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接触林蛙产业以来,我很关心这个产业的发展,除了感受到东北人的豪爽以外,更是感受到了他们对林蛙产业的付出,可以说笔者接触过很多底层养殖产业,林蛙养殖户是最务实的一个群体!
他们不争、不吵、不闹。
用合情、合理、合法、合规的朴素语言向「领导」反应问题。
并且把我一个距离东北直线距离2000多公里的外行人都科普的明明白白。可见东北养殖户的热情与耐心。
从另一个方面看,更加印证了这是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
经过疫情的洗礼,林蛙产业走进了全国的视野,作为少数几个保留下来的产业之一,如何借此机会将林蛙产业更近一步的向前推动,成为相关「领导」需要思考的问题。
笔者深刻的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在其位,谋其职,专业的东西交给专业的人去干。
作为政策的制定者,那么底层的心声也需要认真的倾听。
因为他们才是一线的工作人员。
我们要清楚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一个养蛙人,他肯定只是希望产业正向发展。
因此他们的建议是在理论课本上找不到的东西。
但是发展,不不能光靠嘴巴说,而是要给到实实在在的好政策。
如今划到农村农业部管理,养殖户最怕的是什么?
就是「换汤不换药」继续走过去的老路。
那有人问了,过去的老路是什么?
我想这些养殖户应该是说的:乱「竞价」乱「竞包」收了钱不办事,淤不让清,三池一房不让建等等等.......
过去有几篇文章已经简单的介绍了相关的问题,希望能够引起重视。
搞农业,最怕的就是政策不给多少,反而出一些限制发展的条条框框。
从疫情来袭,林蛙被划入农业农村及后面出台的一些文件来看,林蛙养殖是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那么此时怎么样让老百姓能够有足够信心把产业发展壮大是所有当权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给林蛙扣上一顶「禁捕期」的帽子合不合适?
笔者在研究相关老师解读的文章以后认为,在基本原则面前,扣上这么一顶帽子着实不好,也不合理。
这不是把老百姓最后一点奋斗的信心都给抹杀掉吗?
首先连最基本保障林蛙养殖的产量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就开始设置这些养殖户的障碍,试问:
有几个人还愿意去精耕细作?
有了解到这么一个事实:
每个养殖户的蛙沟好坏不尽相同,吉林有养殖户说花了一两万块钱整了条产业路出来。
相关蛙友都羡慕不已,并且说道:肯花2万块钱投资说明蛙的产量高,并补充道,我们这里花不起这个钱,赚都赚不到这么多,哪里来钱去投资。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两万块钱对于坐办公室的人来说,可能一个月二个月就能挣到,但是林蛙养殖户一年到头都很难。
同时这里不得不延伸出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为什么吉林的林蛙的产量高?
笔者有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
吉林养殖林蛙起步较早,在林蛙产业的设施投资上也修建的较早。
而黑龙江起步较晚,基本上这样的固定设施没有多少。
所以黑龙江养殖户对比吉林养殖户,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这个问题出现在哪?我想是个明眼人都看的清楚, 这里就不点破了,好自为之。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
修建三池一房的确是林蛙产业发展中的必要设施。
同时笔者对于林蛙养殖户反应较为强烈的清淤问题也对相关部门的做法表示不解。
林蛙养殖户都有库,通过越冬,水流大的时候就容易使淤泥沉淀,当淤泥多了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沼气从而将越冬的林蛙憋死。
这样造成的重大损失,在笔者看来实属不该。
为什么这么常识性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问题在哪?
回到正题,我们的目的是让林蛙产业得到发展,是让老百姓有个糊口的饭碗,是为了让产业能够更快的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律化。
只有这样,产业才能提高产量,老百姓荷包才能鼓起来,地区经济也就能盘活。
因此不论从产业的发展还是产业的需要,要养好林蛙,三池一房是林蛙养殖必要的设施,清淤也是必要做的环节。
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不去考虑,就先制定一些不合理的条条框框,为什么?
这种怪圈是怎么形成的?谁在推动?
综上:呼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政策!
蛙农已经等待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