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雷一声,惊醒芳华
中国春兰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10世纪,这一时期有关于兰花的记载主要出现在《诗经》等古籍中。到了唐代,养兰开始流行起来,盆栽养兰的方法也开始出现。在宋代,国兰的栽培更加兴盛,艺兰学说也越来越多。
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所作《书幽芳亭》中将兰花比喻为君子,使兰花在众花中的品位提高,赏兰之风始行。他还将江南所产的春兰与蕙兰首次作了形态区分,即:“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首次对一干一花的春兰和一干多花的蕙兰(一干多花的地生根中国兰花的统称)的确切且科学的描述中,得知春兰的栽培史始于北宋末期的仁宗年间(公元1023年后)。
公元1130年,南宋迁都浙江杭州之后,这正是春兰和蕙兰的分布中心之一,有力地促进春兰栽培的发展。这个发展趋势,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便进入栽培春兰的昌盛时期。清代初期,鲍薇省在其《艺兰杂记》 中创立了“瓣形学说”,虽不够完美,然而自此以后经多位兰艺家的逐步深化、完善,这个学说不仅为逐渐筛选出数以百计的春兰瓣形花提供了依据,而且几乎涵盖了中国兰花的鉴赏标准。现仍为当今艺兰界所沿用。
到了南宋末期,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兰花专著相继问世,即赵时庚的《金漳兰谱》和王贵学的《王氏兰谱》,书中详细记录了福建、广东一带特产兰花的品种、栽培、施肥、灌溉、移植等问题。这个时期的图画《春兰图》,是现存最早的以兰花为题材的名画。
记陈心启、吉占和先生在其 《中国兰花全书》 中论述的:我们从科学上、史学上澄清中国古代兰文化的史实,但也赞成不受这个史实的束缚,将兰花文化和唐代以前的兰(香草)文化融为一体,汇入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巨流,让炎黄子孙分享和发扬这一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
在封建社会,名兰大都集中于少数的封建官僚、富商、乡绅、地主手中,由于他们多求玩赏,无心精养,使名种兰花丧失不少。加上到了明清两代,兰艺进入了一个鼎盛期。这个时期,随着种植的扩大,以及人们生活水平面的提高,兰花已经不再是上层阶级的专有之物。明代李时珍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兰花也有完整的论述。清代也涌现了不少涉及兰花艺术的专著和作品,这些都充分说明,明清两代,兰花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之家。后经内战外侵的掠夺与洗劫,不仅使兰花名种散失,而且养兰业也难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春兰的种植得以复兴,但随后又遭政治运动的干扰,是改革开放的春风给春兰等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不仅流失的品种不断被找回,而且对名种采取了科学的快速繁殖技术,使兰花名种得到广泛普及。与此同时,大量的野生稀珍品也不断地被发掘出来。随着社会的和谐、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兰市也不断拓宽,春兰的种植也和各行各业一样,得到空前的发展。
点个「在看」 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