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浙西南山区的衢州,碧水清流,青山如黛,是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但这里也是传统养殖业大市。生猪、家禽、蜂业、渔业已跻身主导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如何解决发展养殖业带来的环保压力、用地矛盾?
记者发现,通过数年探索,衢州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衢大道”正日渐清晰:向生态要效益、向空间挖潜力。如今,一大批绿色养殖主体脱颖而出,有的是推动生猪上楼的上市公司,有的是聚焦“企业+农户”的平台企业,还有众多小而美的牧旅结合企业,共同组成了衢州秀美山水之下养殖业的亮丽底色。
绿色养殖破制约
每天清晨,詹素根师傅总是早早地来到公司,调度16辆全封闭式吸粪车收集生猪排泄物。处理变成有机肥后,詹师傅再次上车,将它运往种植户基地,这样的奔波已持续多年。尽管整日与猪粪、猪尿打交道,但老詹觉得变废为宝,这工作有意义。
这家公司名叫“开启能源”,15年前,老板朱有标还是龙游县的生猪大户。当时猪价高企,所有养殖户都沉浸在美好之中,看到有些养猪场粪水横流、臭气熏天,他却敏锐地嗅到了潜在风险。朱有标断定,粗放养殖模式终将穷途末路,恐遭倾覆之危。
朱有标将视角转到了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通过十余年的探索,记者在公司看到,沼气经生物脱硫净化后,进入发电机组生产电力并网销售,沼渣和沼液则分别变身固态、液态有机肥,构成了从“生猪排泄物—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养殖业”的循环产业链。
在江山,这里全面推广的是异位发酵床“石门模式”。其采用养殖区与发酵治污区分离,利用发酵床中的U洁微生物料对粪污进行快速分解转化,除污效率可提高30%。废弃垫料又加工成有机肥,真正达到“零排放”。
目前,衢州已构建起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机制,形成了源头兽药减量、生产节水节电、过程臭气减排、末端粪污循环利用的畜牧业发展体系。据该市农业农村局畜牧业发展中心朱晓磊相告,现在,所有规模养殖场全部纳入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实现了全天候智能监管。
横向可循环,纵向要空间。受限于土地要素,衢州市在推动生态循环养殖的同时,也在向规模化与立体化养殖要空间,尤其是通过发挥养殖协会作用,推动组建产业联盟,支持合作重组、改造提升。
为了集约使用土地,挖掘发展空间,近年来,衢州积极探索生猪楼房养殖,像新落地的几个10万头规模猪场,均建有现代化的生物安全系统、饲喂饮水系统、环境控制系统、粪污处理系统、数字管理系统等。数据显示,目前在衢州,设计年出栏万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有27个。
养殖场背后的“带动经”
伴随着“扑棱棱”一串声响,只见几只母鸡振翅跃起,飞过池塘水面,轻盈地飞落到对岸草地。这是浙江龙游县的传统“麻鸡”,已列入浙江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因能飞上树睡觉、下池塘游泳,被网友们戏称为“飞鸡”。
在龙游深山之中的十来个村,数百户农民就是靠养这种“网红飞鸡”,通过“企业+农户”模式,每户年增收2万至5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这只“致富鸡”不仅造福当地百姓,还飞到了与衢州东西部协作的四川省叙永县,带动3000多人脱贫。
定位高端市场,线上线下结合,借助城市农村互动的消费体验模式,目前,“龙游飞鸡”项目已服务2.6万余户年卡客户家庭、1000多家企业、100多家店中店、100家社区店、50多家高档餐厅,遍及江浙沪、深圳、北京等地。
在开化县,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产业,则是传统的清水鱼和中蜂养殖。据了解,全县坑塘有11000多口,塘边清水鱼收购价稳定在30元一斤左右,年产值1.8亿元;而短短几年,蜂群数一举突破5.1万群,位居全省第一,从业农户达3951家,带动低收入农户人均增收达3000元以上。
开化县奇蜂寨中蜂产业休闲观光园是浙西最大的中蜂标准化养殖基地,也是衢州市唯一一家集中蜂饲养、良种繁育、蜂文化传播、养蜂技术培训、蜂产品展销、科研实践、休闲娱乐和住宿餐饮等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园。这里的拿手好戏就是蜂旅融合,带动周边农民就业效果十分显著。
同样在衢江区的荷鹭牧场,这里以“牛文化”为主线,将“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农业种植+生态农旅+休闲体验+农耕文化+科普教育”有机结合,2019年还被评为全国奶牛休闲观光牧场,已成为当地网红“打卡地”。
政策如何保驾护航?
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幸运,更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龙游飞鸡”项目能有此局面,离不开配套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撑。
据了解,负责“龙游飞鸡”项目的“宗泰农业公司”专门制定了“十统一”,包括:种源标准、养殖标准、产销标准、美观标准、包装标准等。每个养殖户设定唯一代码,以镇村为单位,每个区域选取一名“网格员”,网格员定期上门收取产品,企业负责物流配送和品牌营销。为此,衢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金融支持“龙游飞鸡”扶贫模式工作,对龙头企业、行政村、农户分别给予1000万、100万和10万的授信额度,并提供贷款优惠利率。
在推动中峰产业发展上,开化的做法是:标准化、数字化、品牌化的“三化互动”。技术上,当地发挥产业协会、外聘专家、本土人才等专业力量,建立起成熟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并盯住蜂蜜稀有性、特异性成分检测指标,加强中蜂养殖行业技术服务和产品品质监管,确保产品质量管控稳定可靠。
对于数字化的应用,开化则围绕蜂场定位、养殖管理、取蜜包装等关键环节,开发数字化平台软件、个人终端移动APP等载体,实现蜂产品生产全周期可追溯,提升中蜂产业数字化水平,推动产业发展迭代升级。
标准化和数字化如何体现价值?此时,通过品牌化实现优质优价,就成为了关键一环,反过头来,通过标准和数字为质量保驾护航,又为品牌发展奠定扎实基础。目前,开化已形成了统一的形象包装、标志标识、质量标准等,打造“蜂溢钱江”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在销售渠道上,开化已与浙江省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建立原产地高端有机蜂蜜检测评价体系,初步达成高端蜂蜜订单收购意向,预计年收购量达50万斤,平均收购价为100元/斤。
如何将“散打”变身成一整套流畅的“组合拳”,一直是当地畜牧主管部门探索与实践的主要课题。为促进当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衢州市正不遗余力地推广使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智能识别、智能巡检、视频控、智能管理平台等数字化建设,以“规模化、基地化”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以“标准化、数字化”提升示范创建成效,以“绿色化、循环化”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真正实现生态可循环养殖。
“我们不断推出基于绿色养殖的配套措施,目的是引导帮助企业向品质化、品牌化发展,带动村民向高附加值养殖转变,从而实现共同富裕。”衢州市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程金剑说,将绿色养殖绘成共同富裕底色,这将是作为四省通衢之地的衢州,未来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一条通衢大道。
余文忠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