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杨晓晶)当前,全球奶业正处于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什么是一杯好奶?生产者如何生产一杯好奶?消费者如何喝到一杯好奶?这些问题是必须回答的科学之问。日前,第八届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中国奶业协会、美国奶业科学学会和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共同主办,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奶牛健康养殖”“牛奶品质”“奶类消费”等话题,系统研讨了瘤胃微生物群体感应、奶牛温室气体减排、牛奶品质提升等学科前沿进展,交流了从养殖、加工到消费等奶业全产业链各环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成果。专家呼吁推动各国政府、相关组织和科学家之间的深层次合作,实现全球奶业科研成果共享。
牛奶是世界公认改善国民营养健康的重要产品,但我国居民的奶类消费始终在低水平徘徊。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介绍,2022年,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折合生鲜乳为42千克,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量的38.4%。“我国目前人均乳品消费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孙坦表示。
“居民乳品消费量不足,成为新时期制约居民膳食营养改善的短板。消费者买得起、也买得到各类乳品,但是消费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振。”在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看来,消费者对牛奶营养认知不足,乳品没有成为生活的刚需产品;乳品价格不断上涨,成为限制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干乳制品尚未融入国人饮食文化,缺少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以及宣传不足等因素,制约着国人对乳制品的消费。但从长期来看,我国居民奶类消费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消费增长空间非常大。
陈萌山指出,过去奶业多从生产端出台扶持政策,缺少消费端的国家顶层设计,如何快速提升消费、实现乳品向生活“必需品”转变,是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国民健康的重要抓手。
科技创新正在稳步推动中国奶业快速发展。孙坦表示,近年来我国消费者对奶类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我国科技界加快进行科技创新。
据介绍,201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科技创新工程,组建了奶业创新团队等一批奶业相关研究的科研团队,聚焦奶牛良种繁育、乳品绿色低碳加工工艺、质量安全监测和营养功能评价等重点领域开展重大成果培育和核心技术攻关。201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组建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大力实施优质乳工程,建立优质乳工程标准化技术体系,目前已经在全国28个省份71家企业应用。面向不同时期国家“多产奶”“产好奶”“喝好奶”的重大需求,该所研制66项安全控制标准,形成40项(次)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2021年起,该工程连续3年被列入《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重点工作。今年国家又批准对优质乳工程实施认证和标志管理,构建了“养殖—加工—消费”的利益联结体。
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会上,国内外专家围绕乳业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教授Sharon Huws提出瘤胃微生物对反刍动物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具有关键作用,并详细报告了瘤胃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对反刍动物饲料转化效率的影响,为反刍动物营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加拿大油菜籽协会油菜应用部总监布列特妮·伍德指出,在奶牛哺乳早期和中期用菜籽粕替代豆粕及其他植物蛋白,能为减少奶牛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有效解决方案。该研究启发我国乳业在实现奶牛养殖低碳减排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不同牧场的实际情况,探索奶业发展的低碳减排模式。丹科汉森中国区反刍产品技术经理董从越就芽孢杆菌改善奶牛泌乳效率和乳品质的研究进行了分析,表示将芽孢杆菌应用于奶牛生产中,不仅避免了抗生素的残留,还可以提高泌乳性能、改善乳品质。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教授刘艳介绍了血糖健康领域及功能性乳制品创新的科研成果。她从人群营养研究、功效原料信息数据库建立、功效因子配方设计、功效预判筛选研究验证、产品创新与升级等方面展开分析,为进一步改善成年人群的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探索出具有血糖健康功效的功能性乳制品从前期基础研究到成果应用转化落地的新路径。美正生物产品创新中心总经理王剑青展示了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检测方案, 将其应用于饲料、养殖、加工、产品流通等奶业全产业链各环节,可以精准把控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
丹麦驻华大使馆副馆长窦雯表示,奶业全产业链项目是丹麦兽医和食品管理局与中国农科院合作的重点项目,项目侧重于优化整个乳业价值链的资源效率,包括最大限度地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爱尔兰驻华大使馆农业参赞令狐喆在分享爱尔兰奶牛低碳养殖方面的经验时表示,爱尔兰99%以上的牛群是以草为食,生产每升奶所产生的碳足迹低。目前爱尔兰正在推广零碳农场,同时开展反刍动物甲烷减排的研究,拟与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开展相关技术攻关,该项目将于2024年初正式启动。希望更多的国际奶业同行加入其中,开展奶牛低碳养殖研究和优质牛奶研发,共同推动全球奶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食品报》(2023年11月28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