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鸡(Bambusicola)又称“泥滑滑”“竹鹧鸪”“扁罐罐”,属鸡形目,雉科,分为灰胸竹鸡(Bambusicolathoracica)和棕胸竹鸡(Bambusicolafytchii)。灰胸竹鸡是中国特有品种,主要分布于贵州、海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等长江以南各省区山地;棕胸竹鸡见于四川、云南,在越南、缅甸和印度等地亦有分布[1,2,3,4,5,6,7,8,9,10,11]。竹鸡生命力与抗病力强、繁殖性能好、肉质鲜嫩、羽色艳丽,有很高的观赏、肉用、饲养价值。由于对野生竹鸡资源没有进行有效保护,加上生存环境被破坏,种群数量在急剧下降。我国人工养殖竹鸡也没有形成标准,养殖推广力度弱,少见规模化养殖。本文通过对竹鸡的品种特性和饲养管理进行综述,以期为竹鸡保种和人工养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品种特性
1.1生存环境及生活习性
竹鸡体型中等,成年竹鸡体重200~350g,喜结群在竹林、灌丛及山间农田地活动、栖息,分布区域较大,在海拔500~1650m范围内均有分布[12]。主要以草种、嫩芽、谷粒、蔬菜及昆虫为食[13]。野生竹鸡具有占区、求偶、交配、营巢、产卵、孵卵、育雏等繁殖行为;笼养的灰胸竹鸡仍保持有野生竹鸡相似的求偶、交配、产卵等繁殖行为,但占区、营巢、孵卵和育雏等行为消失和减弱[14,15]。竹鸡具有梳羽性,从尾脂腺中啄取腺液梳理羽毛,使羽毛光亮艳丽,以吸引异性[16]。竹鸡呈昼性生活,日间活动高峰分别为7:00~9: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2,4,7]。日觅食行为从早到晚都有发生,最高峰出现在17:00~18:00,但其觅食行为与气温、湿度和光照有一定关系[17]。每年3—8月为竹鸡繁殖期,繁殖期常分散活动,每1~2天产1枚蛋,1个繁殖期内产蛋6~9枚,孵化期为16~20天,雏鸟出壳后即可与成鸟一起奔跑、觅食[13]。灰胸竹鸡的肠道为体长的3倍,比家鸡短(体长的6倍)[18];小肠占总肠道的74%左右,是体长的2倍[19]。
1.2营养价值
竹鸡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和经济价值。在矿物质元素方面:灰胸竹鸡钙含量[胸肌(32.54±1.54)μg/g、腿肌(81.76±4.36)μg/g、骨骼(276.03±19.30)μg/g]、铁含量[胸肌(44.21±2.67)μg/g、腿肌(88.01±9.64)μg/g、骨骼(104.48±27.10)μg/g]最高;铜含量[胸肌(8.74±0.93)μg/g、腿肌(19.23±0.86)μg/g、骨骼(10.55±1.37)μg/g]、锌含量[胸肌(12.74±0.97)μg/g、腿肌(21.72±2.35)μg/g、骨骼(54.56±4.91)μg/g]次之;锰含量[胸肌(0.84±0.04)μg/g、腿肌(1.53±0.32)μg/g、骨骼(4.57±0.79)μg/g]含量最低[20]。在蛋白质方面:灰胸竹鸡含有高水平的牛磺酸,干品中含量为0.59%,且干品中氨基酸总量高达83.01%,鲜味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50.81%[21]。血液生化参数:灰胸竹鸡雌性的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胆红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雄性,雌性个体的代谢能力较强[22]。
1.3分子遗传学特征
通过在分子水平上对竹鸡COI基因序列分析,竹鸡属、原鸡属、鹧鸪属的属间遗传距离较近[23]。灰胸竹鸡与棕胸竹鸡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均为16726bp,编码13个蛋白,编码基因的序列长度和终止密码子完全一样,存在1132个变异位点,其中缺失位点24个,遗传距离为0.071[24]。通过测定灰胸竹鸡与棕胸竹鸡线粒体DNA控制区1142bp的序列,发现2种竹鸡有32个变异位点,在系统发生树上2种竹鸡各聚为1支。根据分子钟计算,它们大约在200万年前分支进化,推测是由于第2次寒冷期的影响,强大的山脊冰川将其分别隔离在不同的地带进化,最终形成灰胸竹鸡与棕胸竹鸡[25]。
2、饲养管理
2.1人工养殖
目前野生竹鸡驯养以笼养为主,易于获得成功[26]。驯养期前10天易发生死亡,1~2月龄的小竹鸡成活率比成年竹鸡高,笼顶加海绵垫能提高成活率[27]。竹鸡主要以草种、谷粒、嫩芽、蔬菜及小昆虫为食,具有杂食性,人工饲养多以玉米、小麦、稗子等谷物类及面包虫为食。主要在白天摄食,摄食的适宜温度为20~23℃,饲料蛋白水平以17%较为合理[28,29],也有研究表明1月龄的灰胸竹鸡日粮最适蛋白水平为11%[30]。
2.1.1孵化
竹鸡在温度37.2~38℃、湿度42%~63%的条件下人工孵化率最高(可达80%)[31]。人工孵出的雏鸡个体小,生活能力差,无母竹鸡带养,生长比较缓慢,30日龄后雏鸡适应了环境和食物的改变,生长速度较快[32]。目前我国规模化养殖的竹鸡大多为日本竹鸡,是1919年日本从我国引入的野生竹鸡经日本竹鸡研究所选育培育出的竹鸡家养新品种[33]。1995年我国从日本引进,其养殖技术已较为成熟(人工孵化温度37~38℃;相对湿度入孵7天以内为55%~60%,7~10天为50%~55%,10~17天为70%~75%。从入孵到15天必须每隔2小时翻蛋1次,否则孵化率大大降低)。孵化到20天不出雏的胚胎一律淘汰,出雏后把绒毛已干的雏竹鸡捡出。
2.1.2育雏
采用塑料大棚育雏。育雏第1周龄温度27~28℃,以后逐渐降温(每周降2~3℃),直到与室外温度相同;1周龄内相对湿度为60%~70%,1周龄以后为50%~60%。育雏过程中在保证育雏温度稳定的前提下注意通风透气,增加棚内新鲜空气。雏鸡饲养密度:1~10日龄80只/m2,10日龄至4周龄50只/m2,4~13周龄25只/m2。光照:出壳20小时至1周龄实行全日光照,照明功率为4W/m2。
2.1.3育成
育成竹鸡如散放饲养,要有禽舍和运动场,使其既能安静吃食和休息,又能飞翔活动,舍内饲养密度为15只/m2。保证饮水清洁、充足,舍内空气新鲜。捕捉竹鸡应在晚上熄灯后进行,用手电筒照明,逐一捕捉。若在白天捕捉会使全群飞窜,产生严重应激反应甚至死亡。育成竹鸡28周龄时转入种鸡饲养期。此前应再次严格选择个体,将符合体形标准者留下,不合格者予以淘汰。
2.1.4产蛋
产蛋竹鸡对环境温度要求较严,低于5℃或高于30℃产蛋率和受精率都会受到较大影响。产蛋最适温度为16~24℃。光照能提高产蛋率,种竹鸡饲养室光照功率要达到3W/m2,可把照明灯泡挂在离地面2m高处,间距适当。产蛋期光照16小时/天,休产期光照8小时/天。种鸡利用年限为2~3年。
2.1.5饲料
各时间段鸡群所需营养不同,出壳24小时要开食,先喂些碎米拌煮熟的蛋黄、芝麻等,可将饲料撒在厚纸板上让其采食,投饲量第1周内日平均8g/只。从第2周龄后改为育成期全价饲料,饲料配方(%):玉米粉42,小麦粉30,豆粕17,鱼粉5,石粉4,微量元素1.4,食盐0.3,添加剂0.3,另外每100kg饲料加多种维生素20g。饲喂量每天30~35g,每日投料3次。种鸡对蛋白质要求不高,但对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要求全面合理,饲料配方(%):玉米粉61.25,豆粕18.59,小麦粉10.46,蛋氨酸0.23,石粉7.38,食盐0.5,磷酸氢钙1.09,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预混剂0.5。可饲喂鲜蛆以提高产蛋量[34]。
2.2疾病防治
目前对竹鸡的疾病研究少见报道,仅见禽痘防治及疟原虫的发现和研究。禽痘是由禽痘病毒引起,在无毛覆盖处皮肤(如眼皮)出现细薄的灰色麸皮样覆盖物,长出小结节,使眼缝闭合的1种传染病,可用盐酸吗啉双胍注射液治疗(1mL/只)及预防(0.5mL/只)[35]。竹鸡疟原虫在1991年首次被发现,其产生的裂殖体较大且裂殖子数可达3~8个,小滋养体在自然宿主体内红细胞感染率为7.1%[36]。目前该病有效的治疗方法甚少,抗疟原虫药可减轻症状,但不能消灭寄生虫,严重者可用氯喹、伯氨喹、阿的平、布帕伐醌等药(已用于鸽)进行治疗,对无症状者不建议进行治疗。采取控制传播媒介的措施,如在禽舍设置纱窗,有助于防止病原传播和严重感染[37]。常规预防措施:出雏后先用1∶3000高锰酸钾溶液自由饮水,第2天开始饮用0.5%葡萄糖水,连续5天,再用恩诺沙星(按说明书配水)饮水5天;疫苗免疫:1周龄用鸡新城疫Ⅲ系疫苗滴鼻,10周龄肌肉注射鸡新城疫Ⅰ系疫苗,产蛋前再注射1次鸡新城疫Ⅰ系疫苗[34]。
参考文献:
[1]本刊综合.竹鸡养殖前景[J].农家之友,2019(12):56-57.
[2]杨雄威,吴安康,邹启先,等.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鸟兽监测[J].生物多样性,2020,28(2):219-225.
[3]谭海庆,罗樊强,梁斌.人工橡胶林区斑块化的竹林内发现海南山鹧鸪[J].热带林业,2019,47(3):55-56.
[4]潘丹.湖南浏阳大围山及张坊镇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的红外相机初步监测[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5]陈立军,束祖飞,肖治术.应用红外相机数据研究动物活动节律——以广东车八岭保护区鸡形目鸟类为例[J].生物多样性,2019,27(3):266-272.
[6]侯银梦,姜卫星,王斌,等.大山冲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J].湖南林业科技,2018,45(2):44-47.
[7]粟海军,李光容,陈光平,等.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红外相机调查初报[J].兽类学报,2018,38(2):221-229.
[8]余辰星,杨岗,李东,等.桂西南喀斯特山地雉类的生态分布和空间生态位分析[J].动物学研究,2011,32(5):549-555.
[9]孙岳,张彩霞,董路,等.武夷山鸡形目鸟类多样性及冰冻灾害对其影响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5):600-605.
[10]陆钢,戴波,李仁贵,等.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的鸡形目种群密度研究[J].四川动物,2007(3):572-576.
[11]郑作新.中国动物志·鸟纲(第四卷)鸡形目[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12]白西红,杨成群,袁朝晖.灰胸竹鸡种群扩散模式的初步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6):70-73.
[13]姚银花,王定江,杨汉远,等.灰胸竹鸡的生物学特性及经济价值[J].四川动物,2007(3):592-594.
[14]常弘,张国萍,朱世杰.笼养灰胸竹鸡的繁殖行为[J].动物学杂志,2001(5):17-19.
[15]杨晓君.笼养棕胸竹鸡繁殖生态观察[J].野生动物,1991(6):36-38.
[16]韩庆,谭颗,夏维福,等.灰胸竹鸡笼养生活习性的观察及体尺指标的测定[J].经济动物学报,2006(3):147-150.
[17]杨晓君,周建平,杨岚.棕胸竹鸡觅食行为的观察[J].动物学研究,1991(3):259-264.
[18]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88-250.
[19]姚银花,王定江,杨汉远,等.灰胸竹鸡消化系统形态解剖初探[J].四川动物,2008(4):615-617.
[20]唐继勋,唐爵钦,刘婷,等.灰胸竹鸡矿质元素的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508-2509,2563.
[21]杨琼芳,徐伟军,林琼芳,等.灰胸竹鸡肌肉氨基酸种类及含量分析[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7(12):10-11.
[22]王定江,姚银花,杨汉远,等.灰胸竹鸡血清某些生化参数的测定[J].四川动物,2010,29(5):618-619.
[23]刘园园,张伟,白素英,等.基于COI基因探讨雉科6个属的分类地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40(6):89-94.
[24]黄族豪,柯坫华,柯娩娟.灰胸竹鸡和棕胸竹鸡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分析及比较[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5(6):100-106.
[25]黄族豪,张姣,刘鮆发,等.两种竹鸡线粒体DNA的遗传变异[J].动物学杂志,2008(1):21-25.
[26]常弘,柯亚永,陈万成,等.灰胸竹鸡人工繁殖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6):3-5.
[27]王跨芬.野生灰胸竹鸡驯养试验[J].养殖与饲料,2018(10):10-11.
[28]包洁,杨安妮,莫荣万,等.笼养灰胸竹鸡入冬前日摄食量规律的研究[J].甘肃畜牧兽医,2019,49(2):53-54,59.
[29]杨石龙,包洁,杨安妮,等.不同饲料蛋白水平对1月龄灰胸竹鸡摄食量的研究[J].甘肃畜牧兽医,2019,49(12):31-32,36.
[30]包洁,杨安妮,唐红军,等.不同饲料蛋白水平对1月龄竹鸡增重的影响[J].甘肃畜牧兽医,2019,49(12):43-45.
[31]姚银花,王定江,田朋,等.野生灰胸竹鸡人工孵化及育雏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3):230-232.
[32]韩庆,夏维福,周春红.竹鸡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饲养初探[J].经济动物学报,2002(3):33-36.
[33]朱孝敏.野禽珍品——日本竹鸡[J].农村百事通,2003(12):36,52.
[34]朱孝敏.日本竹鸡养殖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6(1):27.
[35]卢小强.灰胸竹鸡禽痘的防治[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1(7):42.
[36]黄建成,黄道发.鸟疟原虫一新种──竹鸡疟原虫的记述(孢子纲:疟原虫科)[J].动物分类学报,1995(4):385-390,503-504.
[37]王朋飞,徐新爽.禽疟原虫感染和血变原虫感染的分析诊断和防治方案[J].饲料博览,2019(7):64.
华敏,张文文,刘杰,龙明珠,成标,张文梅,马蓉江.竹鸡的品种特性与饲养管理概述[J].贵州畜牧兽医,2020,44(06):18-21.
基金:“种植业调结构-草畜产业示范工程(一期)-黔东南州肉鹅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专题”科研机构服务企业行动计划(黔科服企2018[4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