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鳅感染小瓜虫病及防治研究韩九皋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北衡水053000)摘要笔者2006年10天和第10天相继死亡。2006年10月20日又收集到天死亡,其余3后痊愈。关键词白点病中图分类号S941.51文章编号05176611(2007)16Ichthyophthiriasisspp是一种遍生性(周身遍布纤毛)纤毛虫,通常寄生于淡水鱼类的体表、鳍和鳃上小瓜虫引起的鱼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在鱼体表形成白点,所以又叫白点病。被感染的鱼,感染处的周围上皮细胞会大量的增殖,并逐渐使皮肤增厚,使鱼身上最后形成许多小脓疱而呈白点状。小瓜虫最适在10~20时寄生于鱼体表一般情况下,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水温的突然降低容易引起此病发生。小瓜虫病分布广泛,在全国各地均有发危害较大,多种鱼类,从鱼苗到成鱼,均可发病,尤其在面积较小的水体或高密度养殖时更易发生。Mastacembelusaculeatus)Mastacembelidae)及身体侧扁,体黑褐色,腹部灰白色。刺鳅为野生小型经济鱼类,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珠江等水系,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江河中的野生资源尤为丰富。20世纪80年代以由于滥捕和江河环境污染,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资源枯竭,广东、福建、贵州等省已将其列入重点保护的野生水生动物之一。

刺鳅感染小瓜虫病的报道还未见到。感染症状2006年10笔者从衡水湖渔民的渔获物中收集到刺鳅2鱼焦燥不安,上下游动,不断撞击鱼缸壁,还在底砂或金鱼藻上磨擦。给予其刺激反应较迟钝。仔细观察病鱼,在其体表有许多0mm左右的小白点呈现。主要集中在鼻、额、鳃盖表皮糜烂、脱落,鳍膜断裂、眼球发白。病鱼逐渐消瘦,体色发黑,游动缓慢,体表粘液增多,白点成白色囊肿泡状,尾第10天晚死亡。实验室检查取刺鳅鱼体小白点部分置载玻片上,显微镜下观察看到能滚动物的卵圆形虫体,全身布满均匀的纤毛,体内有一马蹄形细胞核,在近前端腹面有胞口,个伸缩泡,虫体大小为0刺鳅感染小瓜虫病的治疗笔者于2006年10月20又收集到5尾带病刺鳅,立即放入室内鱼缸中饲养,他们对基金项目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05220511)作者简介韩九皋(1964河北冀州人,副教授,从事动物生物学及湿地生态方面的研究。收稿日期2006-12-17投入的食物没有明显的反应。用加热器缓慢加热至28并保持在28左右,以促进鱼体的活动,增加抵抗力,降低小瓜虫的活动;同时,尔马林浓度达到夜不停。经治疗,刺鳅活动逐渐加但22日早晨相继死亡2尾略有好转,不再乱撞,现主动捕食饵料的反应,偶尔能看见有抢饵现象。

23日上午换继续重复以上的操作,没有死亡发生,刺鳅活动能力和摄食情况大有好转,但体表仍有小白点可见,寄生。为巩固疗效,又继续饲养12中间换水2次。11刺鳅体表小白点逐渐消失,显微镜检查未发现活体小瓜虫寄生,刺鳅游动活泼,对刺激反应恢复,摄食主动,鱼体体表有粘膜脱落,伤口部位基本愈合,3条病鱼相继痊愈。分泌大量粘液,窒息而亡或因患处感染病菌等而死10]。小瓜虫对冷水鱼危害严重,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很高。同时,该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小瓜虫病一旦发生,以控制,对水产养殖业危害极大,有冷水鱼类癌症之说。目前对小瓜虫病的治疗还没有特效方法,在治疗过程中仍有相当的比例死亡,因此,有效防止小瓜虫病的发生是最佳选择。结合现有资料,不同水体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预防:小型养殖水体,如鱼缸、水族箱等刷洗干净后,食盐水溶液浸泡1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放鱼;较大型养殖水体,水泥池、土池则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用生石灰1后再加水放鱼。较大型养殖水体,在饲养期间,半个月泼洒1次生石灰,使池水呈20~25kg/或每月泼洒1次食盐水溶液,使池水呈5kg/在自然水体中,鱼类的聚集密度不高,水质环境较好,瓜虫不易大量繁殖。因此,野生的淡水鱼类很少受到小瓜虫的严重感染,对于池塘湖泊的小瓜虫预防还没有试验报道。

衡水湖野生刺鳅感染小瓜虫病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预防和防治工作,防止该病的漫延。参考文献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杨明生.黄鳝多子小瓜虫病急性传染与防治的研究[孝感学院学报2003(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研究室.鱼病调查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AnhuiAgri.Sci.2007,35(16):4826,4834责任编辑后就可有根系形成,这和光照强度有关,在强光下,萱草苗粗壮色绿,少有黄叶,而在弱光或暗环境下,接种进入的无根苗原有叶片,逐渐变黄,基质中,移植成活率较高,春季有90以上的成活率,试管苗在移栽时过多的黄叶和愈伤组织的存在会影响成活率。OrangeVols)、萱草老品种2(淡黄)、萱草老品种3(紫红)花茎处形成的小植株,取材时间为2006方法。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不同萱草品种和茎芽切割的不同部位为主要试验因子,比较不同品种之间茎芽繁殖的成活率,同时筛选出茎芽繁殖的最佳切割方法,并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茎芽繁殖的不同切割方法:I切割时连带一小块茎部组织;II直接从花茎上切下茎未带任何茎部;III连花梗一起切下,连同这段花梗一起种植。

茎芽扦插方法:将不同的插穗直接插于装有基质的周转箱容器内,被切割处的末端插入介质中至少2上标牌。因扦插时间正值上海最炎热的夏季,蒸发量极大,所以将扦插好后的容器置于全光照喷雾下,保持80的空气相对湿度。茎芽扦插基质:试验采用统一基质,的比例配比而成,基质平铺于底部铺有纱窗的周转箱内,厚度8种植前先将铺好的基质浸透水。茎芽扦插环境:试验于上海植物园木本引种区全光照喷雾设施内,有光照但避免直射阳光至其生根。扦插后定期取出茎芽插穗观察生根情况,并作记录和统计结果。茎芽选取要求。随着萱草的生长,茎芽也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试验统一在茎芽所在花梗顶部或上半部开始变褐色、花梗底部或下半部仍为绿色时取样,因为此时的花茎组织既不过嫩也不过老。茎芽繁殖体的最佳切割方法及品种间的差异。选取萱草品种1分别作3个不同切割方法的处理,每个处理10次重复。观察发现,扦插3后品种1就开始生根,而品种后开始生根,一般生根插穗有1条粗壮根系长出,至11后未生根的插穗底部已见腐烂,此时统计不同品种中不同切割方法处理下的生根率,结果见表3可见,不同品种在同一种切割方法处理下,其生根率差异明显,如在I处理下,品种1的生根率最高,达90其次,为80品种2生根率最低,仅30种不同处理的整体生根率来看,品种1个品种高,这是由其品种特性所决定的。

从同一品种3不同处理的生根情况来看,品种1、III处理下生根率最高,品种2在III处理下比起I 、II 处理生根率明显提高, 达90 处理下生根效果最佳,生根率达80 生根情况切割 方法 品种1 生根数量 品种2生根数量 品种3生根数量 80II 60III 种子繁殖在繁殖栽培中观察到, 相比4 倍体萱草来说,2 倍体萱草 品种更易产生种子。所以如果需要在生产中进行小规模的 播种繁殖, 可以从一些优秀的2 倍体萱草品种中采集种子。 另外从生长适应性方面来考虑, 对于那些在温暖地区生长的 娇弱的常绿品种来说, 采用播种繁殖后得到的实生苗更能适 应较寒冷的气候。 栽培中发现, 萱草种子采集干燥后, 应在晚夏和秋天即 否则会影响发芽率。萱草种子在播种前需要一个冷处理阶段, 以打破休眠并发芽良好。播种时行间距大约2 厚的珍珠岩,也可用人 工培育土覆盖。由于珍珠岩易干, 可使播种苗免受枯萎病为 所以更适合覆盖种子,播种后的实生苗一般2 年后开花。 不同品种有不同的激素要求,在同一激素水平中, 增殖率 差异是明显的。在试验中可以看到, 容易从愈伤组织中分化 出芽的品种增殖率高, 而对于粉红重瓣这一品种, 愈伤组织 的诱导与芽的分化都不易发生, 在增殖率上不太理想, 需要 有更适合该品种芽分化的培养基, 这需要进一步试验研究。

在移栽时过多的黄叶、弱苗和愈伤组织的存在,影响 了移栽成活率, 所以移栽时对试验苗的黄叶和愈伤组织的去 除有利于提高成活率, 而在生根时提高光强可以减少黄叶的 产生, 使苗粗壮。 萱草茎芽繁殖体的扦插方法简便易行,成本低, 期短。试验表明,不同品种间扦插效果差异明显, 如品种1 种不同处理下生根率普遍比另2个品种高, 说明品种1 适合不 同处理的茎芽扦插方法。而不同品种选择何种最佳处理的扦 插各有不同, 但II 处理在3 个品种的生根效果中表现最不好,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