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海洋日,自认是一半海洋生物的北极熊,决定请看山吃日料庆祝一下。可看着桌上热气腾腾的盖饭,看山却高兴不起来。
刘看山:「听说海洋中的鳗鱼快被吃灭绝了,这实在太让人难过了。」
北极熊:「那……以后是不是就吃不到美味的鳗鱼饭了?」
刘看山:「按目前的趋势……是的。」
北极熊:「那一定要趁着灭绝之前多吃一些呀!」
刘看山:「……」
北极熊:「别生气,小家伙,我开玩笑的!可是这么美味的鳗鱼,为什么会被吃到濒临灭绝呢?」
刘看山:「看山想起了一个人类朋友, @一个男人在流浪 是海洋生物领域的优秀回答者,或许他知道发生了什么……」
点击下方
观看刘看山动画短视频▼
为什么日本鳗鱼会被吃到濒临灭绝
■ 文 / @一个男人在流浪
将一种司空见惯的食材吃到灭绝是怎样的体验?2017 年底,鳗鱼饭的主角——日本鳗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河鳗、白鳝),其幼苗在野外捕捞的产量异常低,个别地区只达到了往年的 1%。其实早在 2014 年,日本鳗鲡就已经是濒危生物了。
中国和许多东亚国家食用日本鳗鲡的历史久矣。我们所吃的鳗鱼大多是从野生捕捞鳗鱼苗养殖而成的,数量有限,为什么不大量的人工养殖繁育日本鳗鲡呢?
首先要从它独特的生活习性说起。
日本鳗鲡和其他鳗鲡一样,出生在海里,幼年来到淡水河流,成年后又会去海里产卵,在海里度过余生。奇怪的是,人们一直找不到成年鳗鲡在海里产卵的地方。直到上世纪初,一批学者在距离欧洲鳗鲡淡水故乡 5000 公里之外的百慕大附近发现了其繁殖地。于是亚洲学者也扩大搜索范围,最终于 2005 年在马里亚纳群岛南侧找到了刚刚孵化的日本鳗鲡幼苗,证明这里是它们的繁殖地。
在漫长的洄游过程之前,鳗鲡不分性别,而在迁徙路上刺激鳗鱼产生性别达到性成熟的因素是什么?人们无从得知。从上世纪 30 年代起,学者们试了各种方式,过了四十多年,才终于能在人工环境下催化鳗鲡达到性成熟,从而通过人工授精孵化鳗鲡苗。然而那时人工孵化的鳗鱼苗仅能存活 14 天。
鳗鲡的成长过程
刚出生的鳗鲡苗像一片透明的薄片柳叶,不仅长得奇怪,挑剔的它只吃海雪。海雪是海洋上层浮游生物的尸体和其他生物的排泄物之类的混合而成的有机碎屑,因为会飘落到海底而得名。人工模拟海雪非常不易,2002 年,日本学者田中秀树发现用白斑角鲨的卵黄混合维生素制作的人工海雪勉强能被鳗鲡幼苗接受。但封闭饲养环境下,撒在鳗鱼池里的海雪会沾到池壁上,导致水质恶化,鱼苗死亡。鱼苗吃池壁上的人工海雪时,脆弱的下颚又容易被撞畸形,导致无法进食。于是人们用一种专门培育浮游生物的养殖设备,通过水流冲刷,可以保证食物和鱼苗始终悬浮在水流中间。
鳗鲡幼苗
同时,柳叶体鳗鲡苗变成不透明的变态过程也让人们头疼。最终误打误撞发现,把海水盐度降低 50%,并且停止喂食,就可以促使柳叶体鱼苗变成不透明的鳗鱼苗。克服了重重困难,田中秀树在 2003 年第一次完成了日本鳗鲡的全人工繁殖。每条鱼苗的成本价格高达人民币七万多元,到了 2010 年,这个价格压缩到了两千多人民币,依然远远超出市场的承受能力。
人工繁育没有决定性突破,市场需求却依然旺盛,人们便会去捕捞更多野生鳗鱼苗。
再加上经济的发展和对环境的过度开发,它们生存的淡水环境被大量破坏,过度的野外捕捞食用,鳗鱼苗面临枯竭。日本国内已经给养殖企业下了限额,中日韩等主要的鳗鱼养殖国也达成一致,在 2014 年以后捕捞的鳗苗数量不超过 14 年的 80%,在我国,捕捞鳗苗也需要凭许可证。然而我们无从得知安全的捕捞量是多少。2014 年的鳗苗产量是近些年来最高的,几乎达到了正常年份的 3 倍,按照 14 年的 80% 去计算,恐怕把现在所有的鳗苗都捞光也不会触及红线。
欧洲鳗鲡(上)和日本鳗鲡(下)
其他鳗鲡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欧洲鳗鲡也已成为濒危物种。一方面,欧洲各国工业革命之后开发程度很高,淡水河流遭到污水和一些水利设施的阻隔,鳗鱼的生存环境更为恶劣。另一方面,不同于亚洲养殖捕捞来的幼苗,有些欧洲国家早在几百年之前就直接吃掉捕捞的鳗鱼幼苗。比如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传统美食——幼鳗砂锅。这直接导致了欧洲鳗鲡登上了极度濒危名单,并被列入了华盛顿公约附录 2,根据公约要求,附录2里的物种要进行国际贸易的话需经过一些特殊许可,而欧洲为了保护这一资源,在 2009 年决定暂停欧洲鳗鲡苗出口,并于 2016 年正式执行。而日本鳗鲡目前并未进入公约附录。
如果放任事态发展,这种曾给许多人留下美味体验的鱼类,或许就只能停留在记忆里了,设想一下,许多年后,当我们的后辈向我们询问这种“曾经存在的生物”时,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