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甜甜 文/图
临近年关,是谢晔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2月4日,记者在塬上见到了正在给鸡投食喂水的谢晔。他整理好脚上的雨靴,穿上防水围裙,一手提着玉米麸皮混合而成的鸡食筒,一脚踩进鸡舍,弯腰给投食筒注入鸡食,顺便查找鸡蛋收至桶中。此时,鸡群蜂拥而至,场面极为壮观。
其他时间,谢晔基本都在处理订单。以往,他一周往市区送一趟货,最近几乎每天都送。“前段时间单位团购年猪订单特别大,年猪已经卖完了,现在每天大概要送90多只土鸡。”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多是“鲤鱼跳龙门”式的离农进城,却鲜见“凤还巢”式的返乡归田。和很多人一样,90后的谢晔出去念大学时没想过再做回农民。如今,他却在老家长安区砲里街道谢家岭村养了10年鸡。
大学生返乡当起“新农人”
2013年,土木工程专业的谢晔顺利毕业后,到陕西一家国企做技术员,然而在一次高空施工中,他不小心摔倒受了点小伤。
正是因为这次“小事故”,让谢晔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规划。回老家养伤的日子里,也让谢晔深刻感受到自己喜欢农村,想把根扎在农村,想力所能及为家乡做一些事。
“当时,我记得很清楚,我看了央视的一个栏目叫《致富经》,在那个栏目里,我看到了属于我的商机。”谢晔说,早年父母举家迁至新疆,村里十余亩土地闲置了下来。
“如果我能在这里养鸡,‘鸡生蛋蛋生鸡循环往复致富’该多好。”对于谢晔的想法,父母起先并不同意。他们觉得谢晔读过大学,应该在城市扎根,在农村搞养殖受苦受累不说,生活条件也不好。但是,这些都没有让谢晔动摇。
说干就干,当时,谢晔的启动资金只有1万余元,他只能购买二手简易鸡棚,剩下的钱买鸡苗。“刚开始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谢晔说,自己从来没有学习过任何养殖方面的知识,既然做这件事,他就想把它当作事业。于是,他从零做起,看书学、网上学,甚至坐公交车跑去图书馆查资料学。不论是灾病害防治方面的难题,还是日常养殖注意事项,谢晔通通拿下。
谢晔养殖最多的种类就是芦花鸡,养4个月就能出栏。当时他做活鸡批发,整个养殖场同时圈养过1万多只鸡。规模上来了,谢晔开始加盖鸡舍,并将此前简易鸡棚翻新。他带着记者走进一间鸡舍,鸡舍悬空加盖一米且地面铺设镂空砖,投食筒吃多少下沉多少。这些细节都包含了谢晔的“巧思”。
谢晔说,传统的鸡舍里鸡粪如果不及时处理,地面就会变湿,鸡卧在上面肚子会着凉。“镂空以后就真正做到了‘干湿分离’,悬空盖制则是为了拖拉机铲粪方便,投食筒按量供给,也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