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资料图

在云南省龙陵县龙山镇河头村,老实憨厚的中年农民黄国忠,凭着一股韧劲痴迷于养蜂,经过30余年的不懈探索,成功破译了人工驯养胡蜂的“密码”。2013年,他成立了龙陵县黄氏胡蜂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和胡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把驯养胡蜂的事业做大了。

2015年,龙陵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提出努力将胡蜂养殖打造成一个丰富林下生态、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促进龙陵经济发展。

闲着都能赚钱的“懒庄稼”,让农民收入翻了番

来到龙山镇河头村及周边的一些村庄,可见一包包“篮球”大小的蜂巢参差错落地挂在树林中,一群群胡蜂在林中飞舞觅食。黄国忠说:“人工驯养胡蜂是个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很适合山区农民发展,农户只要掌握基本技术、拥有山林资源就能有稳定收入。”

家住龙山镇河头村龙塘寨小组的村民段朝应,2015年在自家老宅盖起两座新房,庭院宽敞明亮,家电配套齐全。段朝应说,自家盖房用的11万元资金里,一半都是胡蜂养殖带来的收益。

2013年以前,段朝应家只有两个劳动力,没有任何产业,平时靠种植庄稼和零散打工补贴家用,年收入仅1万多元。当年7月,段朝应加入了胡蜂养殖合作社,靠着免费赠送的32窝胡蜂种,10月便收入2万多元。他说,以前种庄稼都是靠天吃饭,收成不稳定不说,劳动力投入还大,而发展胡蜂对劳动力投入和养殖环境要求都不高。既不影响农活,经济效益还明显,是“闲着”都能赚钱的“懒庄稼”,自家的年均收入比之前翻了一番。

像段朝应一样靠着参与胡蜂养殖,实现年均收入翻番的农户,如今在河头村已有360多家。2013年起,黄国忠的公司向周边60户贫困群众免费提供蜂种,带动村民养蜂增收。据统计,仅2015年就为贫困群众免费提供蜂种4500窝,充分利用群众闲置的山林地进行养殖,并实行免费上门技术培训指导和统一价格收购,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真正实现了低成本投入,高收益回报。

同时,黄氏胡蜂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还招收当地贫困群众进厂务工,每人每天按业绩发放70元~100元工资,为解决富余劳动力安置,增加群众收入探索了一条新路。

养蜂收入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新鲜“血液”,也助“空壳村”摘帽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

河头村田头下社的段国林之前尝试过胡蜂养殖,由于养殖经验不足,规模一直发展不起来。2013年,黄国忠的胡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后,段国林便加入了合作社,靠着养殖18窝胡蜂,每年有了7000多元的收益。日常生活勉强维持,但一旦遇到突发情况,段国林家的生计就陷入困境。得知这一情况后,黄氏胡蜂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对他实行了“提前支付”。段国林急需用钱时,可以先到公司预支一部分费用,这部分费用在第二年的养蜂收成里扣除。

黄国忠说,帮扶群众致富,不仅要靠产业带动,也要帮助他们解决好生活困难,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地参与到胡蜂养殖产业上来。2013年~2015年,该公司共为240多户群众提前预支款项达18万元,有效解决了部分贫困养殖户的生活困难。

参与养蜂不仅帮助当地贫困群众增收,还为促进其他产业发展注入了“血液”。河头村婆窝寨小组村民许庆会说,在没参与胡蜂养殖前,自己从银行贷款4.5万元种植了几亩石斛地,收入只能满足于日常开销和解决贷款利息。2013年他加入胡蜂养殖合作社后,每年收入都达到了1.6万元。靠着这笔收入,不仅提前还清了贷款,还把富余的钱投入到发展石斛产业上。今年他决定申请增加蜂种,实现两个产业都赚钱。

河头村地处龙山镇西部,多年来一直是个集体经济无收入的“空壳村”。解决村级经济实力薄弱这一瓶颈问题迫在眉睫。黄氏公司在村“两委”协调帮助发展胡蜂养殖产业时,按照群众每发展养殖一窝奖补30元的标准,发展村里的集体经济。仅2015年,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便达到了6.6万元,顺利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