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河南省鹿邑县华恩生态园内瓜果飘香、人头攒动,三五成群的市民拿着篮子尽享采摘乐趣。“现在正是红香酥梨成熟采摘的季节,加上今天周末,所以客人比往常多些。”生态园负责人老张乐呵呵地说,“今年大丰收,社员们又能赚个盆满钵满。”

老张今年57岁,名叫张万印,精瘦干练,皮肤黝黑,一看就是个很精干的庄稼人。“咱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社员们都喊我老张,听着挺亲切的。”老张得意地说,目前生态园流转土地1280亩,入户社员达到110户,主要种植和销售农作物、果蔬、花卉、苗木和中药材等。

“搞这个合作社可没少费功夫。”谈起创业经历,老张打开了话匣子。以前在开封的建筑工地上打零工,由于懂设计、能看图,从“小工”慢慢干到“大工”,后来也承包一些小工程,天长日久也便攒了下第一桶金,日子过得也算殷实,遗憾的是与家人聚少离多。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这引起了经常关注国家惠农政策的老张的注意。长期饱受离别之痛的老张咬牙决定回乡发展,看看能不能守着家人在黄土里刨出个金疙瘩。当年他租下本村乡邻的170亩地种菊花,由于当年行情不好,一下子赔了30多万元。开局不利,只能吃老本,心有不甘的老张硬着头皮对自己说:“再试两年看看”。

转机发生在2015年,县里要组织全县种植大户去新乡果树综合试验站考察学习。彷徨中的老张决定报名参加,就算是学不到东西,就当是旅游了。出乎意料的是,一路看一路学,老张的思路一下开阔了许多。经过深思熟虑后,老张注册创建了华恩种植专业合作社,将承包土地扩大到300亩,当年就实现扭亏为盈。尝到甜头的老张又把面积逐步扩大到1000多亩。

地多了,问题也来了。1000亩地分布在不同的地块,怎么管理?这可难不倒这位老把式。生态园有采用小地块种植葡萄、梨等经济作物,大地块则种优质农作物,便于机械化耕种管理。

“传统粮食种植想真正鼓起钱袋子,不能靠天靠地靠运气。”老张指着一排大型机械说,生态园农活全部实现机械化,通过科技手段节本增效,将普通的种植业变成致富产业。“粮食不涨价,人工贵,合作社购买植保机和无人机,一亩地节约成本50元钱。”

“种植经济作物不靠现代化种植技术更不行。”老张说,他还与河南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合作,种植优质无公害绿色食品,坚持用农家肥、有机肥和物理治虫。“仅处理土壤就用了3个月时间,花费20多万元,有机肥中也会选择优质的。”

有了先进种植技术,生态园的水果不仅产量高且甘甜可口,前来采摘的市民纷至沓来,老张家的梨和有机葡萄的线上线下销售十分火爆。由于果树间作套种花生,发展林下经济,养殖鸡、鸭、鹅等,让土地发挥了最大收益。

老张富了起来,一起入股的110名村民腰包也越来越鼓。“除了每亩地租金600元,今年每户又分红4500元,平时管理生态园还有工资。跟着老张干,肯定有钱赚。”社员张万山打趣地说。

没有“小富即安”的老张依然风风火火忙个不停,每天天不亮就来到园里,修枝剪叶,浇水摘果。人勤地不懒,华恩生态园年产值超过380万元,也被县里指定为生态有机型种植示范基地,带动300多户群众就近就业,16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走对了路,土里真能刨出金疙瘩。”老张自信地对记者说。

村民张国志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前几年给父母看病花光了积蓄,两个孩子都在上学,日子过得紧巴巴。2018年,在村“两委”干部和扶贫工作队的引导下,他把家里的2亩耕地流转给了合作社,入社当起了股东。夫妻二人闲时在合作社打零工,一天有100多元的收入。去年合作社喜获丰收,张国志又获得分红1万元,当年稳定脱了贫。

如今生态园发展的风生水起,老张又张罗申请“阳光玫瑰葡萄”“夏黑葡萄”“金手指葡萄”的绿色食品商标认证。同时注册了“缘来自然果”商标,成立鹿邑自然果电子商务公司,牵手多家电商平台,经济收入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正说着话,老张又开始忙起来了,摘了新鲜的果子走进果园直播棚,县融媒体中心直播带货直播间的主播们卖力地推介销售。看到粉丝们纷纷下单,老张的脸上乐开了花。(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李小伟 朱丽)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