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推进智慧教育发展,加强智慧教育优秀案例传播和经验分享,在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指导下,“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秘书处联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华中、西北)开展了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经过申报或推荐、撰写培训、修改、专家遴选、公示等环节,共确定123个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其中区域建设类30个、学校实践类77个、解决方案类8个、研究成果类8个(详见:)。

本期为您带来区域建设类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基于“政企校研”协同的“智慧学校”建设应用实践。

基于“政企校研”协同的“智慧学校”建设应用实践

摘 要:该案例以蚌埠市“智慧学校”建设应用为例,基于蚌埠市“政企校研”协同实践经验,阐述了“政企校研”各方在协作过程中的定位及协同机制,总结了蚌埠市在“智慧学校”建设应用过程中的典型做法与成效,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建设效果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政企校研协同;智慧学校

作 者:段元丽,唐巍,谢惠萍(蚌埠市教育局)

一、蚌埠市“智慧学校”的建设背景

2019年,蚌埠市通过“市级统筹、企业代建、分级付款、创新应用”的方式,落地市级统筹推进的智慧学校建设项目,一次性完成覆盖全市三县六区共800多所学校的智慧学校建设工作。蚌埠市智慧学校建设项目作为提升全市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民生项目,包括两大工程,一是主要围绕安徽省教育厅智慧学校的六大建设维度(包括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文化、智慧生活、基础环境)建设的“智慧学校建设工程”;二是在智慧学校建设工程的基础上,实施“因材施教提升工程”。

基于蚌埠市智慧学校建设基础,2020年7月蚌埠市成功入选国家级“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2021年2月蚌埠市成功入选2020年度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名单。2021年9月,蚌埠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地区名单。

不同于传统的建设应用思路,蚌埠市“智慧学校”建设应用采用了“总集成、总服务”的新机制,建立起基于“政企校研”协同的合作机制,形成合力,通过教研引领、政府监管、学校实践,企业服务的形式,解决“智慧学校”建设应用过程中的难题,推动“智慧学校”的深度应用。

二、蚌埠市“政企校研”协同的模式探索

围绕蚌埠市“智慧学校”建设过程中的统筹协调实施、培训体系建立、教学模式推广、常态应用落地、管理机制建设等重点课题,蚌埠市教育局采用边建设、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的工作思路,逐步摸索出一条“政企校研”协同推进“智慧学校”建设应用的路径。

(一)蚌埠市“政企校研”协同的模式概述

蚌埠市“政企校研”协同的模式,就是在“智慧学校”应用推进过程中,按照“项目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的优势,明确各自分工和职能,制定工作推进方案和管理考核机制。围绕智慧学校建设应用,形成一整套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打造一支卓越的教师队伍,凝练总结形成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并全面推广应用,破解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难题。

1.研先行:教研引领方向

教研先行,引领方向。借助研究机构,通过研究国家政策,分析蚌埠市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蚌埠市“智慧学校”建设应用的行动计划,明确发展方向、建设模式和研究课题。持续跟进整体建设的进程及实践的成效,修正工作方案和计划,研究各项业务在具体教学场景中的应用规律,制定应用规范和指南,以研促用,以用促研,形成良性的互动。

2.校实践:学校实践总结

蚌埠市通过样板校、基地校、实验校的遴选和建设,形成了一批先进典型,树立应用标杆。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和实际特点,积极探索应用方向,通过与研究机构的工作指导组结对,利用网络教研系统,定期召开研讨会议,针对实践的问题开展专门研讨,确保能够及时总结提炼经验,推广应用。

3.企保障:企业技术保障

从解决实际教育问题出发,当好建设者和服务者是企业的定位。企业需要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构建高质量的支撑体系,蚌埠市智慧学校建设在招标采购时就明确了服务内容,周期为60个月,在各个学校派驻服务人员,确保在应用培训、设备维修、产品优化等方面有保障和支撑。

4.政统筹:政府统筹协调

政府在智慧学校建设中发挥着领导监督、协调统筹、资源调度的作用,需要制定服务监管制度和标准体系,审视落地实施效果,保障教育服务能得到及时维护。蚌埠市成立了由教育局、学校、企业等共同组成的“智慧学校建设项目办”,建立“线上周调度、面上月调度、重点节点再调度”的管理调度机制。

(二)蚌埠市“政企校研”协同的价值

纵观教育信息化40年变革,其发展经历前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1.0和教育信息化2.0三个阶段,“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一种模式能否推广实施,归根结底,还是要能够在教学应用中体现其价值。

1.有利于资源的共建共享

“政企校研”协同实现了参与主体多元化,能够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数据资源库的“五统一”,最大化发挥各自优势,同时可以规避部门之间的阻隔带来的资源协调不畅和重复性建设、低效率建设等问题,结合各区域、各学校的特点,针对性进行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大大提升了效率,改善了建设效果。

2.有利于应用的深入推进

蚌埠市按照任务清单将各项工作纳入对各单位负责人的绩效考评之中,对考核优秀的部门、县区及学校进行表彰激励,以督导促应用。采取专项督导和经常性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随机走访、推门听课,提高巡查督导的效率和精准性。通过数据统计汇集,形成周报、月报制度,及时反馈,有利于深入推进智慧学校的应用。

3.有利于教学的模式创新

蚌埠市制定了《中小学智慧课堂教学评价规范》,包括一个教学设计方案评价指标体系、一个教学全流程评价指标体系、一个评价结果分析框架和一个数据处理工具,推动“以评促教、以评促用、以评促建”。在蚌埠市小学、初中、高中“数据驱动因材施教”优质课比赛活动和“建功珠城蚌埠市青年教师智慧课堂教学竞赛市级总決赛”中实施应用,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4.有利于教师的队伍建设

蚌埠市在智慧学校建设应用过程中,形成了分层分级、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师研训模式,协同学校、教师、企业、教研、电教等部门力量,确保培训工作运行顺畅,高效推进。分层分类,打造培训体系,构建上下协同、横向贯通的中长期培训计划。沉淀优秀成果、优质教学和培训资源,形成经验分享机制,经过系统化的培训和队伍建设,教师的信息素养显著提升。

(三)蚌埠市“政企校研”协同过程中的典型做法

在2020-2021学年度,安徽省电教馆对全省智慧课堂数据应用数据监管统计显示,蚌埠市智慧课堂应用数据全省排名第一。总结蚌埠市“智慧学校”建设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成立蚌埠市智慧学校建设项目办

蚌埠市智慧学校建设项目办下设项目协调组、项目审计组、项目验收组、项目培训组、项目应用组、技术支持组。每组对应的牵头科室及各县区相关部门抽调重点负责同志专职到市教育局项目办办公,统一负责项目的管理、建设、实施、培训、应用等各项工作。具体组织架构见图1:

大数据优质经验案例_案例成功经验_典型案例经验分享

图1 蚌埠市智慧学校建设项目办组织架构

2.成立专家委员会,建设智慧教育研究院

聘请包括北京大学汪琼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等在内的8位知名专家为委员会成员,为蚌埠市智慧教育发展提供专家咨询与指导意见,制定符合蚌埠市市情的教育信息化规划。依托江淮智慧教育研究院,打造产学研一体、政企校协同的模式,提供指导支持、技术支持和服务支持。

3.构建“一目标、两工程、三阶段、四环节”的培训体系

以全面深化应用为目标,按角色、按层级、分阶段制定培训计划。第一阶段,智慧学校基础培训,快速覆盖,全面推动,按照培训计划跟进进度和应用需求,入局入校培训,快速普及。第二阶段,学科应用提升培训,以江淮智慧教育研究院、样板校、基地校为依托,重点提升,深度应用。第三阶段,专项专题高阶培训,开设专题培训班,按专题组织教师、教研员参加培训,常态化开展。构建涵盖管理、应用、教研、运维四大环节、面向不用角色的培训体系。截止到2022年4月,分层分类开展学校校长(首席信息官CIO)的管理培训、学科教师的应用培训、教研员的教研培训、信息管理员的运维保障培训共计1487场,覆盖教师33320余人次,其中乡村教师10190人次。

4.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素养提升

建设智慧研修书院。实现教师研、训、学、管、测一体化,解决传统教师培训开课难、考核难、验证难的问题。利用智慧研修书院,2021年累计开展中职、中小学见习教师线上培训33场。推动沪苏浙皖教研一体化,并将信息化手段贯穿教师“四赛”(赛上课、赛命题、赛解题、赛成绩)研修活动全部环节,将人工智能口语评测系统引入英语教师口语能力测试,采用人机对话,机器自动评分的方式实现对全市参赛英语教师的测评考核。开展“智慧课堂达人培训”,2021年,全市共开展134场达人培训活动,共3826名教师参与培训,其中1062人获“智慧教学之星”荣誉称号。

5.举办蚌埠市全学段优质课比赛,智慧课堂抽样赛

联合高校专家,制定中小学智慧课堂教学评价规范。2021年,在全市开展覆盖小初高三个学段的优质课比赛,通过三县六区层层选拔,其中小学67名教师;初中127名教师,高中112名教师参赛参加总决赛。通过优质课比赛,沉淀出一批优质课程,供指导专家进行研究分析,形成各学段的教学模式。2022年,在全市实施智慧课堂教学抽样比赛,每周随机从三县、六区、局属学校三个学段共抽取18名教师参赛,历时九周,涉及中小学23个学科,极大地促进了智慧课堂的应用。

6.遴选实验校、基地校、样板校,深度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及应用课题研究

累计完成90所智慧学校建设样板校、基地校的遴选与建设,12所实验校的遴选与建设。依托西北师范大学专家团队,深度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应用课题研究,教育部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蔡可,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郭炯,讯飞教育技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刘邦奇亲自为骨干教师授课,围绕12个研究课题,共成立6个课题指导小组,由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团队组成专家指导组入校辅导。

7.全市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展示周活动,以研促用

蚌埠市教育局在全市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展示周活动,全面展现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新型教学与教研模式,蚌埠一中将网络教研融入展示周活动,全市三县六区教师共同参与交流研讨。自智慧学校建设以来,截止到2022年4月,已开展省市级、区县级、校级教研活动758场,其中公开课活动315场,研讨会活动124场,观摩会67场,学科教研活动77场,赛课活动81场,其他教研活动50场。

8.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治理

通过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治理,建设智能督导系统,涵盖督导指标体系管理系统、综合督导任务管理、学校填报系统、专家评审系统、督导过程监管系统和督导结果与档案系统,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督导中的监督、检查、评估工作中的价值。开发数据洞察系统,有效监测过程性数据,利用大数据探索“德智体美劳”综合评价,提高“五育”并举评价的系统性、及时性、科学性。出台《蚌埠市智慧教育平台数据接入规范》。

9.数据驱动、因材施教,大数据服务中心高中全覆盖

蚌埠市教育局在所有高中学校建设完成“因材施教大数据服务中心”。大数据服务中心的运行,实现了以经验驱动向以数据驱动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以蚌埠二中为例,通过采集日常教学过程中的作业、测练等数据,智能扫描、云端阅卷、智慧批改,生成学情报告,可以指引老师“精准教”、“高效研”;基于学业数据的分析,构建学生个人画像,精准推送优质资源,定制专属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帮助学生少做题、做好题、做对题,告别题海战术,助力学生“个性学”,实现减负增效。

10.围绕新型教与学模式,形成典型案例分享机制

为解决优质资源结构性短缺、组织形式分散、共享应用受限等问题,开展蚌埠市智慧学校建设应用案例征集活动和蚌埠市“三个课堂”课例评选活动。通过教师提报、区域筛选、市级表彰等形式,累计收集应用案例2000多份并汇聚成册。针对优秀案例,蚌埠市教育局专门召开表彰会议,颁发证书,给予奖励,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为教学模式的推广和教师自主研修、专业发展等提供支持,形成数据驱动因材施教典型案例分享机制。

三、蚌埠市“智慧学校”建设应用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资金保障

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加强软硬件水平建设,应用及运维保障,实现对网络基础资源、物联网设备、应用信息系统、网络信息安全进行统一监控、分级管理、上下协同,通过政策和资金的双重保障,确保工作有序落实。

(二)强化监督评价

严格执行各项管理政策制度,落实各区县领导负责制,强化校长“一把手”责任制,充分发挥学校CIO工作职能,确保各项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加强过程管控,推进督导评估机制,建立可持续性评估的监测评估机制,加强工作过程动态管理,全面提升蚌埠市智慧教育建设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三)加大培训推广

推进智慧教育应用系统在区域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应用,确保智慧教学的工具应用到课堂上,制定详细的推进计划,按照计划进行。在培训的每个阶段注意挖掘、培养各个学校的种子教师。让种子教师带动使用,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充分发挥种子教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从而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智慧教学新常态。

四、结语

蚌埠市教育局将实验区和示范区“双区”建设和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作为重点工作,贯穿全市十四五教育工作的全过程。通过示范区建设,推动全市教育走向现代化;通过实验区建设,推动教学工作走向智能化;通过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卓越的教师队伍。下一步,市教育局将以“双区一点”建设为战略支点,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建设卓越教师队伍;以教育数据为核心要素,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健全智慧评价体系,赋能教育治理,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推进教育优质均衡。通过规模化因材施教,系统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努力拼搏开拓创新,向全国教育强市奋进。

10.

11.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