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提问的价值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提问是最好的引导方式,尤其是课堂提问,老师提出一个好的问题,除了增强师生互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诊断出学生掌握的知识到什么程度,判断是不是都学会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能明确教学重点。由浅至深的课堂提问能更好地推动学生构建知识架构。

二、课堂提问常遇到的状况

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提问环节上,老师常遇到各种状况:

老师提出问题,举手回答问题的往往都是那一两个学生,课堂氛围忽然就陷入“突然安静”的尴尬局面;

学会的不想回答,跑神儿地躲避老师的眼光,整节课上,学生的积极性都不高。

怎样破解这些状况,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呢?

三、课堂提问的策略技巧

1.设置提问,诊断思考的过程

以科学课为例,老师可以在教学导入、教授知识、评价和知识迁移这几个重要环节适时设置课堂提问。

正式课前的导入环节,设置提问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续的互动环节设置提问,侧重思维方式的引导。

评价反思环节,老师要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在知识点、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等方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时尽可能地说出思考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暴露出的错误,非常值得重视。因为有的学生思路错了,但得出的结论有可能是正确的,这就掩盖了问题。

2.找准方式,鼓励学生回答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有问有答的互动,如果只是老师单方面抛出问题,没有学生回答,那课堂提问就没有意义。现实中,学生不爱回答提问有很多原因,包括:

不自信、没理解问题、没听清问题、觉得问题无聊不想回答等等。

所以,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提问的问题避免过于单一,比如“树的叶子长在哪里?”,当然,有的简单问题在导入环节很有用,但太简单的问题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会有顾虑:这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我要答错了多丢人。

在提问时,多问一些能让学生表达想法的开放性问题,比如“你对树叶了解多少?”,这类的问题不存在统一的标准答案,更能激发学生自由表达、分享自己的想法。

老师在提出问题后,提出问题后,不要直接喊学生回答,给他们留出思考的时间,直接限定5分钟或10分钟之类具体的时间段。

同时,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可以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避免无人无言的尴尬气氛,另外,课堂氛围更轻松,利于学生思考和沟通。

3. 分配问题比例,设置开放性问题

问题就像是一个起点,从这个点出发,发散出不同的答案,解决同一个问题,也不一定用固定的一个方法。

所以,在课堂提问上,设定好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的比例。

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每一个观点都能引发新的思考,一环接一环下去,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考过程。比如,“你认为它会出现什么反应?”、“这个反应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们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等等。这类都是开放性的问题。

封闭性问题则相反,它严格限定了学生该回答什么,比如,“它是什么颜色?”“蜘蛛有几条腿?”等等。这类问题指向的是某类特性信息。

在课堂上,因为封闭性问题比较节省时间,有的老师就偏爱提这类问题,或者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倾向于提封闭性问题。

但封闭性问题以为你答案是唯一的,学生就算问答对了,也不代表他的思考过程也是正确的。而且,用这类问题引导教学,学生和老师直接也缺乏更多交流。

因此,高效的课堂提问,一定要把握好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的比例,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方,做到保持平衡。

总之,老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和情景出发,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找到方法,再一步步往上增加难度和深度,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