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区洪水泉乡辖15个行政村,其中4个回族村和11个汉族村,现有专业合作社22个,家庭牧场38个,养殖大户273户。2015年识别贫困村12个,其中:重点贫困村2个,一般贫困村10个,非贫困村3个。2017年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现有脱贫户290户1069人。
从2015年至今的5年时间里,乡党委政府依托精准扶贫政策不断培育养殖产业链,使越来越多的村民依靠养牛养羊圆了脱贫致富梦。2019年,全乡实现养殖业产值8465万元。
从前,村民们想也不敢想的日子就在眼前。如今,走进洪水泉村和井儿沟村,养殖业发展得红红火火,村民们在自家的牛羊圈里忙前忙后,处处都是一片劳动致富的生产景象……
精准扶贫引来“一池活水”
5年前,洪水泉乡还是山大沟深、降水量少、种植业不成规模、人畜饮水季节性困难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的落后乡镇。精准识别贫困户时,许多贫困户家中只有一头骡子,10来亩薄田,缺资金是许多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扶贫政策来了以后,每个贫困户都有5400元产业发展资金,钱不打到他们卡上,而是先给一部分,等买了牛羊回家开始养殖以后,再给剩下的一部分”,井儿沟村党支部书记包庆林说。2020年5月,该村牛存栏3200头左右,羊3100只,许多农户一年卖两茬牛、一茬羊,曾经的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了万元户的事儿已经不再稀奇。
村里45岁的马文虎家中只有他一个劳动力,曾经两个孩子和妻子都要靠他养活,一头骡子、16亩地,一年的收入不到2000元,因此被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
现如今,马文虎觉得自己虽然算不上养殖大户,但也算得上村里的“养殖中户”了,他的牛羊加起来有300头(只)左右。还有3个月,圈里的这些牛就可以出栏,到时候,马文虎又要“丰收”了。每天“泡”在牛羊圈里,旁人闻到的是难闻的牛羊粪味,马文虎闻到的却是致富的味道。
“户看户”产业发展劲头足
一直以来,洪水泉乡四个回族村村民就有较成熟的养殖经验,祖祖辈辈都在搞散养的村民们清楚,缺少科学养殖技术是他们的短板,但他们积累的养殖经验,却是别人学不去的。
走进洪水泉村,74座养殖棚圈甚是壮观。刚下过雨的牛羊圈里,总能看到穿着雨靴悉心照料牛羊的村民。马成,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38岁的马成家里有瘫痪的老母亲,还有3个孩子及妻子,一家6口人的生活支出,要靠马成一个人挣。年少便已担起家庭重担的他,曾经靠外出务工做苦力挣钱,但因为没有文化,他的务工之路并没有走成功。回家后,马成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了牛羊养殖上。曾经只有三五只羊,1头牛,现在已经是75头牛,十几只羊的规模了。
去年一年,马成卖出60头牛,纯利润8万元。今年4月,马成的第一批68头牛顺利出栏,纯利润在八九万元左右,再过四五个月马成现在存栏的这批牛又可以出栏了……随着一批批牛存栏、出栏,贫困户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此时,非贫困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不落于人后,他们主动联系党支部书记和银行,帮助他们贷款,也开始搞养殖。
人比人、户看户,就这样看来看去、比来比去,比出了洪水泉村和井儿沟村牛羊养殖的红火场景。全乡实现了牛存栏8000头羊存栏17000只的规模。
牛羊养殖带给洪水泉乡百姓富裕的生活,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较为突出。为了解决牛羊养殖带来的异味和牛羊粪清理问题,近年来,洪水泉乡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在马圈村成立了铭祥有机肥加工厂,只要村民们把牛羊粪都清理出来,加工厂的人就会来拉,一方牛粪是20元、羊粪是40元,还有一部分牛羊粪用来给土地施肥,在环境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又增加了养殖户的另一项收入。
优质牛羊搭上电商“快车”
牛羊养殖成规模后,销售问题并没有成阻碍。依靠发达的4G网络,洪水泉乡的牛羊也实现了网络销售,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对于没读过几年书的马成来说,研究智能手机的妙用已经十分勉强,但他却用得十分熟练。“我手机里有很多牛羊销售的群,只要把自己家的牛羊拍视频发到群里,就有买家联系我,网络销售现在真的太方便了”。养殖户马文虎说:“我们只负责拍视频,过几天经纪人就会到我们家门口看牛,再过磅,然后就装车拉走,他们从网上给我们卡里打钱,我们也放心”。
为了妥善解决规模化养殖没有地方的问题,也为了让养殖区和居住区彻底分离,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洪水泉乡坚持以“招商引资、带动经济、绿色产业”的发展思路,成功引进投资2.5亿元的富硒牛产业园区、投资3000万元的沙棘采摘基地、投资800万元的北岭生态牧场、投资600万元的有机肥加工4家新型企业,精心打造以生态为主的富硒养殖基地,推进传统牛羊养殖向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五年时间,洪水泉乡逐步形成了以养殖户为主体、政府为辅助的养殖业发展模式。产业发展资金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动力,电子商务为特色牛羊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政府的保驾护航为养殖户解决了后顾之忧。接下来,洪水泉乡将通过“三个注重”持续发力跑出特色养殖业发展“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