被活活闷死、压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0多元。他痛定思痛,积极吸取教训。从此,每次遇上暴风雨,除了及时将鸡群赶回鸡舍,积极做好保暖措施外,一旦发现落汤鸡抱群取暖,他就不停地用棍子驱赶,驱散鸡群,防止鸡群挤搡致死。
“公鸡45元/公斤,阉鸡60元/公斤,小母鸡70元/公斤……”指着场里的上千只土鸡,张声堂说,他养的土鸡味纯肉佳,在当地很畅销,买主多是老顾客,村民也常到养鸡场把小鸡买回家续养。有时村民家办酒席,一次就找他买上百只鸡。2018年,他销售土鸡2000多只、鸭鹅上百只,年产值20多万元。
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自己的身体也好多了,张声堂有了新目标:“我准备成立专业合作社,养鸡也养鸭,带动乡亲共同致富。”(赖全平 王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