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省定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
绿色的丝瓜、红亮的小番茄、紫色的茄子……寒冷的冬季,位于梅江区西阳镇太平村强惠蔬菜园里却一片缤纷。贫困户王朝莲在蔬菜园上班,看到郁郁葱葱的蔬菜,她开心地笑了:“看这些蔬菜的长势,又是丰收的一季。”太平村蔬菜种植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增收致富。
在梅江区,不仅有太平蔬菜,还有桃坪茶叶、梅塘杨桃、北联枇杷等32个特色扶贫种养项目。近年来,梅江区以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一村一品”农特产品,激活了村民脚下的土地,并通过“线上+线下”模式,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提振了贫困户脱贫的信心。
数据显示,梅江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707户1427人,其中10个省定相对贫困村252户615人。目前,全区10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出列标准,退出率100%;全部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退出率100%。
头雁领航带动 挺起群众脱贫主心骨
“有村民反映路灯坏了,村‘两委’立即前往查看,筹集资金用几天时间就让路灯全部恢复照明。桥护栏被大水冲毁,村‘两委’与党建指导员一起筹集了2万元资金,购买了修复危桥护栏用的钢管材料,修复护栏,排除了村民出行的安全隐患……”谈及西阳镇筀竹村的变化,村民林先生停不下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梅江区各级党组织准确把握抓党建与促脱贫相融互促的关系,围绕按时脱贫、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的目标,全力抓好“三强一补”,即强思想、强堡垒、强队伍、补短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群众交出了一份精彩的脱贫答卷。
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干部,要获得村民的信任,党员干部的形象必须先立起来。筀竹村第一书记罗跃辉告诉记者,自己来到筀竹村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村里的每户村民。他说,这是了解一个村子最快的方式。“通过接触村子里的村民,我能了解到这个村子的风土人情,也为了之后能够顺利开展工作打下基础。”罗跃辉说。
然而,扶贫工作要真正开展起来并不简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位贫困户,只想着怎么花钱,不想着怎么赚钱,劝他通过双手致富,我们花费了将近6个月的时间。”罗跃辉说。
扶贫先扶志。为了改变贫困户的观念,罗跃辉和贫穷较上了劲儿。“在帮助贫困户转变思想的过程中,讲政策、拉家常、严肃警告……什么方法我都尝试过。”罗跃辉说。
经过摸索,罗跃辉总结出了经验:要想扶贫工作开展得顺利,就要从细节入手,帮助贫困户解决生活之中的小问题,不断积累信任。“就像那位贫困户,后来我帮他解决了住房的问题,通过危房改造的政策帮他重新翻新老房子,他看到生活有改善的希望后,思想也慢慢转变,开始外出找活干,现在一个月能拿到3000元。”罗跃辉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让群众更加信任村干部,筀竹村支委班子成员根据个人工作情况,依次进行述职,述职评议情况在党务公开栏、筀竹村微信群进行公布,接受群众监督点评。
“谁做了哪些工作,群众一看就明白了。”筀竹村党支部书记李小龙说。村务事项一件件公开,多年难题一个个化解,村民也过上了好日子。据统计,该村有劳动力贫困户年人均收入从之前的不足3600元,到去年年底已达到了18581元。
扶贫产品推动 “一村一品”项目遍地开花
“这箱120斤,另外一箱113斤……记得做好标记。”上午,在太平村,强惠农业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将刚刚采摘的蔬菜搬上卡车,公司相关负责人阙锴茹告诉笔者,这些都是客户已经下订好的,准备运往珠三角地区。
走进太平村蔬果园,一大片绿色尽收眼底。“我们共集约了120亩土地,交给强惠公司种植蔬果。”太平村党总支书记吴海峰指着眼前的菜地向笔者介绍,“这边是辣椒,那边是番茄,旁边还有苦瓜、丝瓜……”
这片四季都充满生机的菜地,是太平村引以为傲的脱贫法宝。
其实,太平村一直以来就有种植蔬菜的传统,全村共有蔬菜种植面积400多亩。依托地势平坦的优势,种植无公害蔬菜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然而,由于品种单一、种植效率低、农户未占据蔬菜流通主导权等因素的影响,蔬菜价格和销路不尽如人意。
2019年,梅江区利用广州市产业发展引导资金50万元,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梅州市强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大棚蔬菜产业,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打造“一村一品”,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我们现在是乐得鲜(梅江)蔬菜产业园建设项目的实施主体之一。”阙锴茹说,目前村企双方已签订农产品购销协议,建立完善了产供销链条,帮助村民收购农产品,收购环节少了“中间商赚差价”,还惠及了100多位贫困户。据了解,强惠公司上个季度共销售了2.8万公斤的蔬果,其中销往广州这1个城市的就有8千公斤。
强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蔬菜园一年四季都有产出,从这里运出的蔬果,大多销往珠三角、长三角等地,五颜六色的蔬果成了村民的“致富果”。“太平蔬菜”已经成为梅江区一张响亮的扶贫“名片”。
在梅江区,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种养特色。通过大力推动扶贫产业联结带动贫困户工作,实现片区带动、就近就地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集约贫困户的土地的同时吸引周边农民到大棚基地务工。
王朝莲就是其中一位。“王姨勤奋又踏实,而且对蔬菜种植有经验,而且非常好学,在果园的这段日子,她的科技种养水平提高了不少。”吴海峰说,蔬菜业带动了周边村70多户贫困户增收致富,每年光务工就增收3.6万多元。
而今,不仅桃坪茶叶、太平苦瓜、新联稻米、梅塘杨桃、北联枇杷等特色扶贫种养项目遍地开花,还开发了霸王椒、白玉茄子、香芋味南瓜等蔬果扶贫新品种。目前,全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7家、省名牌农产品32个。
电商平台联动 打通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
今年9月,梅州市梅江区扶贫产品(广州)扶贫馆揭牌暨梅州乡村振兴人才引进(广州)服务站授牌仪式在广州市南沙区举行;同月,梅江区消费扶贫馆在城区中心的文化路正式开业,馆内,梅州柚、客都米、嘉应茶、农家菜等具有客家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
“我们是委托专业企业打造的‘线上+线下’购销、加工、仓储、配送服务于一体的扶贫农产品销售平台,实现扶贫农产品统一检测溯源、在线展示、网上交易、线下提货等一站式服务。”梅江区扶贫工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贫困户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农家菜网上销售APP平台将自家小园的菜销往大湾区市场。”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桃坪村贫困户丘许泉种植蔬菜面积约15亩,菜园种植的西红柿、黄瓜、芋头等农家菜每年可实现增收约10万元。通过“点对点收购、O2O配送”模式,让贫困户门口的小园变成自家的致富园。
在线下,绿色天然的扶贫产品也受到市民的欢迎。目前,馆内经组织省扶贫办认定的扶贫产品有108个品种,包括农产品、大米、茶叶、蔬菜、水果等品种。“像沙田柚、杨桃、梅菜、蜂蜜等农副产品,是我们馆内比较受欢迎的。”梅江区消费扶贫馆工作人员刘海桃介绍,开馆至今,线上线下营业额共有100多万元,帮扶(惠及)贫困户群体有600多户。
尤其是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扶贫农产品的滞销风险极高,成为影响脱贫攻坚质量的重大不确定因素。战疫战贫要打赢,作为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大考紧要关头,疫情挑战面前,梅江区委、区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
在疫情期间,各镇(街道)领导班子切实担负起了脱贫攻坚重担,通过直播带货等各种创新模式,大力帮助贫困户解决农产品的滞销问题。
“我们北联村出产的枇杷味道甜美、口感怡人、营养丰富,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今年4月,梅江区、西阳镇相关负责人和当地农户一同上镜,首次试水直播带货,为网友介绍了梅江区脱贫攻坚的法宝——北联枇杷,并推介枇杷蜜饯、枇杷花等农特产品。
在现场,西阳镇政府还与企业就北联乡村振兴项目进行签约。通过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和帮扶长效机制,帮助北联枇杷改良产品包装,建立了农副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内引外联”模式,梅江区有效地提升了农业经济造血功能,提高了山区农业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小康故事
种上致富果摘下贫困帽
在塘青村党支部书记赖冠豪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贫困户赖仁贵的果园。果园里种有30株柚子树,一年可以给赖仁贵一家带来3万元的收入。“这在以前,想到不敢想。”赖仁贵说。
赖仁贵今年55岁,家里一共3口人,家庭重任都压在了他肩头。“帮扶工作未开展以前,我在镇里的公路站当公路养护员,收入以路程来算,一个月到手的收入只有900元。”赖仁贵说。
这900元的工资,既要负担孩子上学的费用,还要承担一家人日常的生活开销。“一年下来存不下什么钱,毫不夸张的说,我的钱包比我的脸还要干净。”赖仁贵打趣道。
2016年,广州市贸促会驻塘青村扶贫工作队来了。赖仁贵家中收入与支出的“平衡”开始被打破,由“拆东墙补西墙”向“双墙补齐”转变。
据了解,自帮扶工作以来,广州市贸促会成立了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建立了干部“一对一帮扶”关系,通过“精确问诊”为贫困户找准穷根,发展蜜柚、沙田柚种植,壮大村集体经济,解决贫困户收入问题,使贫困村由“钱来伸手”变成“自给自足”。
一开始,扶贫工作队给赖仁贵制定的帮扶方案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第一年,扶贫工作队给我送来了70只鸡和5只羊,但我养殖经验不够丰富,鸡和羊都没有卖到好的价格。”赖仁贵说起此事,不无遗憾。
于是,扶贫工作队在第二年马上调整了策略,将发放家禽幼苗改变成发放柚子种植的肥料和农用机器。“首先,他有丰富的柚子种植经验,受制于生产资料缺乏才导致产量不高;村内种植柚子的农户多,柚子不愁销路,可以形成长效的脱贫机制。”塘青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黄河说。
果然,柚子树在赖仁贵的精心呵护下长得又快又好。“我的那30株柚子树,年产量能达到1万斤!”赖仁贵对此颇为自豪。之后,他又想方设法改善种植条件,让柚子产量增加了约5000斤。
“去年一年,我通过入股分红、种植柚子、在村里打工,收入达到7万多元。”赖仁贵可开心了,“孩子现在上学不需要出学费,每年还有生活补贴,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
在农产品产量增加的同时,塘青村还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让外部资源“流”进来,让村内农产品“走”出去。以往,驱车从梅州城区前往塘青村,需经过一条狭长且弯曲的道路,这条路是村子连接外部的交通要道。对于需要经常向外运货物的村民来说很不方便。
“每到柚子成熟的季节,许多柚商便开着货车到村里拉柚子。”塘青村党建指导员梁志雅说。“过去,道路只能允许5吨的货车进村,拉完之后要到村外进行称重,然后再将柚子腾到10吨的货车上,一来二去,运输成本就增加了。”
拓宽道路,成了塘青村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任务。 “新农村建设资金到位,我们便着手开始道路拓宽的工作。”赖冠豪说。2019年,拓宽工程结束。村内的道路变宽了,10吨的货车可进村拉柚子,村民也不用担心会车的问题。村委会还出资在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做了一个地磅,方便果农称重。
2019年年底,赖仁贵与村里21户贫困户一同迈过贫困大关。据统计,塘青村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是刚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时的6倍。
“现在和兄弟一起生活在老屋,希望之后能有机会换个新房子。”赖仁贵对以后的生活越来越有信心。严冬过去了,春天也就不远了。
阅卷人语
“去年,我的儿子从职业高中毕业,在工业园区的一家企业工作,每个月收入约3500元。现在,通过入股分红、饲养,我们家年收入将近10万元,真是越过越有信心。接下来,我还想扩大养殖规模,让家里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梅江区西阳镇筀竹村村民吴志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