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为广大少数民族青年搭设了广阔的青春舞台,也是时代赋予这些民族青年的历史机遇。少数民族青年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和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之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中担负着重要使命与责任。深踏家乡基层泥土、心怀民之所望、肩挑如钧重担,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少数民族青年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推动“三农”工作,在人才培养、产业融合、科技引导、生态建设、乡村文明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以自己蓬勃朝气助推乡村振兴,抒写壮丽的青春诗篇。

黑支落村位于凉山州盐源县沃底乡。该村正是前往嘎布波惹神山“川边野情养殖专业合作社”(天然生态牧场)的必经之路,从县城驱车近两个小时方可到达。8月19-21日,行驶在大凉山的蹒跚公路上,弯弯曲曲、绵延不断,随着山势跌宕起伏,到达嘎布波惹神山半山腰两千多海拔的时候下起了瓢泼大雨,滂沱之势让人感受到久违的雨中“清凉”,就如大凉山一样,憧憬无限、期待满满。

农村致富新项目养殖_农村养殖致富小吃_致富养殖小吃农村有补贴吗

川边野情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天然生态牧场

风光无限好,景致宜人美。牧场由近万亩山林和草场(甸)、草原组成,是极具民族地区风情的山林牧场。沿途都是壮丽山河,山青巍峨峻拔,水秀翠绿如画。走进“川边野情”天然牧场,几名彝族村民正忙碌着,偶尔有他们的小孩哼着民族风情小调,优雅天籁的歌声在空旷山谷里久久回荡……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对于彝族青年阿苏来说,他的家乡黑支落村已焕发新颜,“回家”便是返乡的全部意义所在;对于回乡创业者阿苏来说,正是情系家乡,勇于创新,拓宽致富新路子,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返乡创业谋出路 致富带头敢实践

悠悠桑梓美,与君共携手。他曾经是一位虔诚拼闯、流浪山外的音乐人,几度沉浮、风雨兼程;又历经磨难返乡圆梦、艰苦创业,让大凉山的乡亲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他凭一腔爱乡之情,带领乡邻走上创收致富之路。他就是成都最具彝族风情的特色风味彝餐馆-“川边野情”经营者、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沃底乡黑支落村“川边野情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民盟四川省直工委新闻出版支部盟员阿苏听史(汉名:苏振华,简称:阿苏)。

农村养殖致富小吃_致富养殖小吃农村有补贴吗_农村致富新项目养殖

阿苏在牧场中喂食

9年前,在外打拼多年的彝族青年阿苏想到回乡创业时,记忆里村子贫穷落后,他考虑的是成本和收益。源于一次偶然机会,他把音乐工作室从外地迁回成都一处普通农家小院,做音乐、改成民族风情餐饮却促成了意想不到的成交量。阿苏敏锐地意识到,低矮的篱笆院墙内外,做一些简装、融入民族特色后,隐约可期藏着一片商业契机。

而今,经历了从成都平凡农家小院到民族特色音乐工作室+彝族风情餐饮庭院、再到返乡开办生态养殖场的几轮摸索、蜕变后,做音乐、开餐饮、回乡开牧场,在阿苏眼中已不只是一门“生意经”。他深知自己经营的不单是产业,还是与家乡村集体、村民共建共享乡村的全新生态(链)。从产业融入、平台搭建到资源整合,自己不只是创业者,还是“引路人”、“新农人”和“生态人”。

“尽量地把铁丝和护栏网绑结实点,免得到时候牛羊猪儿跑出圈外……”在沃底乡黑支落村海拔3200m的“嘎布波惹神山”天然牧场,阿苏正指导工人们夯实牧场围栏打桩编网,以营造更好的生态环境。

据沃底乡黑支落村支部副书记严平介绍,多年以来,随着阿苏在外艰苦创业颇有成效,大量回购了村里的青花椒、核桃、荞麦、玉米、土豆等农土特产品,加上牧场一批批牦牛、含有野猪血统的跑山猪、山羊(绵羊)等逐渐出栏创收致富,吸纳了不少贫困村民到阿苏的牧场和彝餐馆务工就业。

乌甲大姐是沃底乡瓦渣村的贫困户,由于在家照顾两个女儿读书无法外出务工,自从阿苏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入驻村子以来,她就在养殖基地(牧场)务工。“阿苏他们在村里成立了专门养殖牛羊猪儿的牧场,我就在这养殖基地务工,方便带两个小孩,一年下来还是有些收入贴补家用和培养孩子读书。”乌甲心底很是感激阿苏给她提供就业机会。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提振。黑支落(瓦渣)村委会监委会主任苏尔伟介绍,阿苏不仅带领乡亲们发展养殖业,还鼓励大家多种植花椒、核桃、荞麦等大凉山特有土特产品,尝试制作包装腌腊制品、特色农产品远销各地。阿苏发展产业的同时,有力解决村里部分贫困村民就近务工难题。现在,黑支落村及附近相邻村的产业发展项目越来越多,村民们的幸福日子越过越好。

在盐源县沃底乡政府,乡长马学才侃侃而谈。他一说起阿苏、满脸都是欣慰:“阿苏能够吃苦耐劳、富有责任心,前几年他在成都发展得挺好,可他一直心系家乡发展,回来便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不仅带出很多年轻人和贫困村民到成都长见识、谋出路,还认真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创造机会,让我们村民实实在在得到增收。相信在他及身边朋友的帮助和我们共同努力下,咱们沃底乡和黑支落村的创业发展一定会变得更好、未来可期啊。”

乡心还巢筑金窝 反哺桑梓助振兴

近些年,许多如阿苏一样的返乡创业青年,来自农村,又从城市归来反哺故土。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2020年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累计达1010万人,一个返乡创业创新项目平均可吸纳6.3人稳定就业、17.3人灵活就业。少数民族青年就是其中的重要力量。他们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引领者”,在时代潮涌中选择独辟蹊径,带着技术、信息、资源和视野流回农村。他们也是“开拓者”,从不照搬城市那一套怕水土不服,唯有从零开始,摸索适合本土乡情的全新业态。在这个过程中,这些鲜有农耕经历的80后、90后,也在重拾祖辈的乡土记忆,感悟乡村之于中国社会的独特价值。

农村养殖致富小吃_农村致富新项目养殖_致富养殖小吃农村有补贴吗

阿苏的彝族风情餐饮庭院

阿苏说,当初从云南回到成都市武侯区清水河公园准备开发“彝族风情餐饮庭院”项目时,圈内外的乡村创业增收、农旅融合开发已颇为火热,涉农延伸项目、民宿(俗)餐馆鳞次栉比。但阿苏想,返乡光有热情不够,还需要科学规划和发展方向,空有抱负还要可持续。

沃底乡黑支落村是与瓦渣村合并而成的传统农耕村落,人多地少,山高路远,不依山靠水很难发展传统乡村产业。尤其是这里交通不畅达,往返大中城市与周边县城极为不便,虽然保留着纯朴的乡土风情,但发展乡村经济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曾是资深音乐人的阿苏突然有了灵感,“振兴乡村经济,不是传统农耕模式下的种养殖或农旅融合项目开发,还要整合关联‘三产’产业资源促进家乡经济发展。”阿苏说,很多人是跟当地乡镇和农民签一份长期土地租赁合同,自己改造运营,但这样导致前期承担高额成本,会让村集体和村民损失土地的发展收益,是“双损”。只有实现“双赢甚至多赢”局面,才能让这些涉农(牧)的相关产业留下来,真正扎根于山村带领乡亲们创收致富。

为此,阿苏尝试与村集体经济挂钩的模式,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阿苏等合作社经营团队与家乡村两委、贫困户村民作为共同开发运营方参与合作,充分保障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村里合作项目每进一笔收入,都能让村集体和贫困村民得到实惠,不仅解决了信任与协调问题,还让大家在看到实际回馈后充满干劲。

作为一个在多个城市打拼过的农村娃娃,阿苏明白,家乡是一个载体,承载着人们的乡土情结和创业致富的梦想,山野牧歌的乡村生活寄托着村民们的美好憧憬,也是释放情绪压力的重要出口。在乡村做产业,就要守护住这份情怀。

2011年10月经过精心装修后,这家成都颇具彝族风情的大凉山风味小吃餐馆“川边野情”开门迎客。装饰修复一新的老旧院落成了彝族特色餐饮庭院、民族共享书吧和彝族文化传承文创店+音乐工作室,整个院落里“文商分离、商住一体”,既是市民的餐饮消费场所,也是民族文化艺术承载平台。阿苏说,民族传承在,人气就在、商机还在,喜欢民族特色美食的客人需要的,就是这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和乡村山野生活。

“‘川边野情’风味彝餐馆和黑支落村嘎布波惹神山养殖专业合作社(天然原生态牧场)涉及就业的的二十余户贫困村民,我们用了近十年时间来做他们身边(周边)亲朋好友的动员工作,积极引导他们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种好花椒核桃荞麦等作物、养好猪牛羊马儿等动物,到年底大家包包里才会有‘现米米’啊……”阿苏说,因为大伙儿看到了这些关联项目的实用价值,因此他们一直都在为此努力。眼下,阿苏正以各乡镇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着手开发盐源县和周边重点县域、包括沃底乡及周边乡镇的“大凉山涉农/牧乡村土特产品”共享电商带货销售联合体项目,希望与其他志同道合者把好关搞好模式“深耕”下去,让家乡的原生态天然绿色农产品走出大山。

助力创业促产业 融合发展重添彩

带动就业创新,助推产业兴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受过现代工业技能培训、拥有现代经营管理经验的少数民族人员返乡创业,有助于改善乡村社会劳动力结构。少数民族返乡人员可以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管理、资源等优势,投资兴办农家乐、产业合作社、企业等,投资现代种植养殖业,并结合区位优势和民族特色,依靠网络电商平台和“互联网+”模式,投资民族特色手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依靠产业融合,发挥辐射带动效应,促进当地群众在地在家就业。

农村致富新项目养殖_致富养殖小吃农村有补贴吗_农村养殖致富小吃

阿苏的天然牧场

四面环山、地处半山、交通不便……提到盐源县沃底乡黑支落村,这是不少人对此地的初步印象。可就是在这样的“穷山沟”,回乡创业彝族青年阿苏,却因地制宜发展优势涉农(牧)产业,找到了一条产业发展之路,带领家乡村民们共同致富。“我们村是不是也可以养猪牛羊啊?”2013年,外出多年已在成都发展的阿苏与从事养殖业的朋友一次交谈中,头脑里出现了这样的想法。

市场前景、销售出路、养殖规模……经过一段时间考察,阿苏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发展养殖产业。“在我们盐源,山林牧场天然生态环保,养出来的牦牛黄牛山羊山鸡及野猪血统跑山猪等牲畜肉质很不错,我们村肯定行。”同年,回到家乡的阿苏花费一百万余元修建养殖场及配套设施,成立了“川边野情养殖专业合作社”(牧场),自己又花费四五十万元、特意从乡道路到山里岔路口改道开挖修建一条直通牧场的山路,并购入百余头牦牛、黄牛、山羊和跑山猪进行养殖。

因为养殖的品种适宜,又不缺乏相关技术,第一批猪牛羊的养殖很顺利。第三年4、5、6月份,第一批牛羊猪全部出栏,除了自己成都彝餐馆回购消化、还外销不少,阿苏收入颇丰。为扩大养殖规模与品种,阿苏又在外地购入百余头猪牛羊,可这批的养殖却不尽如人意。因运输路途遥远,到达养殖场后,不少牛羊猪出现身体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体格甚至出现消瘦。“第二批让我亏损了十几万元。”阿苏说,这次亏损让他明白一个道理,所有创业都是有风险的,要学会承担风险。阿苏意识到,返乡创业之难,不只难在开头,还难在过程。

阿苏坦言,其实黑支落村还有很多优势,不止搞养殖,关键是要找对方向,更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才能有出路。黑支落村农业产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花椒、荞麦、绿色蔬菜、天然野菌等。作为初级产品就可进入市场,经过一定加工生产就能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种植(养殖)规模,便能吸纳更多农户(村民)参与。”阿苏介绍,从2013年创办生态牧场开始,他便陆续拓展农业开发平台、营销渠道和相关人脉资源,帮助建立家乡“农副土特产品+牧场牛羊猪鸡等牲畜”代养代购销售体系,不断将黑支落村及周边村镇的绿色蔬菜、土特产、野菌等进行互联网“线上线下”宣传推介,开始多渠道多层次回购家乡的农副土特产品自销外卖,逐步拓宽销售市场,持续扩大家乡天然绿色产品的知名度。

在沃底乡,在黑支落村,到处都是新修的脱贫村道路,更是条条致富产业路。“每年各类农土特产品生长销售旺季,村民们都通过这些产业路将高山上的特色产品背下来,经过阿苏他们几家合作社加工卖向市场。许多村民都能有近万元收入。”沃底乡党委书记欣慰地说。

为充分利用黑支落村自然资源,阿苏这些回乡创业者在发展花椒、核桃、荞麦和壮大天然牧场种养殖上费尽心思,积极为村民联系种苗、牛羊猪优良品种、找销路,持续拓宽创收致富新路。此外,阿苏天然牧场的观光、农家种植养殖、特色购物、生态农旅融合等项目也在各级政府部门支持下逐步开始实施,与乡里、村里联合打造一个集食品加工、屠宰、外输销售网络等为一体的“订单农/牧业”运营平台正在积极筹划中,其他延伸而来的关联产业发展项目也正在进行中。

“我们村能有这样的改观,离不开中央、省州各级领导的关怀关注,离不开盐源、沃底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阿苏表示,“返乡创业,还是要按照各级党委政府乡村振兴的方针来推进。不是来占据资源为我所用的,而是要融入这里,守护这里,在良好的公平合作框架下与乡村共生共荣。”毕竟,不是乡村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乡村。

据了解,在盐源县各乡镇,像阿苏听史一样积极投身家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返乡创业者不在少数。他们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带领父老乡亲一起朝着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阔步前行。

“我是一个比较有恋乡情结的人,回到家乡来就是为了鼓励黑支落村的村民一起发展产业、振兴乡村,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一路走来,对于黑支落村的未来,阿苏充满信心,“尽管受疫情影响,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村里实际,尝试优质品种的牛羊鸡猪改良养殖,多产出一些健康牛、养生羊、生态猪、环保鸡和山里绿色(蔬菜)有机食品等。看收益,争取和乡里、村里合作发展一些涉农牧(农旅)支柱产业;计划明年存栏(出栏)牦牛1000余头、黄牛突破1000头、跑山野猪5000余头、山羊+绵羊突破1000头、山马100余头。”

乡村振兴大潮下,曾经凋敝的农村重焕生机,成为千千万万青年人实现创业梦想的热土。“虽是返乡创业,绝不是逃避城市就业焦虑的后路,也不是轻易能成功的捷径。”阿苏说,他们的故事不是童话,热血、碰壁、挫折、希望都会存于故事里。重要的是,这些真实的故事在广袤的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大地不断发生、演绎、传递,当代少数民族青年的足印将被串联起来,被历史铭记。(唐波 马力贤 文/图)

【关闭窗口】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