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往期参与者质量很高(有选拔,且有一定难度)。

以上是我一家之言,下面是我咨询了部分小伙伴的看法。

@匡利艳

我看朋友推荐的比较多,朋友平时参加的活动效果 比如T-LAB我是看了之其的朋友圈推荐语,觉得特别喜欢。或者单从举办方看(主办团队还办了什么活动、活动场地)

总结:

1、志趣相投的人可以帮输入一些潜在的好活动选项

2、策划团队是把控活动的关键(可以从理想活动场地找在这里有什么活动组织过,效果怎么样)

@胡文浩

我可能会把“好活动”定义为适合我的活动,在不同时期选择也不同,先明确自己的阶段,然后把活动进行大致分类,学到什么、优质社群、自我解放等等这些。

亲身体验更有说服力,朋友推荐印象分会提高很多。

主观就是目标+产出,侧重活动内容。客观是朋友推荐、活动举办方、推文浏览量、推文质量、推荐平台等等这些因素影响 侧重活动宣传和影响力。

如果从时间线的角度来看,活动宣传和影响力侧重于前期,活动内容侧重于中期体验,活动是否具有后期延伸价值也可以考虑:比如实习内推(T-LAB)、活动迭代二度参与、能写进简历中对求学求职有帮助(海外志愿者、商赛)、优质社群优质学习圈等等。

@孟令琦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搞清楚我们关注的活动领域、主题,其次,我们对于这些关注的活动所聚焦的好的定义是需要去界定的,包括主办方、时间、地点,费用等等。

总结两个关键词,合适,靠谱,即为好。

@洪浩

我觉得自己已经过了参加各种活动的年纪~这个问题的场景还挺广。我预设就是已经知道了很多活动然后怎么去选择?

主要还是看参加活动的目的。然后最重要的还是口碑吧~还有几个标准去看,一个组织方的专业程度,扎根多久;再者现在基本不参加纯免费的项目了,同时也不参加过于商业的活动。

@黄小雁

满足个人需求,无论是思维认知层面的提升,还是对自我认知的加深,还是汲取知识邂逅有趣灵魂,满足参与者的期望和要求,每个活动环节都精心设计无明显漏洞和混乱,真正能够对参与者有启发和帮助,或许可以算得上是一场好的活动,值得付出时间精力金钱去参加的好项目。

甄别方式比较简单粗暴:

一看活动内容设计是否戳我(有些活动为了提高宣传力度会在宣传时绘制客户画像迎合需求,但同时也会为了达到营销效果进行夸张描述,需进行理性判断和验证~)是否真正感兴趣且有意义。

二看口碑和往期活动质量,找朋友问以及翻阅公众号往期回顾后自己判断,判断标准建议兼具感性和理性,不要太过功利失了本心追求的东西,也不要太过理想随性失了烟火气,中庸为妙。

三看性价(机会成本)比、活动主办人主办方背景、合作方、推广平台这些因素。

四看人,有些好的活动是通过层层筛选把一类人聚在一起的,因同类而聚又有活动和组织而发展出较为一致的某些特质,比如坚守本心、比如无问西东、比如改变世界,如果我发现活动参与者/成员/主办人或多或少带有某些我比较欣赏会被吸引的特质,大概率会参加~

@刘春杉

体验感强的(不一定要招募很多人 但是真正关心每位参与者个人感受和变化的) ;2.富有新鲜感的或者说可以提供更多选择的(不只是形式上的新颖) ;3. 伙伴群体的多元 。当我们选择一个活动时,调研好目标群体的想法很重要,除了给出ABC方案选项,开放性的想法也应该欢迎。

@席春媛

1.看活动主题:是否符合自己兴趣;

2.看参加活动的人学历、背景、领域、title;

3.看嘉宾阵容;

4.看是否有社会意义、影响力;

参加活动多了,就会发现有重合的朋友,信得过的朋友如果给了差评,那这个活动就没有任何参加的必要。

@谢雅丽

先下个定义叭,什么是好。

然后文案设计、筛选标准、面向群众、合作组织、往期活动、后期处理等等

@张炜华

我主要靠这两个,自我获取(渠道积累:优质公众号、网站)+外部推荐(优质人际资源推荐)。当然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识别项目的好坏,或者说是否适合自己?这因人而异了,取决于每个人的自我辨别能力。

而自我辨别能力的高低区别在三个方面:

1、对自己清晰的定位。

2、在定位基础上精准整合资讯(自我获取及外部推荐)。

3、多找多看多问。

永远记住:脸皮厚吃个够,脸皮薄吃不着。爱探索的孩子永远在仰望天空!

@Max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