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一直在努力适应新版,但是看我最近的答题量就知道确实很不适应。
当时知乎发调查问卷的时候,我支持“以人为中心”的关注方式。
但是经过这么久的改版,我意识到,以人为中心的关注方式十分低效,现在我花更多的时间在话题动态,但是那里也很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以人为中心的关注方式最低效在于,找不到相应的问题,而同时注意力被分散。几个月前,知乎围绕某些热点问题,总是会出现较为系统的问答和辩论链,而现在,就算面对最近很火的钓鱼岛和诺奖问题,仍然无法形成较为系统的问答链,这并非知乎的理性使大家不去关注热点,而是因为以人为中心的时间线把注意力过于分散造成的。
所以现在我知道,我想关注的人,是围绕在某个话题的某些人的一系列观点,而非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当然这种关注不可避免,但至少,可以让注意力有所集中。
现在的问题是,在主页上,我只看到了人而看不到话题,在话题页面,我只看到了话题而看不到人,新版的问题就在这里。
诚然,知乎或许想做的,是让给用户更加准确的问题,希望通过用户之间的互动来形成特有的问题呈现形式,相较于以前主页时间线中,话题和关注人的综合,现在这种主页以关注人为主的时间线,用起来感觉失去了某些东西,我认为这种东西就是“注意力”,“注意力”并非是对某个话题的关注,而是以某些话题为核心,让某些领域的问答更多的出现在时间线中。新版把“对人的注意力"和”对话题的注意力”完全分开,我并不认为是一个好的意见。
举个栗子。
我的关注点主要是“历史”,同时兼顾其他相近的话题比如“政治”,“经济”这样与“社会”有关的,以及一些兴趣如“音乐”“影视““游戏”,有时会希望看到”感情“类话题中背心姐等人的吐槽。
按照我希望的来说,我希望在我的主页时间线里,历史和相关话题是主要的,我希望能够了解这些话题中最新的动态,特别是新的热点的形成(就我了解,知乎在历史话题中曾经出现过几次集中的热点,比如今年年初大家对”历史观“的关注,然后又一段时间大家特别关注”民族国家“问题,接着是”人物的评价”),即使我不准备参与。那么在主页中,我希望历史相关话题不少于30%(这只是个大概数字),然后与“政治“”经济“等其他与社会相关的话题加起来应该在50%左右。
余下的一般分配给其他我喜欢的话题。
在对旧版知乎的使用中,我发现比较有效的组织这种符合自己”注意力“的时间线的方式,是关注所有”历史“相关的话题,然后关注其他社会学科中自己最关注的分支的话题,而只归于“兴趣与爱好”的那些话题中,关注其中较为活跃的人。
这种使用方式是我在自己可以理解的范围内,对知乎原版时间线的整理,我曾经关注过四五百人,后来削减为100+,我曾经关注过我想了解的所有话题,后来把重复的与一些会扰乱时间线的删掉。最后的结果我较为满意。
所以你看,用户并没有那么笨,人+话题这两个元素的杂糅组合,我自己可以玩得来,只要它是可以理解的,不需要知乎帮我“拆分”。
其实用户真的很难伺候,就如同之前我确实说过我更关注“人”,现在又出尔反尔说“话题”也很重要,我前一阵子跟朋友骂豆瓣的新版,说豆瓣总是认为自己比用户聪明,把自己拍脑子想出来的东西塞给用户,然后自以为是的认为用户总有一天会适应的,却不知道很多用户面对主页一个都不喜欢的推荐早就无力吐槽了。
但是同样,我也不希望看到知乎走向另一条路,在用户的各种”没有真实体验过的需求“里面无所适从。
原版不一定好,但是新版确实不是很好用,在”注意力"这个方面表现明显。
我倒是觉得,为什么不多信任一下用户们,给我们一定的自由,我们可以自己管理好自己的主页和时间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