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丰收的田野是最美的画卷,就像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唱的那样,“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
又是一年丰收时,好“丰”景不仅赏心悦目,也让农民越来越有获得感。今年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落实好一项项助农措施,办好一件件惠农实事,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让广大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更上一层楼……他们,奔波在希望的田野上,用辛勤的汗水与飘香的果实喜迎二十大,共祝祖国好。
一片茶田,成为乡村振兴发力点
“溧阳市竹箦镇水西村,作为新四军江苏抗战的发源地,通过一代代老百姓的建设,已经成为‘革命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红色旅游胜地……”国庆节前,溧阳市第一书记直播探村系列活动——“红色研学之路”专场直播走进水西村党群服务中心。直播间里,省农业农村厅驻水西村第一书记王燕正在卖力吆喝,水西村翠柏茶叶、国防园冬夏令营套票、苏陕对口帮扶系列产品收到5万观众点赞下单。
“这次直播不仅把我们的农副产品卖了出去,更把一批外来打卡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等红色景点的游客提前‘预定’进来。”王燕说,去年3月,水西村被中组部确定为“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正着力打造“长三角红色研学第一村”。“我们以文旅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打造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红色特色景点,推进‘红色研学之路’党建项目。”王燕说。
虽然水西村拥有良好的地理生态优势,但村集体经济收入并不乐观,村里面临产业结构单一的现实难题。如何整合现有资源,发展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以红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去年10月底驻村以来,王燕一直在思考。
通过深入走访调研,王燕发现,水西村盛产茶叶,但由于茶农们经营分散,且规模大小不一,独自种植生产加工茶叶,致使水西村集体没有自己的品牌,经营销售很难扩大规模。
在王燕的组织下,水西村引入“村委+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水西茶叶专业合作社,注册“水西村”商标,利用水西茶场的特色优势带动大家共同致富。截至9月底,全村种植茶叶面积近800亩,其中水西茶场面积450亩,年销售额300万元,特色茶叶品牌“水西翠柏”“水西白茶”销量喜人。
“明年我们打算结合红色文旅,打造‘水西红茶’,并积极争取后方单位的技术支持,早日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为‘水西红茶’的推广和销售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王燕摩拳擦掌。
乡村振兴没有捷径,唯有实干。王燕走遍水西19个自然村发现,许多自然村的基础设施破旧,尤其是灌溉排涝水泵老化,土渠灌溉的生产方式依然普遍。对此,王燕积极与农业农村部门对接,计划确定1000亩改造面积,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目前已立项入库,预计明年实施完成。
曾经的水西村如村民所编的顺口溜“村庄环境没整治,空房危房到处是;村前屋后是垃圾,苍蝇蚊子到处飞。”随着村庄治理改进、河塘清淤、农田长膜回收、厕所革命、沟渠道路改造等整治工作不断推进,水西村自然生态得到良好保护,村民生活品质持续改善。
王燕说,水西村将进一步推进“红色产业”带动“绿色经济”快速发展,努力打造保护最好、活化最优、挖掘最深的红色水西品牌。
一节荷藕,连起乡亲致富路
“水上摘莲青的的,泥中采藕白纤纤。”当下荷藕新鲜脆嫩,正值上市季。10月3日上午11点,宝应县射阳湖镇风车头村的一处藕塘中,穿着橡胶防水服的采藕工人正忙着将一节节荷藕从藕塘里淘出,装在扁平的塑料筐里;藕塘边上,工人将成堆鲜藕推向岸边。
岸上,风车头村荷藕种植大户仲跻海与打藕工人将鲜藕从藕筐取出称重,接着去掉藕节两端,再封装送往岸边货车。当天最高气温达37摄氏度,仲跻海与工人们满头大汗。
“今年是个丰收年,你看这藕又大又粗又鲜,亩产值预计6000多元。每天早晨7点前,我与藕行联系好今天大概的运货量,接着带工人采藕运藕。最近每天有七八支采藕队伍负责采收。”仲跻海说,部分需求量大的客商直接到田头收藕,当天共约定5辆车前来。顺着他所指的方向望去,来自外地的客商车辆早已在岸边等候。
仲跻海今年58岁,是土生土长的风车头村人。自他记事起,风车头村便有人在生产队负责种植荷藕,后来随着分田到户,当地藕塘面积不断扩大。仲跻海从跟随父亲种藕,到自己外出销藕,再到回乡创业种藕,与藕打交道已有30余年,如今承包种植面积达1200亩。
凭借早些年销藕的人脉,加上自己多方跑动联络,仲跻海成为远近闻名的“荷藕经纪人”。2005年,随着村里成立射阳湖镇风车头荷藕营销专业合作社,仲跻海担任8号藕行负责人。他对种植进一步严格把关:统一安排种植面积、统一选择优良品种,用科学种植确保增产、提质、增收,同时整合客户信息,带领村民进一步扩大销路。“风车头村种藕面积大,村里就有自己的藕行。这相当于一个批发市场,全县乃至里下河地区的荷藕种植户都会来这里销售。”
随着荷藕种植面积扩大,风车头村将产业触角延伸至加工环节,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仲跻海也建起了自己的粗加工厂房。“现在我们村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大的藕节上市场直接销售,小的可以到半成品加工厂做成腌制藕,销往全国。”
近些年,铺开荷藕创业版图的同时,仲跻海不断带动周边村民致富。创业方面,他带动周边荷藕种植面积达2万亩,每年经他藕行销售的荷藕过亿斤。他的藕塘每天用工180多人,覆盖采藕、打藕、运藕、刨藕等多个工序,均为风车头村村民。“手脚麻利的话,采藕一天能有四五百块钱,打藕一天能有两三百块钱。藕一般7月中旬上市,到次年5月中旬结束,其他时间工人会给塘里施肥,也不会失业。我们今年是7月2号开业,预计到明年5月10号结束。”仲跻海擦了把汗说。
由于“三带两助”作用明显,仲跻海于2020年6月被授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称号。未来,他计划进一步扩大藕塘种植面积,并引进深加工环节,带领附近乡亲进一步发展荷藕产业。“只要肯干,农村同样大有可为。荷藕产业目前是风车头村的特色产业,我们得好好抓住这个致富机会。”
一个香包,撑起乡村旅游产业
绘画、裁布、刺绣图案、下板型、填充草药、缝制、装饰……徐州潘安湖街道马庄村的香包文化大院,手艺人在国庆假期依然忙碌。经过十几道繁琐工序,一个个精美的香包“新鲜出炉”。
“新乡土,新时代,马庄特色不能改,文化强村是方向,乡村振兴谋发展……”在村里,快板《马庄香包真红火》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节目。如今,全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板村、示范村已成为村里人的共同目标,这个期许同样也被记刻在第一书记石康的心头。
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去年10月,石康等来自94家省直单位的100名第五批省派驻村第一书记,奔赴乡村振兴一线。
从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转岗”,初到马庄,石康深知对于这样一个名气大、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庄,必须“既融得进、又干得好”,他把工作重心放在帮助建强组织、推进强村富民、优化乡村治理、服务农民群众上。
在田间地头和种粮村民聊庄稼长势,在困难群体家中问需求用度,在规划、产业研讨会上和村“两委”班子探讨如何规避风险同时获得最大成效……近一年来,马庄的田野上处处留下石康的脚印。石康努力发挥后方单位资源优势,协调属地政府资金支持推动正旺自然村人居环境整治,依托徐州市农商行对全村开展整村授信工作,为有需要的400多户村民提供总额度3093万元的信用贷款,并邀请银行专业人士在全村宣讲普及有关政策和产品,推进普惠金融到村入户。
昔日采煤塌陷区嬗变为美丽潘安湖,临湖而居的马庄人,吃上了乡村旅游“饭”,一个小香包更是撑起了全村的大产业。“香包不仅贡献70%以上的村集体收入,也解决了全村近300人的就业。然而,近年来受到疫情影响,香包线下销售收入明显下滑。”石康坦言,只有补上线上销售短板,实现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才能行稳致远。“和村干部们的想法碰撞以后,经过村党委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可以把直播带货作为突破点。”
针对起步阶段缺信心、缺人才、缺经验、缺设备等困难,石康与村党委一起制定了一个“三步走”方案:积攒直播经验、培养村里自己的直播团队、实现可持续性独立直播。“过去几个月,借助省联合社信用社‘e路有我’平台,我们先后进行过两次直播带货,在2小时累计销售香包12万元,这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紧接着,我们从村里精心挑选出4名年轻人组成团队,聘请市场专业机构按照‘学习—实战—再学习’三个阶段进行全面培训。目前,我们正在打造一个契合香包文化主题的直播间,预计国庆假期后,就能投入使用、实现独立直播。”
“之前也有人认为香包不是生活必需品,对其市场前景和直播带货这种线上发展模式都心存疑虑。但我总觉得,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不躺平、敢尝试,才有成功的机会。”石康说,到村里以后,真切感受到“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这片田野上,我感到很有信心。希望能够在接下来的驻村时间里,为村里多洒一滴汗水、多贡献一份力量。”
一株高粱,富了酒乡农民口袋
“目前,高粱进入成熟期,还有半个月左右就可以收获了。现在要开始准备一些高粱适用的收割农机了。”10月4日上午,省农科院研究员李春宏仔细叮嘱涟水县高沟镇的种植户们,还教他们如何提前现场调试收割机具。“收割时操作机具是有要求的,比如要调整搅笼和滚筒间的间隙,降低破损率;调整割台高度控制损失率,一般2米左右的高粱割台高度需控制在1.5米左右……”
高粱通常种植在北方,高沟镇为什么没有种植水稻,而是选择大面积种植高粱?这一切都要从李春宏说起。
2021年4月,李春宏放下打拼了几十年的科研事业,放弃南京安稳的生活环境,主动申请成为一名科技镇长团团员、亚夫专职特派员,并选择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的涟水县高沟镇作为重点服务对象。
来到高沟镇后,李春宏发现本地农民种植的小麦和水稻效益低下。而镇上的酒厂,每年所需的4万吨高粱都从异地采购,路途遥远,成本高昂。敏锐的李春宏诞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种高粱!建立本地规模化酿酒高粱生产基地,通过地方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不种水稻种高粱,村民们能答应吗?打消农民的顾虑、说服他们,成了摆在李春宏面前的一道难题。“当时,我挑选了当地酒厂急需的酿酒高粱品种‘辽杂19号’作为主要试种品种,与农户建档立卡,立下‘军令状’,承诺他们高粱能以高于市场价水平被收购。”
2021年,一部分胆子大的种植户跟着李春宏试种高粱。按照订单价格,高粱收购价可达4.4元/公斤。高粱种植大户预计平均亩产500公斤左右,亩增加效益300元以上;小农户预计亩产600公斤左右,比种植常规作物亩增加效益600元以上。
看得见的效益,让大家对李春宏的态度由一开始的不信任变为由衷地钦佩。也是通过他牵线搭桥,高沟镇迅速建立起“酒企+农业公司+科技服务(镇长团)+种植户”合作运营模式。今年,高沟镇及其周边地区拓展近10万亩酿酒高粱基地,涉及数千种植户。
自从来到高沟镇,李春宏每天不是在田头就是在下乡的路上。风里来雨里去,他的汽车车身沾满泥水,后备箱里是带着泥土的雨靴和农具。有一次,小雨接连下了好几天,他放心不下田里的农作物,每天都要到几个村里走走看看,等到雨过天晴,他那双雨靴里竟然长出了麦苗。
“李博士又敬业又能吃苦,还贴近我们老百姓,是我们致富的引路人。”涟水县高沟镇四安庄村党支部书记郁建兵说,今年夏天高温干旱,但却有利于高粱生长。眼下预测每亩地能达产高粱1000斤以上,比去年增收20%左右。今年高粱的收购价是2.25元一斤,与种植水稻相比,村民每亩地收入能增加600元—700元,村集体收入至少翻一番。
尽管取得了初步成功,但李春宏丝毫不敢懈怠,他结合自己此前积累的10多年高粱育种研究经验,先后赴安徽、四川、山西、辽宁等地进行调研,引进酿酒高粱品种资源70份,并在高沟镇四安庄村建立10亩“亚夫试验田”进行本土化试种。
“我们要对这些酿酒高粱进行农艺性状调查,虫害多、品质差、产量低的就淘汰掉,预计留5到6个主栽品种。”李春宏表示,今后几年将大幅度扩大酿酒高粱种植规模,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争将涟水县高沟镇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绿色酿酒高粱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