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螯虾生物学比较及养殖技术

_许祥等

目前,我国养殖的主要经济螯虾类有克氏原螯虾和红螯螯虾两种。本文将从养殖生物学、养殖技术方面对这两种虾进行总结与比较分析,旨在为我国螯虾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养殖生物学

1. 形态特征 两种螯虾的形态特征差别明显,且同种类雌雄个体之间形态也有差异,具体见图1和表1。

养殖想学技术怎么样_想学养殖技术_养殖想学技术怎么学

想学养殖技术_养殖想学技术怎么样_养殖想学技术怎么学

图1 克氏原螯虾(上)和红螯螯虾(下)

表1 两种螯虾外部形态特征比较

养殖想学技术怎么学_想学养殖技术_养殖想学技术怎么样

2. 食性 克氏原螯虾幼虾以动物性食性为主,成虾杂食性;其蛋白质需求量24%~40%,脂肪需求量4%~10%。红螯螯虾幼虾和成虾阶段食性均与克氏原螯虾相近;其蛋白质需求量 25%~35%,脂肪需求量4%~12%。

3.生长与栖息环境 克氏原螯虾生长水温在10~32℃,适宜温度为20~32℃,存活温度为0~40℃。适宜pH为5.8~8.5,溶氧2毫克/升以上,盐度6以下。笔者试验发现,盐碱地区饲养的克氏原螯虾在盐度8以下均可以正常摄食、产卵,在盐度 13 的水体中仍旧正常存活,但摄食量明显下降。红螯螯虾生长水温在16~34℃,适宜水温为25~30℃,存活温度为5~35℃,适宜pH为6.5~8.5,溶氧5~6毫克/升,幼虾在盐度3以内、成虾在盐度5以内均可正常养殖。两种螯虾生长与蜕壳频率紧密相关,而其是否进行生殖蜕壳,说法不一。笔者观察发现,两种螯虾在交配前均无蜕壳现象。

4.繁殖习性 克氏原螯虾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从Ⅰ~Ⅵ期颜色依次为透明无色、淡黄色、黄色、紫色、紫黑色、红褐色。每年 5-9 月交配,6-8月为高峰期,交配后一般约在30天后产卵,产卵时间为7-10月,8-9月为高峰期,每年只产1次卵,抱卵量为100~1 200粒。受精卵在15~30℃均可正常孵化,孵化时间为 15~70 天。红螯螯虾卵巢发育可分为4个阶段:未发育期、发育期、排卵期和恢复期,颜色根据发育阶段依次为浅黄色、黄色、橄榄绿色、透明无色。没有固定的繁殖季节,水温在 20~30℃时,可多次交配、产卵。受精卵在20~32℃均可孵化,适宜温度在22~30℃,在此范围内温度越高,孵化时间越短,一般孵化时间在40天左右。

二、养殖模式

1. 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两种螯虾养殖成本低、技术相对成熟,因此是目前最常见的螯虾类养殖模式。克氏原螯虾池塘养殖产量达255.4千克/亩,成活率高达 63.85%,效益为 3 588.7 元/亩,投入与产出比为1∶2.43,池塘高密度虾苗生产可达88 821尾/亩的出苗量;红螯螯虾在池塘标准化养殖模式下平均规格可达108克/只,产量可达236千克/亩,平均利润5 072元/亩。两种螯虾普遍采用的池塘养殖模式均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其“繁养一体”的不足也限制了产业的进一步升级。

2.稻渔综合种养 通过合理的田间工程,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的收入是种稻的2.8倍,水稻产量、总产值、利润和产出与投入比分别增加9.5%、3 121.2元/亩、2 679.2元/亩和100%。稻田养殖红螯螯虾,每亩(田块面积,环沟面积占比10%)水稻产量达501千克,产值3 507元,红螯螯虾产量达27.5千克,产值达2 750元,两者合计6 257元。

3.工厂化养殖 池塘养殖螯虾受到“繁养一体”模式的限制,很难满足现阶段水产业提质增效的发展需要,探索适合两种经济螯虾类的工厂化育养模式对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除了有利于建立高效、稳定的标准化生产流程外,工厂化养殖螯虾还可以实现反季上市,全年均衡供应市场,弥补其一次性投入及运营成本高的问题。采用工厂化育苗技术有利于将亲虾和仔虾分离,以及不同规格苗种的分选,实现“繁养分离”,进而使两种螯虾家系选育技术的建立具有了可行性,为螯虾类种业的发展提供基础。

三、养殖技术

1.饵料 目前,市面上有专门的克氏原螯虾配合饲料销售,但红螯螯虾配合饲料却很少,大多数养殖户主要使用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及克氏原螯虾配合饲料进行投喂。由于红螯螯虾对蛋白质和脂肪的需求与其他虾蟹种类不同,因此以这些种类商品化饲料投喂的效果及经济性并不理想。一些配合饲料中会添加类固醇类激素,红螯螯虾长期摄食此类饲料容易发生雄虾性逆转为雌虾的现象。由于雄性个体数量远多于雌虾,不仅会影响成虾收获产量,且对繁殖及苗种产量也极其不利。

饲料成本是养殖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鱼粉价格逐年攀升,导致配合饲料成本升高,成了限制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寻求营养全面、来源稳定、价格低廉的蛋白质源一直是水产行业关注的重点,其中以黑水虻幼虫、蝇蛆、蚕蛹等为代表的昆虫蛋白源及以豆粕、花生粕、棉籽粕及其酶解或发酵产品为代表的植物性蛋白源研究获得了较多进展。本实验室应用黑水虻幼虫替代部分配合饲料养殖两种螯虾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未来新型螯虾专用饲料的研发提供了基础。

2.苗种 目前,两种螯虾虽然可以进行室内小规模人工繁育,但生产中仍然以池塘“繁养一体”模式为主。由于各方条件均不可控,导致虾苗生长不同步、相残严重、管理困难,影响养殖产量,阻碍标准化生产。针对以上问题,无论采用哪种养殖模式,当前均需在亲虾及苗种培育管理方面进行研究。

亲虾培育:苗种生产中以亲虾的促熟技术尤为重要。去除眼柄是促进虾蟹类性腺发育最常用的方法,但此方法在螯虾类人工繁殖中仅有尝试性工作,未得到广泛应用。调节雌雄比例及营养强化也是亲虾促熟常用的手段。生产中,克氏原螯虾雌雄比例为3∶1、红螯螯虾为(4~6)∶1时,有利于其交配、繁殖。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的组成会影响两种螯虾的性腺发育。繁殖期的亲虾对蛋白质的需求量要高于平时,因此应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投喂。此外,脂类在甲壳动物的性腺发育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是 EPA、DHA等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对卵子及幼体质量影响显著。另外,维生素与类胡萝卜素同样对甲壳动物的性腺发育有促进作用。因此,在两种螯虾繁殖期间除了满足其蛋白质与脂肪营养需求外,还可适当投喂胡萝卜、南瓜等富含维生素及类胡萝卜素的饵料。

苗种培育:两种螯虾均有抱卵习性,受精卵孵化率会受温度、溶氧等环境因子及卵本身质量的影响。目前普遍采用的“繁养一体”生产模式难以解决上述问题,导致苗种生产效率及质量不稳定。笔者在对两种螯虾受精卵离体孵化技术研究中发现,其有助于解决亲虾及环境因素对孵化过程的影响,该技术将亲虾和受精卵分离,然后给予特定的孵化条件,直到其破膜,成为仔虾。此过程中,基本可以保证各批次卵同步孵化,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细菌、真菌等病原生物侵染,以保证孵化率。室内小规模试验验证了离体孵化技术的可行性,这将为日后螯虾类“繁养分离”模式的开发提供参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