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云阳县传统技艺藤编登上央视《探索·发现》栏目,央视以外郎乡藤编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凌建云的半生藤编之路为视角,让更多人认识了我们云阳的好山好水好手艺。
藤编 图片由云阳融媒体中心提供
央视介绍凌建云的藤编制品“轻、透、素、韧”,品类繁多,线条流畅优美,置于寒室不觉其奢,布于华堂不觉其陋,给人以返璞归真之感。获得高度评价的藤编制品不仅成了传承200多年技艺的代表,也成了外郎乡村民们增收致富的法宝。凌建云2019年创办的藤编公司,带动了当地数十名村民就业增收。他笑称:“藤编产品供不应求,现在最大烦恼是缺人手。”
自幼学习藤编 产品远销多省
凌建云今年50岁,从14岁开始跟随父亲、哥哥学习藤编技艺,在自家作坊制作、销售以藤椅为代表的藤编产品。
“1990年,我的三个哥哥都外出务工了,父亲执意要我传承藤编技艺。”凌建云说,编织一张藤椅工序繁多,一般需要两天时间,他也曾想过外出闯荡“赚大钱”,但父亲反复说,甩掉这门手艺太可惜了,只要编得好,藤编产品不会被淘汰。
就这样,凌建云留在父亲身边,靠编织藤编产品生活。“那时我们父子俩一个月能卖30多张藤椅,一张卖16元。”凌建云说,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坐藤椅,父亲技艺娴熟,编织的藤椅经久耐用、造型美观,是畅销货。
父子俩还琢磨出70多种藤编产品,编织的果盘、藤箱、摇篮等产品除了在当地走俏外,还远销湖北、山东、福建等地。
藤编产品展示 图片由云阳融媒体中心提供
坚守藤编手艺 重新闯出市场
在凌建云的印象中,从2005年起,藤编产品逐渐被排挤在家具市场外。
“当时皮质、布艺沙发风靡一时,很多老乡觉得藤椅老土,不愿意花35元购买。”凌建云说,他为此发愁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从亲戚口中得知种植平菇简单易学、市场效益好后,他才重新找到赚钱的门路。
2005年,凌建云率先在外郎乡引进优质平菇菌种,搞起了平菇种植。仅靠种植平菇,他一年收入能达8000元。“还编什么藤椅,还不如一门心思种平菇。”很多乡亲这么对凌建云说。凌建云听后总是笑笑,他心里寻思:“这门祖祖辈辈传承的手艺我可舍不得甩,好东西总会有销路。”
2005年以来,凌建云一边种平菇,一边编藤椅,他等待着藤编技艺重新焕发生机的机会。2012年,云阳电视台播出了凌建云传承藤编技艺的故事,让一度沉寂的藤编产品重归大众眼前。“节目播出后不久,我就收到了一个200张藤椅的订单,一张藤椅售价200元,我又看到了销售藤椅的光明前景。”凌建云说,当年他还接到一个300张藤椅的订单,起初犹豫了几天,最后咬着牙答应了,“我雇用村民,教他们编织藤椅,最终用半年时间完成了这些订单。”效益越来越好后,凌建云在乡里买了房子和门面。
非遗活态传承 让藤编技艺发扬光大
凌建云在当地成立了公司,不仅吸纳近20名村民成为公司员工,还带动多名村民灵活就业,“村民可以在家里一边带娃一边编织藤编产品,公司会统一收购和销售合格产品。”
从今年9月份开始,凌建云每周四坚持到县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藤编课,有2个聋哑学生对藤编技艺非常感兴趣,学得也不错。“我要好好教这些孩子,等他们学出来,不仅技艺有传承了,而且他们还能到我那儿去上班。”凌建云说。(段斯斯、王彬彬/文 图片由云阳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