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致富经○“横行霸道”的螃蟹, 近年来成为各地纷纷上马的热门养殖项目。然而, 今年各地数以万计的养蟹户却面临叫人落泪的结局:一成赢利,三成保本,六成亏损, 有的甚至于倾家荡产 。个中原因何在———“盐城蟹王”王中伟谈“蟹经”“ 盐城蟹王”王中伟早在 1984 年首创盐城市“ 生态养蟹” , 并曾为“ 江苏省河蟹最佳人工饵料星火科技项目”负责人, 在稻田、荡滩、河塘及沿海滩涂养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93 年以来, 他在射阳县四明镇李尖村承包80 亩荒废水面进行高密度养蟹, 连续 5 年均获得成功。最近, 笔者就苏北一带去年人工养蟹大批死亡、养殖户大面积亏损现象作了采访, 王中伟认为, “蟹经”没念好是其失败的原因, 并向笔者娓娓谈了一套螃蟹养殖经验。一是母蟹鉴别、选择要得当。 苏北里下河地区属长江水系, 因此尤宜选用长江蟹作为繁殖蟹苗的母本。 而实际上, 早春时期, 许多沿江母蟹经营户不顾育苗户利益, 不惜长途跋涉, 将远在辽宁、天津、闵江、欧江等异地蟹运来长江岸边, 冒充长江地产母蟹卖给育苗户 。 这种大幅度跨地域运来的母蟹, 不仅对苏北的水质、土壤和气候条件难以适应, 而且远途转运当中又因温度、技术等掌握不当, 使得母蟹本身就难以繁殖出适宜在苏北生长的蟹苗来。

最叫人担心的是:绝大多数育苗户在选购母蟹时, 对上述异地母蟹既不能准确地识别清楚, 更不会筛选, 盲目认购。二是育苗户不能贪多图利, 造成蟹苗品质低劣。近年来由于养蟹业快速膨胀, 促使一些育苗户利欲熏心。 为追求过高的出苗率, 他们一方面对处在初期繁育的蟹苗施用“ 免疫素”、“ 光合细菌”等激素类的药物, 表面看上去蟹苗长得快, 膘水足, 可一旦转入正常饲养, 大多数养蟹户难以掌握养殖技巧, 结果导致大批蟹死亡。 另一方面育苗户利用十分有限的繁殖期,对刚繁育不久的母蟹施用“ 催产素”进行二次抱卵, 强迫母蟹在短时间内作第二次繁殖, 二期苗生来体弱, 免疫力极差, 进入养殖期后, 大都难逃夭折的噩运。三是提倡早养, 密度适中。 针对螃蟹“ 当年放养、当年收获”的最佳周期, 虽说提倡“ 育早苗 、养早苗”在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 早期喂养成本又偏高一些, 但毕竟是早养早长, 早成大蟹早上市, 才能取得好收益。 说早当然也有度, 每年春天只要能听到田里的青蛙叫声, 即可买苗下池(塘)饲养, 但一定要作好塘口保温工作, 保持不让幼小的蟹苗受冻。 只要有了适当的温度和充足的饵料,这一时期的生长速度通常要比育苗时提高一倍以上。

其次应注意保持适当的放养密度, 稀了不太合算, 密了又极易造成螃蟹性早熟, 结果未到收获季节就会出现过早的死亡。四是先肥后清, 对症下药。 无论稻田、河塘或荡滩养蟹, 均要遵守“先肥后清”的喂养原则, 即在螃蟹放养的前一阶段, 一定要足料勤喂 , 保持大肥大水, 最大限度地促其快速生长, 而到了螃蟹接近成熟的后期, 则要少料精喂, 重在壮膘养性。 同时还要看风投料。“ 西风响, 蟹发痒” , 这时螃蟹活动量倍增, 因此则要加大料比, 用以保膘壮体。 其次是严格防病治病, 以免盲目用药。 一些养殖户在螃蟹闹病时, 一不会诊断病情, 二不懂得药理 , 三不知用药量。 有的道听途说, 有的照搬那些过时的书本, 结果延误了防治或酿成药害, 形成了无谓的大面积死蟹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扬州市宝应叶挺东路 17 号(信息部)何文木 屑 成 为 胡 西 人 生 财 之 路木屑, 是木材加工的下脚料, 过去人们只用它烧炉火或沤肥料, 利用价值极低。可在沭阳县胡集乡胡西村, 却有 50%的农户因从事木屑的收购、贩运而发了财。仅此一项, 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就净增了 600 多元。1994 年底, 该村村民徐效超从朋友处得到信息:木屑是生产胶合刨花板的主原料, 卖木屑能挣钱! 于是, 他做起了木屑生意。

由于在本乡境内从事木材加工业的比较多, 货源不愁, 因此不需出远门、不需出大价钱就能购进大量的木屑。 将鲜木屑晒干后销给厂家, 每公斤木屑就可赚 8 分钱。一年下来, 徐效超净赚了 2 万多元。在徐效超的带动下, 元里、马庄、前元、耿庄、河北、段庄共六个村民小组的农户都做起了木屑生意。当你走进胡西村, 大路小路上铺的、家家场上晒的、屋里屋外堆的都是银灿灿的木屑。围绕木屑, 不论男女, 不分穷富, 他们能贩则贩、能收则收、能晒则晒, 真是“人人有事干, 家家有钱赚”。元里组原有个出了名的贫困户叫李奎, 他与妻子只是帮助庄上人晾晒鲜木屑, 一个晴工日就可挣得 30 多元钱。耿庄组的耿立明等 6 户农民负责把全村的干木屑收集起来运往外地厂家销售, 他们每户每月可获利 5000 元左右。村民徐必年也是较早搞起木屑生产的, 他与两个儿子成天在外边收购鲜木屑, 老伴和两个媳妇就在家搞晾晒, 每年他家的纯收入均在 3 万元上下。据统计, 胡西村每天贩运的木屑均在 100 吨以上, 成了颇具规模的锯木屑集散地。现在, 方圆百里的鲜木屑被源源不断地运进了胡西村, 晒干后又立即运往厂家, 大把大把的钞票也使胡西人的口袋渐渐鼓了起来。摘自《江苏农业科技报》97.11.18本栏责编张志梅· 32 ·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