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耒阳女孩钟芳蓉报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在大家看来,考古可以算是比较“冷门”的一个专业。实际上,“冷门专业”往往是刻板印象的产物。以“农学”为例,很多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避之不及。但安徽省教育厅此前发布的《安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和需求分析报告》显示:农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达到92%,稳居各专业第一。本报采访了多位农学毕业生,为你讲述他们多姿多彩的农业生涯。
“农学一点不low 将来会像IT一样热”
◇人物:刘建军
◇专业:农艺专业
◇职业:安徽锦色秀华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
从农学专业毕业后,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始投身农业领域,并开创出一片天地。安徽锦色秀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军正计划去海南自贸区开设一家新公司,投身于日渐蓬勃的种子进出口贸易。他表示:科技和现代农业的融合正在给农学专业带来新的机遇,“农学未来可能将成为像IT一样的热门专业”。
铁了心要干农业这一行
2005年,刘建军从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毕业的时候,曾经犹豫过,到底是去创业还是去打工?
刘建军是铁了心要干农业的:“农学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专业。”2001年,他从职业高中高分考入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就读农艺专业,“我是农村出来的,从小就在家里帮着家人种地,不夸张地说,我的农业技术是从小就锻炼出来的。”
“农学院的实操和实践课比较多。”刘建军说。在他大二、大三的时候,已经跑遍了当地的农业企业,打短工、搞促销、做运营,“跟产业里面的人交上了朋友。”
刘建军回忆,2005年毕业的时候,工作还是很好找的,“当时国内很多农业公司到学校来要人,都已经要不到了。”刘建军思索再三,去了大北农集团旗下的一家公司,“我给自己的规划是,只做三年,三年后还是要创业。”
新技术、新农民都开始涌现
刘建军一直认为:农业是一个很好的创业方向。“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但中国的农业水平离世界一流还有很大差距。”刘建军说,“这个差距就是创业的机遇。”
2008年,他辞去工作,并在此后创立安徽锦色秀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种子技术推广业务。在他看来,整个农业领域的技术含量正在迅速增加。“以前我们说到育种,脑子里可能还是人工杂交;可是现在,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等手段已经很普遍地被应用在整个行业中。”
另一方面,农业大军也在发生变化。刘建军告诉记者:以前,从事农业的主要是“三八(妇女)、六一(儿童)、九九(老人)部队”。但随着土地流转持续推进,受过高等教育的一批“新型农民”开始成为农业种植主体。
“这个趋势非常明显。”刘建军说,“不光是种植主体在变化,很多资本也开始投资农业;不少之前做种业投资的朋友也开始转做农业投资。”
种地的门槛将来一定不会低
目前,刘建军创立的安徽锦色秀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销售额已经达到5000万。2017年,刘建军和母校安徽科技学院合作,设立“锦色秀华创业班”,鼓励学生在农业领域创业。
刘建军有时候也去母校给学弟学妹们讲课。他讲他创业初期为了揽客户,帮代理商卸货,一下午卸货一万多斤的“拼命”往事;但他更多的是讲农业的未来,他有一个论断:2020年之前是IT的天下,往后可能就是生物科技、农业科技的天下。
“好多同学都认为农业很low,这说的可能是三十年前的事了。”刘建军说,“我小时候,读书读不好,家长都会说,不好好读书以后种地去。这句话很快就会消亡,种地在未来的门槛一定不会低。”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梁巍
从金融业“回归”种榛子 六年后迎来丰收季
◇人物:张丙萍
◇专业:园林专业
◇职业:榛子种植园园主
“现在终于喘口气,歇下来了。”8月10日,张丙萍正在长丰县岗集镇的千亩榛子园里忙碌着,“今年是榛子树种植后的第六年,进入盛果期。但是去年干旱,今年雨水多,对树木成长和挂果都有一些影响。尤其是进入7月份,正是榛子的成熟采摘期,赶上梅雨季节,每天都是心急如焚。好在艰难时期终于度过来了,榛子树没有太大影响,榛子销售也不错。”回顾6年来的投资、付出,30多岁的张丙萍说,“自己从学农到爱农,后来从金融回归到农业,只是因为心中对农业有一份热爱。”
满腔热情种植榛子
“榛子成熟季在7月份,最忙的时候已经过去。”张丙萍说,“这种大榛子是国内的平榛和欧洲大榛子杂交培育的。”在东北地区,人们爱吃榛子的鲜果,“我们的榛子比东北早上市一个月,采摘后直接销售到东北,供不应求。”
但在2015年,张丙萍对未来并没有那么笃定。2015年初,张丙萍在长丰县岗集镇承包了上千亩地,以每株十几元的价格,引进一批榛子种苗,开始试种。
到长丰种榛子,对于张丙萍来说,找到这个项目十分偶然。张丙萍毕业于安农大园林专业,毕业后在金融行业工作了5年。“但是,心中始终有一个农业梦,总想着有机会去干农业。”
起初,看到园林绿化行业火爆,可一番市场调查后发现,这个行业市场几乎饱和、竞争也很激烈。就在缺少进入农业的机会时,通过大学老师的引荐,她得知省林科院正在进行平欧杂交大果——榛子试种项目,学农的她决定一试。“当时投资挺大,而且农业回报周期也长,凭着满腔热情就干起来了,其实是非常冒险的。”
小心培育六年迎来收获
6年来,张丙萍一直小心翼翼呵护着地里的每一棵榛子树,“六年来,只有一年风调雨顺,其他年份遇到了干旱、大雪、雨水多等等情况。”
租地整地,招纳工人,运营成本让张丙萍备感困难。“因为树有成长期,两三年不挂果,没收入。”张丙萍说,为了增加收入,她在林间套种农作物,提升产出,缓解经营困境。从2018年起,一些三年生的榛子树开始少量挂果,希望就在眼前。“一般到7月,榛子开始挂果成熟。榛子成熟期短,只有15天,但它的产量并不低,而且随着树龄的增长产量成倍上升。”张丙萍介绍,今年进入盛果期,安农大师生前来测产,普通一棵树的产量达到10.8斤。
“江淮地区人们常吃榛子坚果,其实榛子鲜果是可以直接吃的。”张丙萍介绍,在东北地区,人们喜欢生吃榛子,剥开直接吃果仁,这种方法简单方便,而且有的人特别喜欢榛子鲜果的淡淡清香味。“从理论上讲,江淮地区种植榛子比东北地区早上市,但由于品种和气候的原因,榛子并不适宜在江淮地区种植。经过6年的尝试,说明江淮地区也能够种植出同样品质的榛子。”
希望榛子树变成“致富树”
张丙萍不仅在长丰县岗集镇种出了东北消费者喜爱的榛子,圆了自己的农业梦,而且令她欣慰的是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助农增收,还把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吸纳为榛子园的工人,在家门口打工挣钱。
60多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陈文聪从2015年起就在张丙萍的榛子种植园打工,“家里的20多亩土地流转给了榛子园,而且在榛子园打工,每个月还有大约2000元的收入。”陈文聪说,丈夫身患多种疾病,两个孩子残疾,全家属于低保户家庭,现在在家门口既有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到家里。
“常年在我们基地打工的有五六个人,大都是一些岁数大的贫困户。”张丙萍说,现在也有几户开始试种榛子。“一家种个十来棵,几年之后每年都能有稳定的收入。像陈文聪这样的常年务工人员,也算是榛子种植的‘半个专家’了。”
张丙萍说,一直以来种植园都在向务工的贫困户传授榛子种植技术,希望家家户户种上榛子树,让榛子树变成“致富树”。
杜刚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张永
从“小白”到“博士” 他的野心很大很大
他还建议学弟学妹继续深造 “或能进入另一种境界”
◇人物:张相春
◇专业:茶学专业
◇职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从2014年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本科毕业,到去年博士毕业入职农科院茶叶所,29岁的张相春,继续从事他的茶与健康研究。8月10日,这位曾就读安徽农业大学茶学 “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他们目前正试图在茶功能成分抑菌机制不明确、抗菌机理不清晰的研究现状上,取得突破,进而期待将“茶健康”领域研究推向更高层次。
迷恋上“从茶园到茶杯”的过程
虽然茶研究也是冷门专业,但和报考考古专业的钟芳蓉“一厢情愿”不同,张相春是偶然的机会和茶叶结缘。这也很自然,因为在张相春的老家,茶叶只是唤起人们口感的绿色植物,它们并不是以一棵棵活生生的绿植跃动在人们的面前。曾经,更多的时候,只有来人待客,茶叶才会与张相春有亲密接触。
2010年,张相春迎来了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高考后,他最初的打算是选择临床医学的专业。但在巧合的机会下,进入安徽农业大学学习茶学专业,成为了这位皖北年轻人当年的人生选择,这也奠定了他从此至今的学术研究基调。
之所以从一位“茶小白”到迷恋茶专业,张相春说,这要感谢大学母校,“安农大的茶学专业底蕴非常深厚,拥有众多茶叶专家和教学名师以及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片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教学,在这里得到完美展现。”在课堂上老师图文并茂的生动讲解中,在茶园、茶厂学习的耳濡目染中,张相春对这个颇为冷门的行业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实现了专业与梦想的交汇
凭着大学四年积累的扎实基本功,2014年至2019年,张相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读硕士、博士时,虽然专业是生物无机化学,但平时的实验研究还是和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相春说,那段时间,他的实验偶有涉及茶多酚的抗氧化研究,这便奠定了张相春今后“茶健康”研究方向。从一定程度上说,张相春实现了大学专业与曾经梦想的交汇。
2019年,张相春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这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茶叶科研机构。目前,他的研究方向是茶叶功能成分如茶多酚、茶氨酸等对人的慢性疾病预防的机制。“茶多酚、茶氨酸等茶叶功能成分对人的慢性病预防有正相关的作用,这已经是共识,我所研究的方向,是想解释这其中的内在机制。”
而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茶叶研究方向,在张相春看来,这不仅是茶与健康领域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对当前的茶产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次,在多数南方山区,茶叶是茶农的唯一的收入来源,如何增加茶叶附加值,通过健康引领,提高茶农收入,关系到众多贫困山区的脱贫致富。
学了这一行就不要停下脚步
虽是误打误撞进入茶的乐园,但张相春对茶专业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建议本科就在从事茶叶学习的学弟学妹们,大学期间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到茶叶的学习中,全面认知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任何环节的要领都要了然于胸。
此外,理论功底一定要扎实。张相春说,学茶还要深刻理解其“所以然”,比如不同的风味是由哪些加工环节所决定的,又是哪些风味物质构成了茶叶独特品质,一定要深谙其道理等;最后,茶叶学习不能停下脚步,从一定程度上说,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毕业工作,只要继续从事茶行业,就一定要努力拨开弥漫在茶园的“迷雾”,洞察其深入的理论知识和要领。
“如果有机会,本科生可以继续读研究生、博士,这样你或许就能进入了解茶叶的另一种境界中,对人生也会有另一种认识,这对你今后的工作和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张相春建议道。(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陶伟
卖出20万棵种苗 “挂掉”的不到20棵
接下来这个90后团队还要打造“草莓产业链”
◇人物:苏双飞
◇专业:农学专业
◇职业:合肥福临农农业公司法定代表人
建实验室,培育脱毒草莓苗,今年3月,苏双飞的团队销售20万棵种苗,死苗数不足20棵。科技助力,帮草莓苗“扫毒”,也让长丰草莓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把工作辞了大干一场
2015年,大学毕业后,苏双飞在一家公司负责草莓农技服务。在长丰县下乡服务的时候,他发现小小的草莓在长丰已快速成长为一个颇具规模的产业,但仍存在种植水平不平衡、种植技术不够科学、莓农效益不稳定的问题。一个念头在苏双飞的脑子里闪过:“自己是学这个专业的,能不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苏双方与几个同学一拍即合,就把城里的工作辞了,准备大干一场。凑到启动资金60万元后,于2017年成立福临农农业有限公司,以农资销售的农技服务为主,帮助莓农制定科学种植标准,促进莓农增产增收。
可是,由于草莓种植年数的增长,草莓种苗带菌量加大,这几年连年暴发大面积死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长丰县农委的帮助下,2019年苏双飞的公司投资建设了脱毒组培实验室。但是实验室建好了,和实验室配套的室外炼苗大棚还没有着落。眼看实验室苗子必须要移栽了,还没找到合适的大棚,福临农团队心急如焚。
没想到在一次下乡服务中,苏双飞看到了即将竣工的罗塘乡上拐村扶贫基地大棚,无论是棚体结构,还是附近的水源、地势等地理环境,简直就是为脱毒苗量身打造。苏双飞立即找到了上拐村书记,表达了要租赁扶贫基地大棚的想法。上拐村书记十分欢迎,“你们租大棚育苗,不仅能带动我们村的贫困户,研究的草莓育苗技术还能造福莓农,一举两得。”最终福临农以2800元/亩的价格,租下了净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大棚供脱毒组培炼苗使用。
要把自己培育的草莓卖到全国去
室外炼苗大棚租下之后,苏双飞和伙伴们及时将实验室脱毒的瓶苗转移到上拐村扶贫基地进行炼苗。2020年3月,脱毒种苗以3.5元/棵的价格开始销售,近20万棵原种苗销售一空,供不应求。在6月份回访中,这近20万棵销售在外的种苗,死苗数不足20棵,死苗率控制在万分之一。莓农们对于脱毒苗极为认可,这无疑给了苏双飞的团队在创业道路上吃了一颗定心丸。
目前,公司又准备在上拐村扶贫基地大棚探究高架穴盘育苗新模式,将上拐村扶贫基地打造成现代化草莓高架育苗基地,代替传统的露天育苗,降低育苗风险,促进莓农增产增收,为发展草莓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苏双飞公司核心团队成员已扩展至7人,3人负责公司农技技术,3人负责公司的技术服务,还有1人负责自媒体运营。这个年轻的90后团队打算从草莓种苗脱毒组培,到高架育苗,再结合农资农技服务,最终到直播卖生鲜草莓,形成以“草莓”为核心作物的闭环产业链。
除了草莓育苗,他们还注册了品牌商标,打算未来3年内组建生鲜团队,通过线上自媒体宣传和线下商超合作,将自己培育的草莓卖到全国各地去。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郑茹 通讯员 方若琦
被称为“花痴”的她 在花园里种下了150种时令花草
她有一套很特别的“御花术” 很多人都做不到
◇人物:马欢
◇专业:园艺专业
◇职业:安徽构美园艺生产基地负责人
“生活的每一天,因为有了花花草草的陪伴,而变得富有灵性。”本硕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的马欢,从6岁起,花草便成了她最亲密的“伙伴”。马欢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那些童年里有花草陪伴的记忆,像阵阵花香,总能在往后的日子里牵引着她回到初心生长的地方——将青春献给最美丽的花草事业。
从“养花小能手”到“花痴”
“我爷爷和父亲的家里都有养花的院子,虽然那时候设施简单,但养花的手艺好啊,种出来的花特别水灵。那时候经常把种得好的芍药花送给同学。”从小土生土长在药材之乡的马欢,似乎遗传基因里就自带“养花能手”这项技能。什么季节种什么花,仿佛已经成为一家人对于四季轮回表达的“暗语”。“看着家里人养花,不知不觉我也爱上了看一朵花开的过程。”有时她还会突发奇想,在仙人球上嫁接点别的品种,没想到原本光秃秃的仙人球越长越漂亮。
2010年夏天,即将踏入大学的马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园艺专业,“当时想学农的想法特别强烈,我觉得一直和花花草草打交道的内心很清静,很纯粹,就想尽可能多地把我的时间花在研究花草上。”大学期间,马欢成了同学、老师眼中的“花痴”。四年后,马欢选择继续读研,继续开发她的“农学细胞”,进一步实现她“让每一寸土地都有变成田园诗的可能”的理想。宿舍屋顶的阳台,是她的花海。穿梭其间,进行花草的日常养护工作是她的常态。
整整七年时间里,马欢埋头于这片天地里,她感到浑身自在,更收获到研发出新品种的满足。一有机会,她便到花鸟市场采购一批花种播种。在课余时间,马欢还会到野外寻找有特点的植物,带回来种植、观察。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多肉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马欢种植的花草品种扩增至70多种,原本单调的阳台,被她改造成阳光花园。
喜欢“无尽夏”是因为有无限爱
“好像志同道合的人注定会走到一起。”马欢用这样一句话形容她和构美园艺的缘分。三年前,无意中的机缘让她走进了大圩育苗生产基地——绣球和牡丹的世界。在这80亩的园艺场里,悉心照看每一朵花成了马欢每天的头等大事。“每一种花的花期都是不同的,你要用心去体会,才能感受到花开最好的姿态。”面对生产基地里约150种绣球、月季、长春、百万小铃等时令草花,马欢有她的一套“御花术”,“顺应花的生长需求,和四季变化,她就能还你一幅锦缎般的图画。”
在马欢眼里,“无尽夏”是她在众多绣球花品种中的最爱,“它的花期比普通绣球长10-12周,可以从春末一直开到整个夏季”。马欢告诉记者,喜欢“无尽夏”还有一个原因,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她希望自己“伺候”花儿的时间永无止境,却永远怀着夏花绽放般的热情。曾经的大学室友来到基地,看到马欢埋头置身于花海中的忘我神情,不由感叹:“她还是像以前那样对待一花一草细致周到,体贴入微,像是在和花草谈恋爱。”
目前,大圩生产基地已经引进26个绣球花主流品种,在全省园林景观运用中得到广泛推广。香草草莓、万花筒、水晶绒球、魔幻珊瑚、花手鞠……一簇簇美如画的绣球在夏日里尽情绽放。而对于马欢来说,和花草打交道,和土地作伴,早已成为她想要完整保留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艺术。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吴梦君 文/摄
同学!再不好好读书你就种不上地了!
小时候念书念不好,就会常常被念叨:再不好好读就去种地!言下之意就是,种地就是一个人穷途末路的最后退路了,你尽管干啥啥不行,但种地总还是合格的。
当然,首先要说明的是:这种对种地的偏见源于对农业的刻板印象,更是一种社会认知偏差。农,天下之大业也。农业作为国家立国之本,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和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不断建立体系、自我完善,种地正愈发成为一个“技术活儿”。
现代农业是什么样子的呢?举个例子,CCTV-7的《致富经》里有一集,讲一位大学老师回乡创业种西瓜,第一年销售额就四百多万。
这里面有几个要素。一是土地集中使用;二是百万元级别的资金投入;三是西瓜种植专业知识的获取;最后则是销售渠道的开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农”别三日也鸟枪换炮了。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描述农业,真的有点过时了。
过时的“刻板印象”当然不靠谱,但我们也不能简单执着于现在,更要放眼于未来。
农业的未来长什么样呢?华大基因掌门人汪建曾开过一个脑洞:“万物生长不靠太阳,立体农业不靠土壤。”
这大概是说:农业的本质是提供生活必需品,当生物科学、基因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光合作用将是可控的,太阳和土壤可能都不是必需品。
如果站在这样一个宏大的愿景来看待农业,大概就会把脑子里关于“汗滴禾下土”的图像擦掉一些,替换上来一些基因编辑实验室或者是培养皿一类的高级场景。
顺理成章的,要想在新世纪玩转“农业”,什么最重要?人才啊!有朝一日,“农学”可能也会像“人工智能”或者“集成电路”一样熠熠生辉,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最新结晶。所以说:同学!“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再不好好读书,你可能就种不上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