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陈光明、王炳坤
从鞍山市区出发,往东北行进15公里,翻过几道山梁,便到了金胡新村。这里虽处深山,但却另有一番景象:新楼密布,路灯成排,厂房林立,道路通畅。昔日“穷在深山无人识”的金胡新村,如今经济发达、村民富裕、村容整洁,是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样板。
金胡新村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归因于村里有套“致富经”。
一位有办法、讲奉献的带头人
金胡新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樊洪义是一位“奇人”。这位年近50、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落下腿脚残疾的东北汉子,放弃了年收入数百万元的生意和许多单位愿意支付高薪的职位,将户口从城市迁到农村,10多年来一心一意地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1997年,在鞍山商界颇有名气的樊洪义将目光转向了农村,受聘成为鞍山市齐大山镇镇长助理兼胡家庙村农工商公司总经理。初到胡家庙村时,农工商公司几乎是一个空壳:村里七山一水二分田,全村找不到一个10万元以上的企业,倒欠外债500多万元,几百户农民守着山地度日,人均年收入703元,村财政年收入不到4万元。
商人出身的樊洪义却另有想法:农村发展必须突破就农业谈农业的思维模式,必须打破将农业、农村、农民与其他社会单元割裂开来的格局,而应该通过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战略,实现以工带农,进而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研究了胡家庙村的实际情况后,樊洪义发现,这里尽管人多地少,但大山里铁矿资源丰富。由于资金缺乏,管理水平有限,绝大多数矿产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利用,村民们是捧着“金碗”没饭吃。
农村建设一不能靠等、二不能靠要,而要真抓实干,以此赢得发展上的主动。樊洪义说干就干,领着一班人在胡家庙村原有的铁矿上做起了文章。当时,村集体的4座铁矿已有2座停产,剩下的2座也步履维艰。为了让濒死的铁矿重新运转,樊洪义自掏腰包拿出近百万元,垫付到铁矿的生产经营之中。
有好友劝樊洪义:“铁矿是一副烂摊子,一次投进去这么多钱,回不了本怎么办?”而樊洪义却决心背水一战。他拖着病腿,一天又一天地奔波在几座铁矿之间,总结停产原因,查找管理漏洞。村里的铁矿过去不讲质量,以前卖出去的产品不合格,丢掉了一批客户。深谙商道的樊洪义认为,村办企业也要遵守诚信这一市场经济规律。于是,他在企业里大力树立信誉观念,抓市场服务,不到一年,4座矿山个个实现盈利,盈利最多的许家沟铁矿当年缴税300多万元,成了全镇响当当的龙头企业。
胡家庙村村口有片河滩,晴天是路,雨天是河,樊洪义当上胡家庙村党支部书记不久,便提出筑坝修河,河滩改田。不料这一想法却遭到了部分村民的强烈反对。一些人说出闲言碎语:“前两年改造稻田的工程都以失败告终,这个外乡人会带来什么好结果?”而樊洪义却坚定地说:“给我半年时间,如果秋后产不出稻子来,我请大家坐飞机到广州下馆子!”就在村民将信将疑的目光中,樊洪义筹集70多万元,仅用两个多月就改良了180多亩稻田。当年秋天,樊洪义用沉甸甸的稻穗证明了自己的眼光。
67岁的村民李纯一用“两个舍得”来描述这个外来的村支书:自己有钱舍得往村里拿;为了村民利益舍得花钱。
乡村要想获得发展,就需要这样的带头人。2000年4月,樊洪义应村民们的一致恳请,将户口从鞍山市迁到了胡家庙村。随后,他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樊洪义说,从市民到农民,他决心一辈子带领乡亲们走下去。
一个讲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规划
胡家庙村深处大山之中,要想走上现代化之路,光靠几座铁矿还不行。从2000年开始,村里开始了做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条的工作。胡家庙村通过勘查矿产资源,追加投资,先后建起了山正铁矿、马路发铁矿、鸡冠山铁矿等近10家矿山。为了配合铁矿生产,村里又建起了破碎厂、选矿厂、采石场等企业。在此基础上,村委会研究制定了严格的监管制度,将10多家企业发包给个人。仅此一项,村集体每年收取的发包费、管理费就达近百万元。
2003年后,随着国内普遍推行“合村并镇”的农村机构改革,胡家庙村又从中找到了发展机遇。几年来,齐大山镇以经济实力较强的胡家庙村为核心,将金家岭村、白家堡村和肖家堡村并入其中,组建了金胡新村。由于后并入的村子相对贫困,一些人认为并村是拖了胡家庙村的后腿,而在樊洪义看来,并村之后,将有更多的人力资源、矿产资源和产业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综合配置,这将带来更高的效率,尤其是土地面积的扩大,为农村发展各种产业拓展了空间。
新组建的村班子立即着手为新村绘制新的蓝图:金胡新村由7个自然村组成,人口3600多人,面积26平方公里,在这个区域内以胡家庙村为中心,建起金胡新村工业园,以金家岭村为中心,建起农业园,同时建起一条集旅游、休闲、观光功能为一体的金岭农业旅游带并贯通全村,配合工业和农业的产业化,商业和服务业也可以得到相应发展。
就在这幅蓝图的指引下,金胡新村以矿产资源为基础,招来了河北蓝河集团、辽宁西洋集团、鞍山后英集团等知名企业进入。2004年,总投资达20亿元的国家振兴东北重大项目——鞍千矿业公司也前来落户。在发展矿业的基础上,金胡新村注意加强公路、水渠等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发展一批运输公司、钢球厂、焊接结构厂等相关企业,以此拉长铁矿产业链条,同时招商引入化工企业、装备制造企业等,以此调整产业结构。樊洪义介绍,如今,金胡新村辖区内落户项目的总投资已达到50亿元,特色农业产业园的发展也欣欣向荣。村民住房开始统一建设,全村劳力要么进工厂上班,要么开发特色农业,要么开店经营,村里已经很难找到一个闲人了。
一套讲民主、求和谐的治村之道
在原胡家庙村党支部书记,67岁的村民李宝元的日记本上,认真记录着这样一组数据:1997年,胡家庙村经济实力在齐大山镇倒数第二,千山区倒数第七;2005年,金胡新村总产值为3.5亿元,村级财政收入达到2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1.2万元,全村仅集体保有的各类运输车辆就达100多辆。
“自己当支书时只想摆脱‘后进村’的帽子,没想到如今我们村已成了令人羡慕的‘先进村’。”李宝元感慨地说。
村集体富了,就应该让村民们享受到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利益。近几年金胡新村在村屯建设、环境治理上下了大力气,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修了几十公里的柏油路,成立了公路维护队;村里组建了拥有60多人的环卫队,通过大搞矿山复垦、灰尘治理和垃圾清运,让这个以矿业为主的乡村,奇迹般地成了卫生先进村。而在集体福利上,村里为年龄超过60岁的男村民和超过55岁的女村民每月提供养老金,定期组织他们前往温泉洗浴、到市区健身;对于全村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其在校期间所有费用全部由村集体承担,就连孩子们上下学,也都有两辆豪华大客车免费接送。
经济上好过了,农村民主和文化建设也提上了议事日程。金胡新村每年要开三次会,决策大事,由村民代表举手表决;对村集体的财务、重大事务,村里每季度都定期张榜公布。不久前,金胡新村还成立了村民监督委员会,委员会由村里的11名老党员、老干部组成,对金胡新村的任何村务都有审查权和质询权,以此将农村监督变成常态。
一些新的机构和设施也相继在这里出现:有负责做好新农村发展规划、宣传政策的新农村建设调研室;有负责在青年中开展活动的青年中心;有为村民提供文化知识的农村图书屋……
大学毕业回村工作的团支部书记白朝林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打架斗殴的没有了,学习知识、技能的多了;村里盗窃、损毁公共设施的没有了,团结互助的多了。“农村有这么好的发展氛围和发展前景,我愿意在这里一直干下去。”白朝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