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肥是用绿色植物体作肥料,以人工栽培的绿色植物,在经过一定生长期之后,将其嫩茎绿叶切断经过沤制施入田间或用犁耕翻到土壤里,经微生物的作用腐解后,起到培肥地力,改良土壤。
并给农作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达到提高产量的一切绿色植物体,统称为绿肥。
绿肥是有机肥料,也是完全肥料。绿肥是自力更生,多快好省地开辟肥源的有效途径。利用绿肥投资少、收益大、省劳力,是降低农业成本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
很多绿肥又是家畜的优质饲草、饲料,发展绿肥可促进畜牧业的发展,确保农、牧业双丰收。
我们都知道,菌草是目前我国已知亩产量及种植面积较大的牧草品种。但你可能还不知道,菌草既是牧草,也是一种绿肥作物,其固氮能力强,利用效率高,在植株腐解时可以大量激发土壤氮素,促进土壤熟化,增强地力。
加上其适口性好、营养丰富并且各种禽畜都喜食。因此,发展菌草作为绿肥作物的生产既可增加养分又可覆盖地面、固沙护坡、防止水土流失,是不可多得的牧草与绿肥兼用型作物。
充分认识
绿肥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要充分认识到大种绿肥发展草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拓展农业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最根本的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要充分认识绿肥不仅可以作为优质肥料,而且可以作为优质饲料饲养畜禽,还可以经过加工,作为商品出售,增加农民收入。要把绿肥的利用从过去单纯以肥料为主转移到综合利用上来,转移到作为优质饲草饲料为主上来;
(3)要充分认识我国在发展绿肥生产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要充分利用我国秋冬季节的光、热、水、土资源,特别要利用冬闲田土、烤烟地和退耕还林的陡坡耕地加快发展绿肥生产步伐,促进绿肥综合利用;
(4)要充分认识随着国际国内市场对天然饲草饲料需求的增加为我国加快发展绿肥饲料加工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绿肥是中国传统的重要有机肥料
种植菌草作为绿肥有如下好处
01:易生长,产量高
菌草适应性强,易栽培,农田、荒地、沙漠均可种植。鲜草产量高,一般年亩产量在北方可达20吨以上,南方年亩产量为32吨;
02:质量高,肥效好
菌草作为绿肥作物其有机质丰富,含有氮、磷、钾和多种微量元素等养分,它分解快,肥效迅速,一般含1公斤氮素的绿肥时,可增产稻谷、小麦9~10公斤。
若一亩菌草亩产鲜绿肥以8000公斤计算,就等于增加有机质600多公斤,硫酸铵200公斤,可供出氮素50.4公斤,磷素10.4公斤,钾素40公斤,相当于109.7公斤尿素,48公斤过磷酸钙和80公斤硫酸钾;
03:改良土壤,防止水土冲刷
由于菌草作为绿肥含有大量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和供肥能力;菌草有茂盛的茎叶覆盖地面,能防止或减少水、土、肥的流失。
种植菌草作为绿肥既可以改善土壤质地,提高耕地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又能调节调减田间病虫草构成和基数。减轻病虫草害发生危害,减少农药使用,进而改善农田及周边生态环境,提高后茬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提质增效。
04:投资少,成本低
菌草作为绿肥只需种苗和水,就地种植,就地施用,节省人工和运输力,比化肥成本低。
05:综合利用,效益大
菌草作为绿肥还可作饲料喂牲畜,发展畜牧业而畜粪可肥田,互相促进。菌草还可作沼气原料,解决部分能源,沼气池肥也是很好的有机肥和液体肥。所以,发展菌草作为绿肥能够促进农业全面发展。
在我国春地弃置、闲置现象越来越普遍的今天,提倡种植绿肥作物,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走农牧有机结合、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之路十分必要。
在秋冬闲置土地上种植绿肥作物菌草,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的生态条件,做到优势互补。无论在提升地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还是提高绿肥综合利用率,都能极大限度地发挥菌草作为绿肥作物生产的整体效益,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夺取来年农作物及后茬作物高产奠定基础。
遭五谷除名,被茭白排挤,一斤40元也不爱种植,这米不香了?
随着农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饮食习惯变化,很多以前曾占据重要饮食地位的食材,如今已被边缘化,就像五谷包含稻(水稻)、黍(黄米)、稷(小米)、麦(小麦)、菽(豆类),如今还被当主食的也就水稻和小麦,豆类更多的是被当成杂粮。而其实最早的主食并不只有五谷,而是“六谷”,在《周礼·天官》、《礼记·内则》等3000年前的周代典籍中已有记载,第六种名为菰,即菰米。
菰米的食用历史从周代一直延续到了宋朝,前后也有接近2千年的历史,在主食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得到很多文人墨客的赞赏。在唐朝时期还被广泛的种植,并且很多中药材著作中将其列为药用,如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以及更早的《神农本草经》。可见菰米在古代的用途广泛,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但是菰米作为“六谷”的历史只维系到了宋朝,之后就遭遇除名,仅剩如今流传的“五谷”。
其实菰米遭到除名并非是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而是它变少了。因为到了宋朝,菰身上出现了一种黑穗菌的寄生真菌,之后便不再生长出菰米。随着越来越多的菰出现这种状况,当时又没有比较有效的防治方法,使得菰米产量明显减少,人们也就慢慢的习惯了不再食用菰米。不过黑穗菌的寄生,却给菰带来了新的生长形态,也就是使得菰的茎部变得粗大肥嫩,与竹笋相似,被人们称作茭白(又名菰笋、高笋、茭瓜等),成了一种美味蔬菜。不过至今也只有我国和越南有食用茭白的习惯,其他国家都把它当作饲料。
由于菰长出的茭白被发掘成蔬菜后,人们慢慢地接受并食用,菰米就渐渐的被遗忘,更多的农民种植菰不再是为了得到菰米,而是为了收获茭白。而且茭白的产量更高,采摘更加容易,也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因此菰的种植数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菰米深受茭白的排挤,并被逐步放弃。时至今日,在我们拿刀切开茭白的时候,还能看到它白色的嫩茎中,会有黑色的斑点出现,也就是它被黑穗菌寄生的表现,可以正常食用。
如今在国内已经很少有人会种植菰米了,这也导致了菰米的数量稀缺,并且物以稀为贵,菰米本身又具有不俗的营养价值,在市场上的卖价不菲,一斤卖到40元左右,大多也依靠从国外进口,以加拿大和美国为主。其实一斤40元的价格并不低,在众多大米品种中也算是佼佼者了,更何况与一斤几元的茭白相比,但似乎农民根本提不起兴趣,不爱种植。难道是它不香了?
这主要由于菰米本身的产量很低,加上是生长在水中,采收是十分有难度的。而国内对菰米的需求并不高,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菰米这样一种食物,因此销量是十分有限的,如今更多的是依靠电商进行销售,线下市场十分少见。
大力发展高端蔬菜种植 争做脱贫致富的“排头兵”
12月5日下午,在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七星镇七星村,一位来自上海的蔬菜批发商,从农户常明东的生菜大棚一次性运走了5卡车生菜。
“我们村种植的2800亩生菜,味甜、水大、干净,作为高端蔬菜直接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七星村村支书常明春说。
七星村,海拔近2000米。这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达300余天,清澈见底的马龙河与牛栏江绕村而流,是蔬菜种植的“风水宝地”。
千百年来,一代代七星村村民靠种植低产的水稻、玉米和烤烟为生。201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2800元,被列为重点帮扶的贫困村。
“为了避免产业项目盲目上马而失败,2015年,我们警备区刚结对帮扶七星村,就围绕产销一体化深入调研论证。”昆明警备区政委张海泉说。
在七星村村民的印象里,那一段时间,身着迷彩、满脚是泥的军官,经常带着村里和镇上干部,以及农业专家进田地、访农户、看水源、询产量。
“七星村周围数十公里无工厂,土地无污染,可利用当地山清水秀、阳光充足的条件,大力发展高端蔬菜种植。”经充分调研、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后,昆明警备区帮助七星村把蔬菜种植作为核心产业。
为了精准确定种植蔬菜品种,昆明警备区派出调研小组,赴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了解菜市行情。得知这些城市的欧式餐厅、快餐店、火锅店、烧烤店对高端生菜需求量大而持续大规模供给不足的信息后,警备区决定引导七星村规模种植生菜。
2015年夏,昆明警备区协调当地一家大型农企到七星村投资建棚,当年就试种500亩生菜。一个月后,七星村的生菜以每亩4吨的量丰产。年底,村里大规模招商引资扩大生菜种植规模,吸引了20余家蔬菜种植大户。
因温度高、环境好,七星村每年可种植5季生菜。最快一季,生长期仅有30天。
“村民以每亩2000元的价格将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再以每天百元的薪资入园打工,有的村民一年仅入园劳务收入就近3万元。”七星村村委会主任李建能介绍,2019年底,七星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68万元。
如今的七星村,已成为生菜生产大村。丰产季,每天都有数十台卡车来田间地头收购。
持续5年的帮扶,也激发了村民主动致富的内在动力,村民不再满足于将自家土地流转出去后到园区打工。2019年底,看到种植生菜的巨大利润后,菜农常明东从种植大户手中流转了30亩地试种,当年就喜获丰收。常明东打算,待首轮土地流转合同到期后,组织已掌握种植技能的村民自行发展生菜种植。
“今后,我们将科学引导所属的千余民兵积极发展产销两旺的产业,争做脱贫致富的‘排头兵’。”寻甸县人武部政委方振宇说。
“我们一方面要激发群众致富的内在动力,一方面还要帮他们切实解决好生产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近期,昆明警备区司令员任兴格调研七星村扶贫工作,了解到生菜种植户生产旺季无法保鲜以致菜价起伏的情况后,决定协调地方相关部门在七星村投资筹建一座大型冷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