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觉 有别于专门感统训练: 没有游戏、没有情景、训练的内容和器材基本相同。 针对感统训练的器材—— 针对感统训练的器材—— 针对感统训练的器材—— 晨锻中对动作发展的指导 走 (沿地面直线走、沿较窄低矮物走、沿斜坡、荡桥走)跑 (追逐跑、躲闪跑、快跑) 跳 (单脚跳、双脚跳、助跑跨跳、立定跳远、纵跳) 攀登 (手脚并用、安全) 平衡 (身体的平衡、活动中的平衡) 投掷 (对距离的要求)投和抛的区别 钻爬 (手脚着地、匍匐爬、手膝着地) 基本动作(指南中的动作发展) 小 班 1.沿地面直线或在较窄 的低矮物体上走 2.双脚灵活交替上下楼 梯 3.身体平稳双脚连续向 前跳 4.分散跑时能躲避他人 的碰撞 5.能双手向上抛球 中 班 1.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 平稳地走一段距离。 2.匍匐、膝盖悬空等多 种方式钻爬 3.助跑跨跳过一定距离, 或助跑跨跳过一定高 度的物体 4.与他人玩追逐、躲闪 跑的游戏 5.连续自抛自接球 大 班 1.在斜坡、荡桥和有一 定间隔的物体上较平 稳地行走 2.手脚并用安全地爬攀 登架、网等 3.连续跳绳,连续拍球 4.能躲避他人滚过来的 球或扔过来的沙包 平衡能力、 动作的协调与灵敏 动作目标及要求 小 班 1.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 10秒左右 2.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 掷2米左右 3.能单脚连续向前跳2 米左右 4.能快跑15米左右。

5.能行走1公里左右 中 班 1.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 15秒左右 2.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 掷4米左右 3.能单脚连续向前跳5 米左右 4.能快跑20米左右 5.能连续行走1.5公里左 右 大 班 1.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 20秒左右 2.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 掷5米左右 3.能单脚连续向前跳8米 左右 4.能快跑25米左右 5.能连续行走1.5公里 以上 力量和耐力 动作目标及要求 小:能行走1公里左右 中:连续行走1.5公里左右 大:连续行走1.5 公里以上小:分散跑躲避他人快跑15米 中:追逐、躲闪跑快跑20米 大:躲避他人滚过来的 球或扔过来的沙袋快跑25米 小:平稳的双脚连续跳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 中:助跑跨跳(距离、高度)单脚连续向前跳5米 大:连续跳绳单脚连续向前跳8米 走 跑 跳 动作目标及要求 小:手膝着地爬 中:匍匐爬、手脚着地爬 大:手脚并用爬攀登架和网等小:向前投沙包2米左右 中:向前投沙包4米左右 大:向前投沙包5米左右 攀爬 投掷 平衡 小:直线、低矮物 中:低矮物平稳的走 大:斜坡、荡桥、间隔物平稳的走动作目标及要求 晨锻组织的流程及策略 集体式 分散式 分组轮换式 晨间锻炼的形式: 集体式—— 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一项活动,活动有较严密的组织性。

适用于小班初期,便于教师直接指导和幼儿间的相互模仿。 不足:内容单一,难以实施个别教育 分散式——教师准备丰富的内容,幼儿可根据兴趣自选活动器材。可单独活动也可自由结伴活动。 特点:有利于培养幼儿主动性、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且有利于个别教育。 不足:组织松散,不利于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指导。活动节奏和活动量难以控制。(不排除幼儿始终选择同一器材和同一玩法) 分组轮换式—— 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幼儿同时进行两种以上的活动。 活动与活动之间有时是独立的,有时可以相互转换 ,多用于中大班。活动开展时,一组幼儿由教师直 接进行指导,其他幼儿自选其他组活动(幼儿熟悉 的)。 特点:克服了材料单一和不便于全面管理的薄弱点,将教师有组织的活动和幼儿独立活动有机结合,加上活动方式多样性,有利于发挥和完善户外体育活动的功能 晨间锻炼组织流程: 1.户外活动出去之前,幼儿选取想要玩的器械插卡。 2.排队跟随老师到户外场地后,把插卡插到相应区域插袋里。 晨间锻炼组织流程: 3.集中在老师处或自主做热身运动。 晨间锻炼组织流程: 4.要求介绍:(3—5分钟) (1)常规要求 (2)重点指导内容的玩法、要求 5.幼儿进入选择的区域游戏。

6.主班辅导本周重点指导内容,其他老师负责其他。 晨间锻炼组织流程: 7.玩高跷的幼儿自己在小手上贴小贴画(表示自己 玩过了) 8.中途以音乐提醒的方式交换游戏 (1)保育老师注意孩子运动量,及时提醒休息 (2)交换时,先换游戏牌再换游戏(建议幼儿听音乐交换) (3)交换游戏时,注意选择合适运动指数的游戏 晨间锻炼组织流程: 9.小结:(3——5分钟) (1)检查贴贴画情况,鼓励没贴到贴画的幼儿明天尝试。 (2)小结总体情况和重点指导区域情况。 (3)做全身的放松。 软质地面钻爬攀登跳绳 追逐跑硬质地面拍球 平衡 投掷 等 我们的服务:专业的服务团队,完善的服务内容 小康轩微信公众号 想要获取更多学前教育资源? 敬请扫码关注—— 我们的愿景 致力深耕教育园地, 成为华人社会最有贡献的知识产业集团。 Kang Hsuan's Vision We are devo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to becoming the most influential contributor within the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