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源自海外,为何中国人吃辣的历史却如此悠久?

上回说到食盐的历史,从官府专营到走入民间,食盐逐渐脱去了政治色彩而变为家常之味,不同于“土生土长”的食盐,今天我们来看一种源自海外却迅速征服国人味蕾的调味料——辣椒。

辣椒怎样种植和打药_药用辣椒种植技术_药材辣椒秧种植方法

《华阳国志·蜀志》称:“蜀人尚滋味,好辛香”,有人便认为现代四川人喜吃辣椒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古蜀人“好辛香”的风俗,这可是天大的误会,古人所谓“辛”味并非辣椒之味,而是指姜、葱一类的刺激性气味,中国传统的辛味蔬菜并没有辣椒,辣椒并非中国的本土物种,明代末年方从海外传入。在辣椒出现之前,民间烹饪多用花椒、姜、茱萸、扶留藤、桂、胡椒、芥辣等调制辛辣之味,其中尤以花椒、姜、茱萸使用最多,被称为中国民间三大辛辣调料。

辣椒怎样种植和打药_药材辣椒秧种植方法_药用辣椒种植技术

花椒起源于中国,先秦时期就对此有所记载,《楚辞》中有:“椒,香物,所以降神。”《诗经·唐风》中亦有一篇《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用以赞美多子多女之福,椒聊之实,指花椒繁密饱满的果实,象征多子多孙、人丁兴旺。《诗经·周颂》中亦云:“有椒其馨,胡考之宁。”意为酒香伴着椒香,祈祷家中长辈幸福安康。《三辅黄图·未央宫》中记载:“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所谓椒房殿,是以花椒粉粉刷宫殿墙壁,使殿内温暖而芬芳,还可起到防蛀之效,西汉之后,椒房殿称为皇后居所,取其温暖、多子之义,寓意美好,如此,你便知甄嬛的椒房之宠有多么可贵了。

药材辣椒秧种植方法_辣椒怎样种植和打药_药用辣椒种植技术

椒房殿模拟景

花椒栽培的历史十分悠久,梁陶弘景《名医别录》中称“蜀郡北部人家种之,皮肉厚,腹里白,气味浓。江阳、晋康及建平间亦有而细赤,辛而不香,力势不如巴郡者。”说明晋代川北已有人工种植花椒。《齐民要术》中也详细记载了花椒的栽培及育种技术。北宋《本草图经》中记载蜀椒“陕、洛人间多作园圃种之”。宋明时期,花椒栽培已遍布全国各地,郑和下西洋后,花椒便随之传到海外,广泛种植。花椒出现虽早,但其辛辣麻香之味并不好入菜,故而《礼记》《周记》中并未见到花椒用于烹饪的记载,仅《楚辞》中记有“椒浆”、“椒酒”,“椒浆”用于敬神,“椒酒”用于进献长辈。汉代花椒酒演变为椒柏酒,用于进献长辈,为其祈福祝寿,椒柏酒亦成为春节餐桌上的重要饮料,“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魏晋以前,花椒多用于香料或殉葬品,魏晋后花椒的药用价值与调味功能才逐渐被发掘出来。东晋《风土记》中记有“三香椒、樘、姜”,《齐民要术》中提到蒸鱼、腊脯便是用椒姜所制。

药材辣椒秧种植方法_辣椒怎样种植和打药_药用辣椒种植技术

共饮椒柏酒

唐代以后,花椒在菜肴中的使用不断增加,唐代诗人有云:“蒸豚搵蒜酱,炙鸭点椒盐。”宋元时期,花椒得以大量使用,尤其元代,人们多食牛羊肉,花椒味辛,能很好地压制牛羊肉的腥味儿,因而被大量用以调味,此外,各种鱼虾海鲜类菜肴也要用到花椒。明末辣椒传入后,对花椒在饮食界的地位有了不小的冲击,传统的花椒、茱萸、姜三香被辣椒、胡椒、姜所取代,花椒的调味地位有所降低,但在川菜中却是个例外。清代以前,花椒还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基本味,而是与其他调味品如姜、葱等一起使用。清末《成都通览》中记载了一道“椒麻鸡片”,花椒首次独立入味。尔后以花椒为原料制成的花椒油、椒盐等与川盐、郫县豆瓣、泡椒等共同构成了川菜的核心及特色调料,花椒辛香独特的味道赋予了川菜别具一格的特质,与辣椒搭配形成了川菜麻辣兼备的格局。花椒不仅推动了川菜的发展,麻味这种源于中国的特有风味,是中国对世界饮食文化的独有贡献。

药材辣椒秧种植方法_辣椒怎样种植和打药_药用辣椒种植技术

椒麻鸡片

三香其二,便是生姜。我国食用姜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姜性辣,食之可抵御湿寒,素来被用作香料入菜。姜原产于我国南方和东南亚,《神农本草经》记载:“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生山谷。”相传神农尝百草时曾误食毒蘑菇以致昏迷,苏醒后发现近旁有一丛青草,神农嚼食其块根,顷刻便有腹泻之感,泄泻过后,身体全然大好,于是便将此尖叶草取名为“生姜”,取起死回生之意。

辣椒怎样种植和打药_药材辣椒秧种植方法_药用辣椒种植技术

《论语》中记载孔子云:“不撤姜食,不多食。”每顿必吃姜,但从不多食,这大抵是孔子长寿的原因之一吧。《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对姜作为调味品有所记载:“和之美者,阳朴之姜。”一般认为,阳朴在巴蜀地区,人们多以姜做辅料。北宋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曾拜访净慈寺主持,见住持年过八十,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连问住持求长寿之法,住持笑说:“每日用嫩姜切片,温水送服,已逾四十年矣。” 苏轼为此特意写了一首诗:“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三两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四两茴香一处捣。煎也好,泡也好,修合此药胜如宝。每日清晨饮一杯,一生容颜都不老。”这首诗被后人收载编著于《苏沈良方》中,称为“驻颜不老方”,许多养生医籍均有转录,足见生姜对于抗衰老的功效。风寒感冒时,姜汤更是必不可少,明徐霞客行万里路,生姜抵御风寒、祛除湿气,可谓功不可没。元王祯农书》载:“姜可以槽食,可以代蔬,也可以作药,今北方用之颇广。”姜的效用甚广,入菜可去除肉类荤腥,入药可保暖祛湿,是古今皆不可缺少的食材。

药用辣椒种植技术_辣椒怎样种植和打药_药材辣椒秧种植方法

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道尽了思乡之情,其中茱萸一物,在辣椒传入之前,便长期充当辛辣调料的角色。茱萸分吴茱萸、山茱萸、食茱萸,前两者用于入药,后者入菜入药皆可。茱萸果实色红、味辛,故又称辣子,又因其嫩枝上布满尖刺,连小鸟都不敢栖于其上,故又叫鸟不踏。茱萸食用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周,《礼记·内则》中记有“三牲用藙”,便是用茱萸去除牛、羊、猪肉中的腥膻味,增添辛辣口感。《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一种鱼鲊法:“食茱萸挂著屋里壁上,令荫干,勿使烟熏,烟熏则苦而不辛也。用时去中黑子,肉酱鱼鮓偏宜用。”茱萸不但可以用以佐“三牲”和制鱼鲊,蜀人在制作肉酱时也常用此调味,“以一二粒投之,少顷,香满盂盏”,个中滋味,似是美不能言。唐诗人曾云:“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将茱萸捣碎后做成汁,在重阳日与猪油一起煎制,类似于今日的辣椒酱,清汤面中加入一大勺茱萸,香辣过瘾。明清之时,逐渐发展成为辣米酒,深受百姓喜爱。

辣椒怎样种植和打药_药用辣椒种植技术_药材辣椒秧种植方法

山茱萸

除了上述三大香辛料,芥末、胡椒、辣蓼、山葵等也是古人追求刺激口感的常用香料,但16世纪辣椒从美洲传入后便大行其道,传统香料便是以辅料佐之了。辣椒最初传入中国时,仅作为观赏植物和药用,明《草花谱》中称之为番椒,意为海外传入之物,“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辣椒作为佳肴被端上餐桌,已经是清朝年间的事儿了。据说第一批吃辣椒的人,是居住在长江下游的“下江人”,长江下游地区气候潮湿,易患风湿类疾病,品尝番椒后,竟发现此物辛辣,可御湿寒。说来有趣,下江人初尝番椒时,川蜀尚不知此为何物。

药用辣椒种植技术_药材辣椒秧种植方法_辣椒怎样种植和打药

清朝初年,辣椒传入贵州,贵州素来少盐,当地人便以“土苗用以代盐”,将辣椒与盐相并列,可见其与日常生活关系之密切。乾隆年间,贵州地区已经开始大量食用辣椒,与其相邻的云南镇雄以及湖南辰州府也开始食用辣椒。嘉庆以后,黔、湘、川、赣等省纷纷开始大规模种植辣椒,时人记载川蜀地区“种以为蔬”。道光年间,贵州北部地区已经是“顿顿之食每物必蕃椒”了,道光之后,湖南、湖北亦喜辣成风,清末《清俾类钞》中记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湘鄂人)喜辛辣品”、“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

药用辣椒种植技术_辣椒怎样种植和打药_药材辣椒秧种植方法

嘉庆年间,成都平原、川西南以及大巴山区均有规模化的辣椒种植,道光之后,四川几乎“山野遍种之”,种植和食用辣椒均变得空前广泛,川菜经典食谱中也出现了辣椒的身影。清末《成都通览》中记载,当时成都各类菜肴达1328种之多,辣椒已然成为川菜中的重要佐料,有热油海椒、海椒面等,回锅肉也作为著名佳肴载入食谱。清徐心余在《蜀游闻见录》中记载:“惟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辣椒传入中国约四百年,但很快便红遍全中国,将传统的花椒、姜、茱萸的地位取代,花椒的食用被局限在四川盆地内,茱萸几乎已经淡出饮食香料的舞台,姜的作用也被大大削减,辣椒的传入,无疑是一场缓慢而深远的饮食革命,辣椒赋予了川菜、湘菜新的灵魂,无疑是餐饮必不可少的香料了。

药用辣椒种植技术_辣椒怎样种植和打药_药材辣椒秧种植方法

四川火锅

辣味食材的演变,也是中国餐饮文化的变迁缩影,这些千百年前曾经风靡无比的辣味食材,无论是否仍活跃在今日的餐桌上,都是中国历史文化里,值得怀念的味道,其上蕴含的美好寓意抑或轶事典故,都是我们应当了解的独特文化。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作者禾嘉,如果喜欢的话,别忘了给我们点赞,或者分享给更多朋友看到哦~关注我们的知乎号苏家酒窖,每天为您带来最有趣的传统文化!也欢迎把我们分享给您的朋友们哦~如果你有想进一步了解的内容,也欢迎留言给我们!

​微信公众号【苏家酒窖】

微博@苏家酒窖

B站【苏家酒窖】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