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泼冷水,特定情况下有用,但用处有限...农产品营收的问题在于本身就难以形成溢价。

比如说稻米。你说这大米好啊,南粳9108,不懂行的一听一脸懵逼。你说这大米黏黏的糯糯的,啥玩意,我多放点水行不行?所以第一个特性:产品差异小,没有个性,识别度低。

第二,产量有限。我也做过扶贫工作,本身有IT背景,我冲到人家村里第一件事就是找农民,要不要上网做电商?人家十脸懵逼看着我,为什么要上网?我们不愁卖...

事实是,像稻米、瓜果,养殖的螃蟹等基本农产品,小作坊出产的特色农副产品供不应求,因为供应能力本就不够以及需求量大。

上网能解决这些问题吗?不能。这些都是农业产业生产端的问题,电商主要是解决流转和特定情况下的积压问题。比如说大山、老区里的特色农产品,注意是特色。没有特色也是没用的。再比如说今年疫情后的产品积压问题,这是特殊时段里出现的特色供需不平衡的状态。

而且说实话,电商把农产品价格搞得透明度更高,甚至有价格战的倾向。比如说吧,我们这里手工粉丝至少7块钱起步,淘宝上最高6块...我就不揣测人家整了什么先进工艺,毕竟人员工资、地价、原材料价格都有区别。消费者是不管的。

当然农村有农民靠电商脱贫,但是其实深入了解一下,有做服装的、有做文玩的、有做盆栽的,农产品...我估计未来还是生鲜超市的天下。而且很遗憾,流通环节的附加收益与真正农民的收入是两回事。所以现在很多的议题是混淆了农村产业发展和农业发展这两个概念,混淆了农村制造的消费品和农产品、农货的概念,得到的结果听起来就比较费解。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