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天威

初秋时节,南阳镇光明蔬菜大棚刚采摘下来的黄瓜、西红柿鲜嫩诱人。田间地头,上门收购的农民经纪人与菜农们高兴地交谈着。

南阳镇光明村的大棚蔬菜远近闻名,这个1100多户人家的村子,建立大棚1000多亩,种植品种从过去单一的青毛豆、刀豆发展到西红柿、生菜、黄瓜、毛豆、青椒等10多个品种,大棚蔬菜成了光明村人致富的主导产业,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大棚蔬菜能有今天的规模和效益,不仅仅有村干部带头示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全体村民掌握市场商机,念活了科技致富经的结果。”村党总支部书记袁兵介绍。

过去,村民们重复着一熟蚕豆一熟麦的传统种植模式,收入十分有限。早在20年前,光明村党支部就提出了种植大棚蔬菜的设想,但那时的群众思想保守又缺乏种植技术,一直不敢尝试。于是,村党支部一班人带头建起蔬菜大棚,当年率先起步的150亩“试验田”大获成功,经济效益是传统种植的几倍。村民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入行种植大棚蔬菜。

走进种植大户张建平的大棚,迎面扑来的一股暖意赶走了丝丝秋凉。见记者造访,正与妻子采摘蔬菜的张建平连忙拍掉手上的泥土迎上前来。张建平家共种植了10亩大棚,去年平均每亩收入达15000元。问及秘诀,张建平笑着回答:“最主要是抢‘鲜’。”张建平口中的‘鲜’是指蔬菜上市早,能填补市场上的空缺。利用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光明村经过反复摸索、试验,研究出了再生番茄栽培技术、大棚茄子点果技术、大棚三层四茬立体栽培技术,上市时间比别处的大棚蔬菜要早不少,抢占了上市的先机。

“这两年,种植大棚蔬菜的村增多了,要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关键是促进科技创新,增加作物品种的科技含量。村里还掀起了竞相引进种植新技术的热潮,村民们买科技书籍、参加科技培训班乐此不疲。”袁兵介绍,在学习新技术的同时,村民还开展科学种菜大比武,比科技成果,比棚均产出效益,比谁家种植的黄瓜、西红柿个头匀称、产量高,比谁的品种优良、种植技术更加实用,左邻右舍比,兄弟姐妹间也要比。在竞相对比中,村民们看到了差距,不断改良品种、引进新的技术。

据介绍,光明村每年都要举办各类培训班20多期,传授实用技术,反馈各种信息,推广新品种等。为提高培训效果,去年开始,村里还创造性地进行分年龄段培训,把种植户分成25~50岁、50~60岁、60岁以上三个年龄段,有侧重、有选择地进行分批培训,涌现了科技示范户、各类专业户378个。

链接:南阳镇光明村共有18个村民组,总人口2561人,总耕地面积3893亩。该村曾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生态村”等荣誉称号。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