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伊川县融媒体中心 伊川新闻
伊川县融媒体中心●伊川新闻●
创业10年,拥有4个养殖场,年销售额1.6亿元,带领900余户贫困户增收致富,2016年获得伊川县“脱贫攻坚社会帮扶先进个人”称号。她还是伊川县拔尖人才、第十四届伊川县人大代表、第十三届洛阳市政协委员,她就是成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殷海丽。
数据和荣誉的背后,见证着殷海丽的成长创业过程,彰显了成兴农业这家伊川本土企业“创业致富、共享发展”的使命与担当。
故里情深 创业创新
2010年,在上海工作的殷海丽在父亲的再三要求下,放弃了大都市优越的工作环境,回到了养育自己二十多年的伊川县鸦岭镇殷沟村,帮助父亲照顾家里的养牛场。
两年的实践锻炼,特别是跟着父亲远赴东北买牛的辛苦奔波,不仅坚定了殷海丽帮助年迈父亲打理养牛场的信心,而且也让她对养牛产业有了新想法。殷海丽的父亲做的是育肥牛生意,从外地买回5—6个月的架子牛,育肥一年后再卖出去,一头能挣两千元左右。可是殷海丽一盘算,觉得这生意不能再做了,一方面养成牛饲料成本太大,另一方面在运输过程中牛的伤亡率较高,再加上运输费用、人工费用,基本不赚钱。
思路一变天地宽,殷海丽另辟蹊径,打算做上游产业——繁育小牛。她算了一笔账,一头母牛就算只产下一头小牛,养到6个月,大概能卖到13000元左右,减去6个月的饲养成本,小牛净利润一万多元。2012年,殷海丽从西北引进300头西门塔尔纯种牛,集中发展能繁母牛养殖。经过八年的打拼,企业像滚雪球一样发展壮大起来。目前,殷海丽拥有洛阳成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洛阳万祥畜牧业有限公司、翟沟富牛养殖基地、洛阳成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四个养殖企业,存栏能繁母牛6000余头,年销售额达到1.6亿元。
情系父老 回馈桑梓
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责任,更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2016年以来,殷海丽积极响应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发挥积累多年的技术、经验、管理和市场优势,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带动周边贫困户共同发展能繁母牛养殖产业。
在经营模式上,殷海丽鼓励畜牧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为贫困户提供担保,贫困户申请财政贴息贷款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和公司共同养殖能繁母牛。合作社负责建设养殖棚、青贮池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公司负责日常管理,提供技术指导、疫病防治、饲草饲料、市场信息、政策争取等服务,贫困户按照合作社的统一要求进行规范化养殖。
截至目前,企业共带动鸦岭镇亓岭、殷桥、董家沟、曹窑、郑窑以及酒后镇翟沟等地600余户贫困户,实施规模化、产业化能繁母牛养殖。2016年以来,共为贫困户分红 950余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95余万元。曹窑村贫困户李铁军从殷海丽手中接过6000元分红款后,喜不自禁地说“殷总真是个好人,没想到这么快就让我们拿到了分红,见到了真金白银!”
同时,企业还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周边土地,远远高出群众种植农作物每亩500元的年收益,仅租金一项,群众每年就收入30余万元,还带动周边群众转移就业60余人,其中贫困户 34人,还包括一些聋哑残疾人,平均月工资2500元以上。每逢过年过节,殷海丽带着现金、食用油、大米、面粉等慰问品,到殷桥及附近村的贫困户、孤寡老人、残疾人家里坐一坐、问一问,拉拉家常唠唠嗑。村里的老人一提到殷海丽,都会不由得竖起大拇指。
拉长链条 绿色发展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牛场一天就能产生牛粪130吨。拉出去送人肥田吧?还得花费人工费用。经过深思熟虑,殷海丽决定拉长企业产业链条,发展绿色循环产业——生产有机肥。
2019年,殷海丽多方筹资500万元,在伊川县鸦岭镇建设了目前洛阳地区第一家规模最大、产能最高的有机肥加工车间,生产面积达6000平方米,通过发酵技术将牛粪加工成有机肥,年生产有机颗粒2万吨,卖到蔬菜种植基地,年产值3000余万元。同时,公司加大秸秆收储力度,每年收储周边秸秆5万余吨,4万余亩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为种植户增收700余万元,减轻了禁烧压力,为环保做出了新贡献,解决了畜禽粪便污染、秸杆焚烧问题,资源得到了循环利用,企业闯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2020年12月被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宣传报道。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殷海丽表示,公司的成长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厚爱,也离不开父老乡亲的大力支持。公司将继续秉承“繁荣地方经济,带富一方百姓”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产业提质行动,加快构建全国先进的繁育母牛基地,巩固扩大精准扶贫成效,在乡村振兴大业中贡献“成兴力量”。(王社民)
伊 川 新 闻
伊川县广播电视台 伊川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发布官方平台
总监制 郭明杰 监 制 赵艳红
编 审 曾仁伟 谢 琨 制 作 方伊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